甘露聚糖肽价格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历史上曾经繁华的大通古码头与古渡口大通古码头
铜陵历史上的古码头,除了县城北边的笠帽山边和丁家洲各有一处外,余下的主要聚集在大通港区。
大通,古名澜溪,距县城(指原铜陵县城,即今铜陵市义安区五松镇)14公里,位于铜陵、青阳、贵池三县交界处,青通河由此入江,南接皖南山区,西面临江,与枞阳相望。江中的江心洲“和悦洲”将大通江面分隔成内、外两江。外江位于和悦洲的北面,江面宽阔;内江位于和悦洲的南面,江面比外江明显狭窄一些。大通港区的岸线全长2.5公里,自河南嘴至羊山矶上首“红庙”(庙宇毁于年侵华日军的轰炸,即现在的原铜陵县航运公司船厂处),陆域面积0.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平方公里。唐宋以前,大通(当时名叫“澜溪”)的集市和码头都在“澜溪”(今青通河上溯3公里,“老镇遗址”处);元明以后,因江流变迁,其集市与码头也逐渐迁移至长龙山脚,即今之老桥口、土地巷一带。
及至宋代,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皖南山区南陵(西南乡)、太平、石台、青阳等县的土特产品,以及附近沿江地区的鱼米,多是由青通河(含木镇河)以及长江汇集大通。南宋绍熙二年(年)秋,诗人杨万里在《舟过大通镇》(注:大通镇名,始见于宋代《元丰九城志》)中写道:“芦荻偏留缆,渔罾最碍船。何曾怨川后,鱼蟹不论钱”,由此可见大通港埠之盛。
明洪武元年(年),朝廷在大通设立“大通河泊所”,以税船舶兼管鱼课。洪武三年(年),再设“大通递运所”,辖东流、建德、石台、青阳、贵池等地驿站船,同时设立“大通驿”,船13只,水夫名,通邮通航。
自宣德五年(年)至崇祯末年(年),县(指铜陵、青阳两县)漕粮从大通(仓库设此)装船起运。据《青阳县志》记载,漕粮起运数:正统七年(年)担。嘉靖二十年(年)为担。
清咸丰八年(年)六月、咸丰十年(年)10月,清政府先后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给外国人以长江航行权和内地传教权,大通从此成为帝国主义猎取的目标之一。
同治十二年(年)美国旗昌轮船公司侵入,其轮船徐行和悦洲外江,用木船接送客货。
光绪二年(年)9月13日,中英《烟台条约》辟大通为外轮停泊和上下货物的“寄航港”。嗣后,外轮相继入侵,同时国人经营之轮船业亦先后兴起。从光绪二十八年(年)至民国26年(年),和悦洲外江有中国大通轮船招商局、三北,英国太古、怡和,日本大阪(年并给日清)、日清等六家大轮公司营运申(上海)汉(汉口)线。除大通轮船招商局和三北轮船公司在和悦洲外江岸边设趸船码头外,其余均在和悦洲尾端建“洋棚”(即候船室),备“洋划”(俗称)接送客货;大通内江有泰昌、源丰、利济、广济、汇通等小轮公司的代办站,经营芜(芜湖)安(安庆)线。(其中汇通公司的池铜小轮先开贵池到大通客班,后改从大通至王家套),另有大通到童埠的短航客班线。明末清初,安徽中路销盐以大通为总汇。道光二十九年(年),大通开始设立盐税征缴机构;同治元年(年),大通所设盐税征缴机构正式命名“盐务招商局”,后于同治五年(年)改为“楚西督销局”,每年从江苏十二圩运盐2.5万吨。光绪三十三年(年)五月八日,大通设立“商船公会分会”,民国17年(年)大通港有木帆船户,人,居安徽首位。至民国18年(年)皖岸榷运局达到4万吨,在和悦洲验照进仓,然后转销桐城、庐江、贵池、铜陵、青阳、石台、太平等县。另有掣验卡(同治四年即年设立的盐务管理机构),凡往江西、湖南、湖北的盐船均在大通港抛锚掣验。据《安徽水运航业类》载:民国10年(年)前后,大通港每月进口帆船千只,由于大通港口货船云集,民国20年(年)设“船舶管理分理处”和“航政登记处”,成立搬运业和码头业工会。民国26年(年)“七七”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同年8月13日,日军大举侵犯淞沪,冬季,芜湖、南京沦陷后,日机日舰经常空袭和骚扰铜陵沿江一带。民国27年(年)3月,驻大通的国民党四川军在和悦洲上贴出了第23集团军总司令唐式遵署名的布告,曰:为了防止日军在和悦洲登陆,将有碍抗敌射击目标的房屋全部拆除,实行“焦土抗战”,不留市镇资敌......。4月上旬,驻军即将和悦洲外江边的招商“功德趸船”拖至铁板洲与和悦洲之间夹江凿洞沉水。5月24-25日,日机两次轰炸和悦洲,炸毁民房达10%以上,紧接着,驻守大通的国民党四川军便勒令大通市全体市民转移(当地俗称“跑反”、“跑鬼子反”。),同时,将和悦洲上盐库储存的大批食盐运往青阳、木镇等地,然后命令士兵放火烧屋。和悦洲后街茅屋草棚,顷刻间化为灰烬;对三条街道上各家有封火山墙的瓦房,他们用扫帚蘸煤油,挨户点燃,余火延烧一个多月。除“圣公会”以及“卍字会”两处孤立的宗教建筑外,其余全部烧光。大通街(即今澜溪街)亦被日舰数次炮击,仅存33家商铺幸免。随着大通港口大轮中断停靠、小轮停航,大部分木帆船逃散,港口立马萧条下来。
大通古渡口
(一)羊山渡:在县(指原铜陵县城关镇,即今义安区五松镇)南12.5公里羊山矶(系与湖北的城陵矶、南京的燕子矶、马鞍山的采石矶齐名的长江四矶之一)下首,此处历来为长江要津之地(是历史上《量江记》《渡江侦察记》两大历史传奇故事的发生地),通往江北桐城(今属枞阳县境)。
(二)荷叶渡:位于大通荷叶洲(今和悦洲)上,在县(指原铜陵县城关镇,即今义安区五松镇)南20公里,位于内江,多是清?乾隆年间设立,摆大通夹江,通往大通镇。随着港埠的发展,大通的渡口也日趋增多,计有15处。具体如下:
江字巷渡。摆夹江对岸“洋油栈”(今大同圩拐弯处),现其巷口已崩入江中,不复存在。今改设“永平渡口”,摆大通管驿巷。
汉字巷渡,摆河南嘴、上卡(清代中后期建的一座盐卡)。有渡船20只,每只约2吨;摆渡人以向姓居多,其余为李、高、赵、杨等姓。
澄字巷渡(含苏永泰小号),摆大通下码头(今长航客班小轮码头上首),摆渡人是李子林兄弟和张孝树等。
清字巷渡,摆大通河口土地巷,有渡船16只,摆渡人先后有王永胜、王友根、孙学才、江国安、胡大、胡二、王成玉、王光玉等。
土地巷渡,对摆,船数相等,摆渡人有钱财旺、钱益广、俞开云、俞福生、齐文波、王兴发、朱运能、畲世春等。
浩字巷渡(含瀚字巷渡),摆下码头,常设渡船2只,张后炳等。
大关口渡,摆下码头,为湖(指湖南、湖北两湖地区来大通的渔民)划聚总处,常驻渡船约50只,每只平均约2吨,摆渡人有李华林、张裕成、金占旺、夏老九、张孝炽、张茂林等。
泳字巷渡,摆大通小轮码头(今大通粮站江边码头),常驻渡船7只,由胡得连、胡得生、胡长春一家人摆渡。
潆字巷渡,摆邓公沟,也归胡家分船承担。
往下还有:汇、洙、河、洛4巷渡口,也都摆邓公沟,属湖划码头。
下卡渡,摆灯笼沟码头(今内河砂场)船7只,有曹银奎、范其名等。
和悦洲头渡,横夹摆铁板洲大埂,原船1只,戴中华等,已废。今建白鳍豚养护场。
上述各渡口,在日伪统治大通时先后停废了。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以查看《铜陵社会科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