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炯(1870—1941),名德膏,晚号晦庐老人,南乡(今属枞阳县)人。著名教育家。李光炯之父李云村曾任宣城教谕。光炯幼承家学,早负文名。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中乡试。同乡吴汝纶讲学保定莲池书院,光炯负笈从师,学业益进,为吴汝纶所器重。光绪二十八年(1902),吴汝纶奉命赴日本考察学制,李光炯同行,回国后,力助吴汝纶创办桐城中学堂。光绪二十九年,应聘任湖南高等学堂历史教习;时革命志士云集长沙,兴办新学,鼓吹革命。湘人王先谦以“结党谋逆”密奏清廷,指控黄兴、张继、周震麟、刘揆一等一百余人。光炯素为湖南巡抚赵尔巽所敬重,挺身抗争,据理驳斥,黄兴等均得解脱。同年在长沙创办安徽旅湘公学,翌年迁芜湖,易名安徽公学。柏文蔚、陈独秀、谢元量、苏曼殊、陶成章等咸集安徽公学登坛授课,传播革命思想。辛亥革命后,孙毓筠督皖,邀率光炯任督府秘书长,擘划大政,多有善举,并向互相对峙的南北军,喻之以理,迫之以势,群枭归服,皖政得以统一。后柏文蔚继任督皖,力挽光炯主持教育,但他坚辞不就,归隐于桐城鱼湖之滨的“抱璧精舍”,与同乡方守敦煮酒论文,潜心典籍,不问世事。袁世凯慕其名,屡召为辅,并派人携馈金200银元登门促行,光炯深夜出走,拒见来使。后出任安徽第一师范校长。时军阀倪嗣冲掌皖政,贪污腐败,民众敢怒而不敢言。学生姜高琦等请愿要求增加教育经费,横遭屠戮,光炯慨然说:“督军拥重兵,上干国纪,下为民害”。毅然以废督、裁兵、澄清选举为己任,怀揣安眠药,面谏省长许世英。并与光明甫集群贤奔走京、津、豫、鄂诉之舆论,请命中枢,历时四载,终获成功。他早年多谈论政治、军事,晚年则专注于职业教育和乡村教育,常与蔡元培、陶行知、房秩五等或晤面,或书信往来,磋商、探讨教育。民国8年(1919)与桐城阮仲勉共同筹办芜湖私立职业学校。民国16年,于家乡创办宏实小学,复与房秩五筹建浮山中学,冀推学校教育于乡村社会。民国27年光炯避乱入四川。民国30年春客卒于成都。抗战胜利后,遗骸归葬故里。著有《屈赋说》、《国策札记》、《阮嗣宗诗注》、《阮嗣宗同时诸人事略考》、《楞严经科会》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