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文化第三讲故居旧事

人文景观,故居旧事

桐城文庙作为桐城文化精神的核心,环绕在其周围的小街深巷里,又四处错落着桐城文人的故居旧迹,犹如点缀在桐城文脉的繁星点点,至今犹然闪烁着他们的如风往事。

明清两代桐城名人辈出,灿若群星,他们在桐城古城各处留下了异彩纷呈的院落和流传不息的故事。桐城名人故居著名的有北宋李公麟的龙眠山庄,明代方学渐的讲学园、方正瑗的潇洒园、张度的蟋蟀窝、孙晋的椒园、何如宠的泻园、左光斗的寒知阁和啖椒堂;清代张英的五亩园和赐金园、姚鼐的惜抱轩、姚元之的旧馆、方宗诚的九间楼,近现代左挺澄、朱光潜、严凤英等人的故居,虽然有的已经毁废,甚至难觅遗踪,但仍有不少保存完好,已被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惜抱轩”银杏树

现在的桐城中学校园里有棵高大的银杏树,一直在守候着代代学子,成为他们学习瞻仰的对象。

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因其书斋取名“惜抱轩”,所以世人称他为惜抱先生。惜抱先生藏书甚丰的书斋已不存在,但是先生亲手种植的银杏树依然在招展。姚鼐出生于官宦世家,高祖姚文然是康熙年间的兵部尚书,曾祖姚士基曾任罗田知县,父亲姚淑虽终生未仕,却也是饱读诗书之人。姚鼐少时家庭很是贫困,且体弱多病,但他却嗜学如命。伯父姚范授以经学,他又从刘大櫆学习古文之法,并表现出非凡的天资。刘大櫆后来在《寄姚姬传诗》中说“我昔在故乡,初与君相识。君时甫弱冠,已具垂天翼”。姚鼐33岁时中进士,授庶吉士。三年后散馆改主事,分属兵部。不久又补礼部仪制司主事。后历任山东、湖南乡试副主考官,恩科会试同考官和刑部广东司郎中等职,乾隆三十八年(),由于朱筠等人的提议,清廷开设四库全书馆,姚鼐被推荐入馆充纂修官。但仕途难料,官场险恶,姚鼐深恶那种倾轧,两年后他辞官归里,在惜抱轩潜心文章之事,并亲手种下了那棵银杏树。

左忠毅公祠

在“惜抱轩”银杏树的不远处,有一处三进间的房屋,典型的粉墙小瓦式桐城建筑风格,向南面对的是桐城的北大街,往后则依靠着如今的桐城中学,这里就是明朝佥都御史、“天启六君子”之一左光斗的故居所在。

就是这样一座褪去色彩的故居,也记录承载了主人左光斗的人格秉性。左光斗(—)字遗直,一字共之,号浮丘,是明代著名水利专家,东林党的主要成员。天启年间阉党横行,左副都御史杨涟上疏弹劾魏忠贤,左光斗当然是极力支持,并独自上疏弹劾魏忠贤三十二个该斩的罪行。此后,左光斗便遭到阉党魏忠贤的打击报复,与杨涟、袁化中、魏大中、顾大章等人一起被捕入狱。据《桐城县志》记载,左光斗在家乡被捕时,家乡父老倾城出动,人们头顶明镜,手捧清水,截住马首,一条北大街哭嚎声一片,就连“缇骑亦为之涕零”。

书香勺园

勺园坐落在桐城市旧城的南大街附近,抗战之前在旧城墙还没被拆掉的时候,勺园就位于西成门边依傍在坚固高大的城墙之下,仰面可见巍峨的门楼和错落的雉堞。可惜的是战争后旧城墙遭到破坏,勺园因此也失去凭依的保障,孤单落寞地守候在今天的西大街附近,但是园内的一草一木仍旧浸润着昔日的芳华。

勺园的主人是方守敦槃君先生,是桐城鲁谼方氏、后期桐城派大家、清末理学家方宗诚之子,诗人守彝之弟,新月女诗人令孺之父。勺园既是方守敦生活起居、读书吟咏、临书作画的地方,也是与其往来的桐城文人雅集唱和之处。方守敦长女“九姑”方令孺在她的美文《忆江南》中这样写道:“故乡的庭园里每一片石,每一条径,每一棵古树,每一个残缺浓荫的门,都和父亲的风仪连合着,我想到父亲,就联想到那些醇雅的情景……”,可以说勺园因为有了方守敦、方令孺等人的故事成就了他们的诗名。

吴越故居

在桐城西后街有一条偏僻而又安静的小巷,小巷有个很雅洁的名子叫“延陵巷”,就在这个深巷的老宅里,却走出了一位声名显赫的大英雄——吴越。

这座旧式故居是那种老式的推窗架梁,青砖小瓦,带廊沿的建筑。原为三进,两侧有厢房,因为年深日久的缘故,前两进已经部分被毁弃,后来桐城文物部门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曾将此进行修葺并列为省重点文保单位。

吴越(—)字梦霞,又称孟侠,是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烈士。清光绪三十一年(年),清朝廷准备“仿行宪政”、“预备立法”,派载泽、端方、绍英、戴鸿慈、徐世昌五大臣出国考察,此时在保定高等学堂读书的吴越,认为此举是朝廷为了延长封建统治的骗局,于是决定暗杀五大臣,揭穿骗局以唤醒民众。9月24日,载泽等五大臣乘车启程,吴越乔装成官员仆从,怀揣着炸弹赶至北京正阳门车站,登上五大臣的专列,只是当时由于机车和列车相接造成车身剧烈震动,炸弹被失手引爆了,顿时弹片横飞,载泽和绍英等被炸伤,而吴越也英勇牺牲。与此同时《民报》增刊《天讨》号上,就刊登了吴越生前早已写好的《暗杀时代》、与未婚妻绝笔书和致章太炎的信,大声疾呼“今日为我同志诸君之暗杀时代,他年则为我汉族之革命时代……”,作为深切悼念自我牺牲、为国捐躯的壮烈行为。

紫气东来第一桥

龙眠河是桐城的母亲河。千百年来,桐城古城就一直依偎在她的怀抱里,吮吸着她的乳汁长大。出其东门,就是横卧在母亲河上的紫来桥。

紫来桥虽然只是一座桥,却是东、西大街发展变迁的印证,更是桐城文化凝结的故物。

紫来桥开始叫桐溪桥,元朝末年,邑人方德益捐建甃石桥,明朝嘉靖末年,石桥损毁又改建木桥。天启年间,知县陈赞化倡议捐资修复石桥,并且袭用“紫气东来”之意开始命名为紫来桥。中国是龙的故乡,桐城当然也少不了“龙气”,山叫龙眠山,河叫龙眠河,这东来的紫气更具动感和朝气。

紫来桥背负着这种现实与期盼的重载,经受着龙眠河水和如斯岁月的冲刷,到清代初年桥基毁坏严重,知县邬汝楫又倡议重造石桥,并请邑人内阁中书陈焯作《桐城重造东门桥记》,勒石立碑,以纪其事。乾隆初年,紫来桥再度被洪水冲塌,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捐建石桥,并在两端增建桥亭,乡人为了感激宰相的美德,又将紫来桥名为“良弼桥”,桐城诗人姚兴泉在《龙眠杂忆》中记有此事:“桐城好,桥跨大河滨。捐俸经营赖良弼,筑堤防御有恭人。七省是通津。”这也算是对张廷玉最好的褒扬与纪念。

记得点个赞再走哦!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刘云涛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效果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ngchengzx.com/tcshj/40033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