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春李鸿章家族在桐城的财产

白癜风可以治愈吗 http://www.baidianfeng51.cn/baidianfengluntan/reply_662.html

去千年古镇孔城,徜徉于老街,惊叹这古老的水边商埠曾经店铺林立。有些年头的老商号墀头下,浑朴端方的各类旧时店号掩藏在剥落的灰浆里,隐约可见,像一个个饱经世故的老朝奉在拱手迎客。

孔城老街鼎盛时有数百家商号,世事变迁,修复后的老街重新挂上昔日商号的招牌,以号称“李鸿章钱庄”最引入注目,外地游客,至此莫不驻足端详,问个究竟。想必游客中有人也听说过坊间所传“半个安徽是李家的”这句惊世之语,这李鸿章真有钱,连这座乡下小镇也有他李家的几爿店面。

孔城老街李鸿章钱庄

晚清重臣李鸿章名震中外。美国学者K.E.福尔索姆在他《朋友·客人·同事:晚清的幕府制度》一书中句称:“李鸿章在年失势以前,已经取得了在满族统治下其他汉人(如果有的话,也为数极少)还未从得到过的权倾朝野的赫赫声势。”“与其官位相称并被倚为支柱的,是李鸿章的万贯财富。”也有好事者说他积攒下的财产富甲东南,“半个安徽是李家的”。读李鸿章家书,有一则可视为他治家的信条,这是写给他三弟的一封家书,他告诫家人说:“俭之一字,能定人之恒久。曾涤生(曾国藩)夫子训诸子弟曰:‘余兄弟无论在官在家,彼此当以俭字相勖勉,则可久也。’此其明证也。”既崇俭就不会尚奢华,由此看来,坊间所谓“半个安徽是李家的”这句话不可信。

李鸿章

李鸿章到底富不富?福尔索姆在《晚清的幕府制度》一书中有关章节中写道:

谣言盛传,说李鸿章的财富不可胜计,据说在他死时其财产约万到5亿两白银。然而没有真正知道他的财产到底有多少。福尔索姆曾访问过李鸿章的孙子李国超(李经迈独子),从他那里见到年4月4日在李鸿章当时尚存的子孙之间订立的去世后一份“合同”,其中有李鸿章位于上海、安徽合肥、桐城、巢县、六安、霍山、肥东、江苏扬州、江宁(南京)等地不动产大致分配和处理情况。这份文件确实反映了李鸿章不动产情况,它们均在安徽和江苏。

十分有意思的是,这份合同第一条载明:

安徽桐城县城内产业四处。连同庄田十二块、坟田一块、堰堤一道,另加省城安庆房地产十四处,均留作李鸿章发妻周氏祠堂开销之用。由李经方经营。

根据这份资料可知,李鸿章名下在桐城的财产并不多。李鸿章在桐城的财产仅在县城四处,乡下有田庄十数块。李氏在县城的四处产业无外乎是房产,座落在老城哪条街上,有待考证。联系到修复后的孔城老街上标明的“李鸿章钱庄”,就有些妄测,待进一步考实。

李鸿章故居

作家宋路霞在其《细说李鸿章家族》一书中说,李家真正发财的是老四李蕴章和老五李凤章。福尔索姆在他的书中也说,李凤章是个开钱庄的,像个守财奴,据李鸿章已故孙李国超说,他是弟兄几个中最富的,在合肥有一大块地产,在合肥和上海还有许多当铺及其他商铺。《细说李鸿章家族》一书引用了一份史料,是李蕴章房下的产业,记载在《慎余堂田产目录》中,里面有光绪十八年()壬辰三月十二日的一份分家“合同”,援引如下:

立分关字人为李经邦、经钰、经良率侄国模、国楷奉母命:余年力衰,难以兼管家务,尔等俱各成立,亦宜各领房事。准将父遗田产生息分作四分,各自执业经营。……

《合同》中,李蕴章家产分布在全省各地,省城安庆、桐城、合肥、肥东、庐江、滁州等地,其中桐城居多,摘要如下:

桐城金神墩泰清典屋一所,又义津桥光裕分典屋一所。永为公宅。

桐城汤家沟长裕典本足钱五万串正,典屋一所;孔城市房四所、田租九百六十七担;金神墩市房三所、田租三百四十担。均归大房国模、国楷侍母执业。

桐城练潭光裕义典本足钱三万二千串正,当张姓典屋一所;孔镇市房六所、田租九百六十一担;金神墩市房二所、田租四百六十五担。归二房经邦执业。

桐城孔城镇光裕典本足钱五万七千串正,典屋一所;孔城镇市房三所、田租九百六十担;桐城县内左、都、朱三姓出业地基一块;金神墩西街地基租合共一处、当浮房租一处、田租三百四十担。归三房经钰执业。

金神墩泰清典股本足钱三千串正;孔镇市房八所,田租九百十四担;金神墩市房两所、田租三百四十一担。归四房李经良执业。

孔镇仓房亦归各房屯稻。

李蕴章产业在桐城达十几处,东南西北四乡都有,但大多集中在孔城、金神两地。话又回到本文开头。孔城镇为千年古镇,据说筑城于三国吴时。唐以前无从详考,有史料证明,宋代孔城是桐城县北乡之大镇,大约在宋景德至大中祥符年间,户部员外郎唐拱曾于孔城设“监酒”之职,专司舒州各县收购糥米、制造新曲、合办年度支出亏盈及酒税征缴监督之事,成为舒州商业行政中心之一。自此车马舟楫、贩夫贾客辐辏至此,孔城由此商业之风大开,渐趋繁荣。明清以后至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近六百年间乍兴乍废,沧桑巨变。从李蕴章在孔城经营的产业看,晚清至民国初年,孔城繁华再现。假如修复后的孔城镇那座标为“李鸿章钱庄”建筑真是老李家的产业,不妨改称“李蕴章光裕典当行”较有可能。

更为有意思的是,李氏家族在桐城嬉子湖边一个蕞尓小镇金神墩也有不菲的产业。从那份《合同》上看,李家在金神墩不动产有市房、地块、典屋,又有田租、典本,其财产超出孔城。

李蕴章为何投资经营于金神墩,具体情况不得而知。据说李蕴章有非凡的商才,他双目失明,做生意眼晴虽看不见,但能用两只手同时打算盘,一只手计数,一只手核对;一块田地是肥是瘠,他在田边转一圈闻闻泥土气就知道。如此精明之人,在何处投资肯定是一投即准,不会亏本的。金神墩在民国以前是桐城商业重镇,从行政区划上分析,清代初期,金神墩属日就乡即西乡,是西乡七镇(练潭、青草塥、新安渡、挂车河、陶冲驿、天林庄、金神墩)之一。李蕴章地盘在省城安庆,经营盐号,又经营钱庄、当铺。他的势力在安庆,距离桐城仅百余里,官道水路皆通达,特别是水路,在桐城孔镇、练潭、汤家沟三大水乡古镇都有典当生意,在金神墩、义津桥小镇也有当铺,可能都是分号,桐城这些集镇处黄金水道,濒河达江,生意能做到江左江右,这或许是李氏家族将触角伸到桐城乡下一个个小镇的原因。李家在全省三大典铺光裕号、同裕号、裕源号,桐城就有光裕、同裕两家分号,加上金神墩的泰清号。

李家设在桐城西乡练潭有光裕号当铺。练潭在晚清时为西乡大镇,道光《桐城续修县志》说:有驿,北通县城,南通安庆府,西通青草塥,东通枞阳,四达之衢。李蕴章的当铺设在此地,是有利可图的。

李氏家族商业网点遍布旧时桐城东南西北四乡,除练潭、孔城这西北二乡外,东南二乡也有他家的典号,义津桥有光裕分典屋一所,汤家沟有长裕典屋一所。清代义津桥属大宥乡即南乡九镇之一;民国19年前后,桐城县设九个区,义津桥是第七区治所,境内有浮山,名闻遐迩。汤家沟在清初属清净乡即东乡,是当时东乡八镇之一,《枞阳县志》说:双溪河流经镇中心,水陆交通方便,是货物集散地,原为桐城东乡的商业重镇。境内景色宜人,清代有小“八景”:丹霖夜雨、赖子回帆、琵琶积雪、鲟鱼落雁、三官晓钟、断桥渔火、莲塘秋月、水村夕照。民国19年汤家沟划为桐城县第八区。李蕴章在汤家沟、义津桥开设典当号,尽得地利之便,也繁荣了当地商业。

李鸿章家族在安徽各地的家产究竟有多少,不去细究,从有限的资料看,他的家族非常看重桐城这片土地。桐城旧时城、乡商业繁荣,促进文化发展,外来商贾投资兴业功不可没。桐城古来为南北通衢孔道,又为地理要冲,这一特殊地理位置吸引了四海宾朋;桐城山川秀美,宜商利财;桐城文化昌盛,民风古朴讲诚信,具备了招徕天下商贾的独特自然环境。由此看来,李鸿章家族为何在桐城置业以致财富丰赡就不难理解了。

◇◇◇更多文章◇◇◇

穿过菜市,看人间百味

父亲和他的小女儿

科海行舟志在浪峰——记桐城乡贤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立新

龙眠河,我的母亲河

父亲和我的前世今生

桐城小花香四溢

一位桐城教师谈暑假开始与孩子的教育

金神有个束家墩

风尘岁月里双港老街的记忆

青青鸭蛋红头绳

桐城话——亲切有味的方言

父亲一生数次绝处逢生的故事

高茶隐于野

责编:云晓露

审核:一苇过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ngchengzx.com/tcshj/40326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