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治疗的专科医院 http://m.39.net/pf/a_4786411.html
吴越街是安庆市区的一条街道,不长,我却印象深刻。街道北端有大德堂,中有新华书店。小学时,买文具或教辅用书,就在课前一溜烟跑去。中学时,南端开了音像制品店,有声杂志《疯狂英语》最早就在里面买的。
记不清什么时候知道吴越是位烈士的,只记得九十年代早期曾传闻桐城要改名“孟侠市”。彼时没将两者联系起来,对吴越的了解,也远不及对徐锡麟的清楚。小学时每天经过锡麟街,写作文还专门去人民路,瞻仰过徐锡麟汉白玉塑像,抄录过碑记。可见造像的重要、学生文史教育的必要。
吴樾(—),字孟侠,安徽桐城人。因愤恨满清权贵乱政,为揭穿清政府假立宪骗局、阻止五大臣出洋考察,在北京火车站引爆炸弹而壮烈牺牲。载泽、徐世昌、戴鸿慈、绍英等官员不同程度受伤。孙中山亲撰祭文,有“爰有吴君,奋力一掷”之句。
烈士的名字究竟是越,还是樾?这是个问题。友人刘东专门写过文章《桐城烈士吴樾与安庆吴越街》,作过考证。新近发现的史料,民国元年曾在北京召开过烈士追悼大会,同乡姚憾演讲词里说明:烈士本名吴越,后改名吴樾,寓意从专制下的小奴隶转为共和思想之自由民。
吴樾是桐城高甸吴氏保庆股族人。民国十七年(),高甸吴氏修谱,谱名作“樾”字,而民国元年姚憾、蔡元培等人演讲词也收录谱中。但从其胞弟吴楚之名来看,木字旁更似原字。
历史烟尘拂不去,索性不去管他。我感兴趣的是,吴烈士有着怎样的家世。好在有高甸吴氏宗谱,及吴樾本房堂侄吴光祖写的《回照轩诗稿》《吴回照轩家传》,皆可资探究。
明朝万历年间,高甸吴氏八世祖吴思贞写了宗谱序言,介绍了本族迁徙史。吴氏世居徽州婺源,吴泰一在元末时避乱至桐城,始居高甸峡山(今属枞阳县)。吴泰一,即高甸吴氏始祖。吴泰一有两儿:吴七评、吴八评。两人的后裔,又分别称为保庆股、荣华股。从宗谱记载的墓葬地看,吴樾前九代先祖生活在桐城南乡,但十世祖母方氏(吴汝亮之妻)葬西乡挂车河童铺。民国时期,吴光祖曾去拜谒,写有七律《童家铺谒十世祖妣方太君墓》。方氏卒于顺治七年(),生有五子,长子吴先登、次子吴先攀均活过了90岁。吴先攀的长子吴子雲(—),中了顺治八年()举人、顺治十二年()进士,官至河南学政。可惜的是,吴子雲没有子女,以胞弟吴玉藻(知府)之女为女,以堂弟吴子霈(吴先登第三子)次子为子。此女即大学士张英儿媳、户部侍郎张廷瑑之妻。此子即吴樾的十三世祖,名吴祖佑。从家族墓葬及联姻来看,吴樾先祖迁居桐城县城,就在清朝初年,十世祖母方氏去世前后。一方面,像吴先攀、吴子雲、吴玉藻、吴子霈等人,都已葬在西乡陶冲、太平桥、县后古塘、龙眠山项家岭等处。另一方面,开始与桐城世家大族密切通婚,除吴子雲联姻宰相张氏外,吴玉藻自身就娶翰林院编修马教思之女,把女儿分别嫁给张淳、左光斗、方拱乾等名人后裔,又让儿子娶了开化同知姚文燮(张英内兄)女儿,吴祖佑又娶了刑部尚书姚文然的侄孙女。就这样,吴樾的先祖历经十代人的艰辛创业,最后通过科举出仕,在第十一世左右来到桐城县城,跻身上层社会,进入“张姚马左方”的朋友圈。吴光祖这样咏叹:“高甸扬风藻,桐城望族昌。数来方十世,赓什咏篇章。”(《回照轩诗稿》卷一)这一推测也在文献中得到直接印证。比如,吴玉藻在宗谱《禁约碑记》中,谈论家族发展史时说:“明嘉隆间,文明渐启,科第发祥”,“世祖(即清顺治,斋主注)御极,而后河清海晏,我家道因之以兴”。又如,民国方琛、光昇为吴樾叔父吴芬撰写家传,其中均提到:“十二世祖子雲,仕至河南学政,始迁居县城。”“十二世河南提学曰子雲者,始迁城。”根据方琛的记述,吴芬还曾捐巨资,修葺桐城北拱门、宜民门等处城墙、炮台。吴家不仅在城中落户,城郊还有别墅。如吴玉藻(字冰持)在龙眠山有思古山房,其兄吴子雲有诗《过冰持弟思古山房》:“山居亦城郭,野径入云深。”思古山房究竟在何处呢?吴氏宗谱给了答案,在“东龙旺山项家岭”。吴樾的十三世祖吴祖佑任浙江安吉州知州,有二子:永志、文炳。吴永志有子:元?。吴文炳娶长清知县马棠臣女,生有六子:元念、元憲、元應、元愈、元怡。据吴光祖在《吴回照轩家传》中记载,十五世“元”字辈七人称为“老七房”,而吴元愈孙辈有五人,称为“小五房”。这“老七房”“小五房”分别住在县城中的吴家老屋、吴家新屋、南乡雁形地、西乡缪家冈、黑龙王庙等处。像吴光祖家的回照轩、吴樾故居,都在桐城县城里,分别位于一人巷、西后街,相距百余米。吴光祖又作有《延陵小市》,诗云:“先人卜筑后街西,小市延陵物我齐。”吴家这房人才济济。吴元愈有个曾孙吴调元,还中了道光二十一年()进士,在山东任知县。按辈分,是吴樾的堂叔,而吴樾则是吴元怡的玄孙。吴樾十五世祖(高祖父)吴元怡任颍上县训导,娶江苏元和知县张若爔女,合葬龙眠山。曾祖父吴增是监生、五品衔、候补县丞,娶张曾修女,合葬古塘。祖父吴启瑞,娶监生周启元女,合葬大关。烈士吴樾的勇毅决绝,还真能找到家族传统。明朝末年,流寇掠桐,烈士的十一世祖母舒夫人(吴先攀妻)骂贼,被贼绑缚。舒夫人骂不绝口,撞石而死,被乡人奉入节孝祠。节孝祠在民国时期曾重修过,位于桐城城西。吴光祖曾拜谒过,见到东墙碑题第二行即是“吴先攀妻舒氏”。吴光祖就将吴樾与老祖母联系起来,有诗咏赞:“末世风气衰不振,礼教藩篱今爬梳。惟母八传至烈士(樾),大节凛然有谁如!”吴樾祖父吴启瑞生在乱世,因是书香门第,被捻军胁迫办事。但吴启瑞不愿做危害乡里之事,宁死不从,惨遭杀害,后入祀昭忠祠。吴樾父亲吴琦,字丽卿,号尔康,曾在浙江於潜县任过典史。吴樾兄弟四人:寿华、尧辅、樾、楚。
据吴樾自述,吴樾八岁时,母亲方氏即去世,自己靠两兄抚养。没几年,两兄又逝,父亲只得弃官从商,“奔走风尘间,集所得以为予弟兄教养之用”。吴樾说自己少年时代“慕科名,岁岁疲于童试”,二十岁以后,不再追求八股,但还是“惟诵古文辞”,二十三岁考虑父亲年老,于是离开桐城,开始赴江苏、北京谋生。
吴樾在家乡桐城学习经历,被继子吴毓灵记载下来。吴毓灵是吴樾堂兄吴葆桐之子,他记载道:“烈士读书于城西古灵泉,每五日必请府君(葆桐)删改窗课,于是文学得以骤进。”
到了民国,吴葆桐路过南京,专门拜访孙中山,痛论国事,得到孙中山的激赏,聘为高等顾问,并在明皇陵拍照纪念。其后,又安排吴楚赴京,将兄长吴樾尸骨运回安庆安葬。民国二年(),吴樾父亲吴琦去世,吴葆桐又料理后事,安葬在大关小徐岭。
据吴氏宗谱记载,吴樾未生养,有继子三人,分别是吴楚之子大兴(早夭)、大元,吴葆桐之子吴毓灵。好友叶鑫告诉我,吴樾父亲吴琦墓地就在他老家,碑文为“大烈士之父吴公尔康”。
今天,叶鑫专程去吴樾故居,拜访了吴氏后人吴敬仲老人。他的家里挂着吴樾烈士的两幅遗像。
吴敬仲说自己生于年3月,爷爷叫吴楚,父亲叫吴振宗,年去世。我们翻了一下吴氏宗谱,吴樾继子吴大元,字振宗,宣统庚戌年()生人。
?斋主旧文?
世间尽知六尺巷,几人能懂张相国
除了六尺巷,他还拥有双溪园
这个桐城人为何能做三朝元老?
在合肥亲历《方以智全书》发布
敬敷书院主讲张寅事略
我想学学姚永概,挂车山中住八年
—,桐城人的四十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