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效果好 http://pf.39.net/bdfyy/bdfrczy/城市头条/桐城
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历史的痕迹,每一座城市都深受商业文明的影响。桐城,这片安庆所辖、合肥脚下的土地,虽小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它不仅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更孕育了无数杰出的桐城派人物。这些因时适变、经世致用的大师们,以他们的智慧和才情,为桐城乃至整个商业文明的发展贡献了卓越的力量。
在同治十年(87)五月,张謇因“冒籍”事件而陷入困境。他独自前往如皋参加科举,却不幸被当地捉拿并囚禁在学宫居仁斋内长达三个月。身处囚笼的张謇,愤怒与无奈交织,他想象不到自己日后还能有机会重返科举,更别提创办实业,成为晚清著名的“下海状元”了。这一切的转折,都源于一个关键人物——孙云锦。
张謇的“冒籍”事件源于其家庭背景的困境。他出身在南通的小康之家,聪颖过人,却因“冷籍”所累而无法在科举上有所建树。为了寻求出路,他的父亲决定让他假冒他人的族人,通过“挂靠”的方式到如皋县参加科举。这一选择让张謇成功通过了县试和州试,成为秀才。然而,这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风险。他的合作伙伴发现了其中的“商机”,不断要挟、压榨他,甚至与官府勾结将他囚禁以勒索钱财。为了赎回张謇,他的父亲四处奔波筹集资金行贿,最终才将他赎出。这场长达三年的纷争,让张謇全家陷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之中,直到他高中状元之后才得以解脱。这也是张謇一生中除国事之外的最大的心灵创伤。在张謇决心放弃生员资格,寻求通州籍原籍以彻底摆脱困境之际,孙云锦如一道曙光般出现在他的生命中。孙云锦时任通州知州,他慧眼识珠,察觉到张謇的非凡气质与潜力。他深知张謇的困境源自“政策”的不公,因此决心伸出援手。经过一番深入的调查与不懈的努力,孙云锦成功说服礼部,允许张謇重填履历,撤销了控案,并恢复了通州原籍。这意味着张謇今后可以堂堂正正地参加科举考试,不再受“假户口”身份的束缚。对于这份再造之恩,张謇终生难忘。他特地前往江宁,向孙云锦行弟子礼,尊称他为“桐城夫子”。在孙云锦七十寿辰时,张謇满怀感慨地写道:“我因贯通州而居海门,年少时曾受尽苦难,所谓冤与弱。若非公之拯救与栽培,我无以有今日之成就。”此前,我对张謇所面临的冒籍困境有所了解,但关于助他一臂之力的孙云锦,我的了解并不深入。直至读到陶善才的《煌煌青史有斯人》一文,我才得知孙云锦原来来自安徽桐城。这也解开了我心中的一个疑惑:他为何会在通州从师赵彭渊门下,并奉师命“尽弃向所读之文”,转而重点学习桐城派古文。日后,当吴汝纶先生舍弃京师大学堂总教习一职,回安庆创办桐城中学时,孙云锦也成为了他的坚定支持者。
正因张謇以及先前曾国藩等人的加入,桐城派得以进一步转型,从纯粹的学问领域跨入实际政治运作,引领并推动中国走向现代世界。桐城文化的招牌因此更加熠熠生辉。
孙云锦,这位桐城人,曾以诸生身份加入曾国荃的幕府,从军并获得官职。他不仅担任过通州知州,还曾三度出任江宁知府,历任淮安知府、开封知府,以及二品顶戴三品衔江苏补用道。除了识拔张謇这一重大成就外,他还曾在安庆之战中说降程学启,并参与审理了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马案。
令人欣喜的是,除了陶善才的《煌煌青史有斯人》,我还读到了另一篇文章《开封府里桐城人》,同样讲述了孙云锦的故事。这篇文章主要描绘了他在断案审案中的卓越表现,以律条为准绳,凭证据说话,不受舆论影响,使河南武陟县的一桩因争风吃醋导致的凶杀案得以昭雪。他的断案如神和深厚的开封情怀,让我不禁想起了另一位安徽老乡——包公。
尽管孙云锦是桐城人,但有专家认为他并不属于桐城派。张謇称他为“望溪余派,郁为异士”。然而,在桐城多年生活的他深受桐城派为核心的桐城文化熏陶,坚守儒道,心系民生,敢于仗义执言,成为一位文采斐然的“异士”。最近,我阅读了舒芜先生的《家学杂忆》,其中有一节讲述了“桐城派”与桐城文化的区别。舒芜自幼便听闻“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的说法,然而他的祖父却并不要求子孙必须写桐城派古文。这让我意识到,将“桐城文化”与“桐城派”割裂开来是有其道理的。事实上,桐城派作为中国清代文坛上的散文流派,其影响力不容忽视。然而,桐城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更远的时期。自唐代曹松(名句“一将功成万骨枯”的作者)和宋代宋公麟等文化名人以来,桐城便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晚清学者方宗诚更是明确指出,桐城文学的繁荣始于唐代的曹孟徵和宋代的李伯时兄弟,他们以卓越的诗词翰墨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外,明代的方以智等杰出人物也为桐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对于桐城这样一个地理位置相对闭塞的半山区县,其文化何以如此繁荣发达,这背后究竟是偶然还是某种规律性呢?这个疑问或许可以从地理因素中得到一些启示。桐城地处长江之滨,是东来西往的重要中转点,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提供了便利。尽管西北有大别山余脉的阻隔,但龙眠山等逶迤的山脉不仅为桐城提供了保护,还赋予了它丰富的山水资源。这些河流一路高歌猛进,汇入长江,将桐城大地分割成众多星罗棋布的小区域,从而形成了宜居宜业的鱼米之乡。因此,自秦设县以来,桐城便一直保持着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元末的战乱也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后果,那就是许多世家望族纷纷迁入桐城。偶然间翻阅我的族谱,发现我属于五侯堂王氏,先祖来自太原王氏,在元末时期,他们带着子嗣,从鄱阳瓦屑坝迁往桐北仓基园茅家社。这种迁徙无疑为桐城带来了崇文重教的社会风气,民间甚至形成了“穷不丢书、富不丢猪”的共识。这种共识正是“桐城派”得以形成的重要基石。同时,桐城文化中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理念也显得尤为突出和具有张力。
这种深厚的文化浸染使得桐城的文风持久不衰,文脉得以延续。更重要的是,桐城涌现出无数杰出人才。他们热爱家乡,更善于治理国家。
对于许多外人而言,桐城最知名的人物无疑是张廷玉。他在《雍正王朝》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辅佐雍正并力挽狂澜于不利局面。他是康雍乾三朝的元老,其卓越表现令人难以忘怀。然而,对于桐城当地人来说,他们更引以为傲的是张英,他的“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不仅成就了今天的桐城文化地标——六尺巷,更让桐城人的礼让精神名扬全国。
如今,桐城不仅重修了六尺巷,还重整了宰相府,这无疑是对这种精神的有力彰显和传承。
除了在中央朝廷担任要职,为皇帝分忧之外,桐城人在地方从政也有着卓越的政绩。在张廷玉之前,就有一位名叫张秉文的桐城人,他身先士卒,为国家的稳定与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张秉文曾身临南海战乱,奋勇抗敌,后转战齐鲁,担任山东左布政使。面对清军的频繁侵犯,他誓死保卫国家,最终因身中数箭而英勇就义。他的妻子方孟式也追随其后,表现出对国家和家庭的忠诚。
此外,桐城还涌现出许多其他杰出人才。例如,嘉靖十九年乡试第一的赵釴,他宗阳明心学,主张知行合一。在巡抚贵州期间,他深入民间,开坛授课,教化民智,同时传授内地水稻种植经验,为黔贵一带的水田耕作技术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双丰收,使得黔贵地区经济繁荣,老百姓对他感恩戴德。然而,朝中却有些风言风语,担忧长此以往,贵州人可能只知有赵巡抚而不知有皇帝。后来,赵釴只能选择归隐,这也为桐城的文化底蕴增添了一抹亮色。他在龙眠山区留下了“绕云梯冲摩崖石刻群”等珍贵遗迹,这些手笔至今仍让人叹为观止。在筹备桐城成都商会时,我们曾谈及化蜀的文翁,这位美学大师朱光潜,以及蜀中五老之一的方旭,他们都与成都有着深厚的渊源。而今,又有人提及戴宏烈,一位在顺治八年成为举人并担任四川成都知县的桐城人。他著有《朗琯斋集》和《西岳游草》,但他的政绩更为人所称道。在蜀中经历兵燹后,他积极劝导民众垦田,成功开辟数万顷良田,并使户口每年增加千余。此外,他还致力于访求并修葺遗迹,如与巡抚罗森等人共同重建的成都著名景点杜甫浣花溪草堂。最终,因长期劳累,他在官署中积劳成疾,不幸离世。
戴宏烈之后,桐城又涌现出姚莹这样的杰出人物。姚莹的故居位于桐城北大街,修缮得古朴而雅致。从左家大屋步入,便能一睹其独特的身影。而与寺巷西侧的方以智故居相望,更显得桐城文化的源远流长。姚莹的故居与方以智故居,无疑成为了桐城文化传承的重要象征。姚莹,这位桐城派的佼佼者,不仅以其卓越的政绩和军事才能著称,更在文化领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他身先士卒,积极备战,成功击退英军五次进犯,捍卫了中国的国土。同时,他因故被贬四川后,仍不忘使命,奉使入藏查办两呼图克图相争之事,并著成《康輶纪行》一书,旨在“知彼虚实”“徐图制夷”,以“冀雪中国之耻,重边海之防”。这种开阔的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他成为了中国睁眼看世界的最早的那批人之一。
桐城派在近代虽然遭遇了革命者的攻击和误解,但他们的文化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态度并未因此消减。姚莹、曾国藩、严复、吴汝纶以及张謇等人的坚守与努力,使得桐城派在变革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正如刘大櫆所言,“作文本以明义理,适世用。而明义理,适世用,必有待于文人之能事,”桐城派所蕴含的“因时适变”的智慧,在今天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重新审视桐城派,我们不难发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与时俱进的品质。他们以文经世,表扬“忠义之气,高亮之节,道德之养,经济天下之才”,旨在改变人心浇漓、道德滑坡的局面。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深远的文化影响,使得桐城派在今天依然焕发出璀璨的光芒。我们需要重新认识桐城派,需要重新弘扬我们的桐城文化。年岁尾,桐城荣升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为安徽第七座获此殊荣的城市,紧随歙县、寿县、亳州、安庆、绩溪、黟县之后。这一晋升,使得安庆在长江北岸熠熠生辉,一个地级市竟有两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这无疑是文化上的巨大荣耀。漫步安庆,仿佛踏足文化的殿堂。
2年2月20日,桐城再获殊荣,中华文学基金会授予其“文学之乡”称号,这是安徽省继宿州和六安市叶集区之后的第三个获此称号的地方。
近日,桐城更是喜讯连连。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吴曼青的出任,以及中国工程院副院长职位由桐城人汪克强担任,标志着两院院领导均有我们桐城人的身影。此外,桐城中学届毕业生程堂明也在“五一”期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他的职业生涯充满了“大国重器”的辉煌。
这一切都彰显出桐城人不仅承袭了过去的优良传统,更将经世济民、因时适变的精神融入现代生活,勇攀科技高峰,拥抱变革,为国家繁荣和人类福祉贡献力量。让我们共同将桐城珍藏在心,成为其热爱者、推荐者和传播者。近期,桐城成都商会的成立更是将两座历史文化名城紧密相连,共同书写新的篇章。
会标以六尺巷和“商”字为主体,内圈上部分则巧妙地融入了成都的太阳神鸟图案。这一设计不仅体现了桐城与成都的紧密联系,更寓意着商会成员们秉持谦让和谐、宽窄自适的人文理念,共同探寻商业发展的新路径。
在商会的发展道路上,我们会遵循四条重要的原则。其中之一便是从六尺巷到宽窄巷的追寻理想之路。这条路不仅承载着桐城的历史人文底蕴,更与成都的逍遥安逸生活哲学相得益彰。六尺巷的礼让三分与宽窄巷的宽窄自适,共同构成了我们商会经营理念的核心。
此外,我们还要从文都走向文翁,打造独特的商会形象;从“桐创”迈向“蓉创”,不断提升平台的创新力;以及从合肥经济圈拓展至成渝经济圈,实现圈层发展的新跨越。
在成都这个开放包容的城市中,我们找到了创业的幸福与家的温暖。未来,我们将继续传播桐城文化,寻找更多与成都乃至整个川蜀、西南地区的文化共鸣。同时,我们也要汲取成都的宽容、友好、奋进的精神,丰富自身文化内涵,实现桐城文化的创新发展。在桐城成都商会召开重要会议之际,欧阳健子主席、华德明会长以及王千马副会长兼秘书长共同为“桐城文化西南传播交流中心”揭牌。这一中心旨在促进桐城文化的西南地区传播与交流。与会者们一致认为,桐城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重视和传承独特的桐城文化,因为它不仅是桐城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标志,更是其最璀璨的文化名片。今日,身为桐城人,我深感自豪。然而,热爱并认同桐城文化中所蕴含的经世致用理念和因时适变精神的,不论身在何处,都可谓之桐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