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难确切地描述对乡村的所有记忆。当我有意或无意重拾起关于乡村的一些生活片段时,脑中便涌现出些许琐碎,充满诗情画意的琐碎。是琐碎而不是宏大。凡人的记忆往往与宏大无关。或许尚在童年时代的我们,还不知道什么是宏大。记忆就是那样,用零星裹挟着的琐碎,如藤蔓一样地纠缠着我们,漫在我们的脑海里,成为永不枯竭的精神资源。我们在记忆里中,慢慢地咀嚼那些没完没了的琐碎,像独自品着陈年老酒,就着花生干鱼之类的两碟小菜,越发觉得那香味直往人心里去。
歌谣就是那些琐碎中的一种。 歌谣大多出自老人们的口中,老人们仿佛带着歌谣从遥远的年代走来。我一边倾听,一边眨巴着老大的眼睛。歌谣中的内容,我只能听懂很少的一部分,但却能听得出神入化,如入无人之境。我想,歌谣也许在那个年代,就是人们对于生活的热情歌唱了。因而,尽管那还是一个商品极度短缺的年代,但歌谣让人们感到了生活中的一种乐趣。无论是汗流浃背的劳作中,还是闲来无事的家长里短时分,歌谣很自然地被人们争相传唱。 我不知道歌谣是不是老人们对于生活的唯一宣泄渠道。在我少不经事天真的思维里,歌谣就是祖先遗传下来的一种财富。我无端地被歌谣中那些直白胸臆的情境所打动,心中充满着好奇。我爱那些简单而优美的旋律,那些旋律勾起了我对音乐的强烈兴趣,激发了我对语言的最初想象。我完全可以回想我当年倾听歌谣时的姿势,一定执着得感人。 不论是在老房子中的天井下,还是在空旷的田野之中,歌谣总回响在耳边。“一爱姐,好人才,好像个天女下凡来;二爱姐,小白脸,不用得胭脂水分点……”老奶奶的音容依稀可见。“摇窝里的叔,白头毛侄。”(意思是摇床中的婴儿是我的叔叔,我是他的侄儿。)老奶奶笑着对我说。我乐不可支地笑。笑是我对歌谣最单纯的肯定,老人们仿佛需要那样的肯定,因为肯定能给人带来快乐。 那时的歌谣很多,但我大都不记得了。歌谣在所表现的内容上,鲜活生动。有对现实生活的刻意描摩,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展望,也有直面人性的唯美赞叹。在形式上则活泼多样,不拘一格,是介于古诗词与现代诗之间的一种通俗化的即兴口语写作,或者说歌谣就是民谚、顺口溜、俚语和方言等民俗语言所共同塑造出来的民歌形式。民歌应该是通俗歌曲的雏形,一种最质朴原汁原味的通俗歌曲。 再大一些的时候,听到的则是从收音机里的歌曲了。有《妹妹找哥泪花流》、《边疆的泉水清又纯》等等。那些直白浅显而淳朴的乡村歌谣逐渐被风靡大江南北的通俗歌曲所替代了。通俗歌曲的大范围流行,直接导致了地方民俗的同质化倾向。从封建礼俗中一路走下来的村人们,再也不甘“抱着杨树兜洗澡”了。人们对外来文化的参与与渗透,主动选择了接纳,而不是排斥,因为那个时代的人们遭受封建文化的压抑太久。家乡的相公岭当然也不能例外。 歌谣就是文化极度闭塞下的直接产物。村人们用粗糙而不矫揉的方式来表达对生活的看法,因而那些歌谣是最本质的发自心灵的原初情感。假如把那些远去的歌谣放在现代文明的土壤中,不知道它还会不会生根和发芽。我也不知道歌谣会在浩瀚无垠的人类文明的舞台上,或是人们的脑际中能存活多久。对我而言,一生也就足够了。
相关文章:
乡土桐城
乡村记事:摸窿
乡土桐城
戴名世故乡三探
乡土桐城
水乡的秋天
乡土桐城
昔日桐梓晴岚今朝再展新颜
乡土桐城
艳遇“许嘴湿地公园”
乡土桐城
沥岗:最美的森林村庄
乡土桐城
情怀半天峰
乡土桐城
红彤彤的乡村婚礼
乡土桐城
乡村工匠素描
乡土桐城
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
乡土桐城
花香不等人金秋去樟枫
梦回青草塥:大沙河与古驿站
乡土桐城
乡关何处是旧影
乡土桐城
又见老梅树街
乡土桐城
唐家湾的古村落
乡土桐城
练潭:水乡古镇的曾经繁华
唐湾:古村落与山水田园之美
乡土桐城
嬉子湖:水乡神韵,几番风景到江南
乡土桐城
美丽乡村:不羡城市不羡仙
乡土桐城
江岭:西乡深处有美景
乡土桐城
清溪翠谷三道岩
乡土桐城
洪桥:鲁王河畔春意浓
沉在历史深处的桐城大关古山寨
乡土桐城
被定格的乡村生态
乡土桐城
飘香的陶冲
诸山此处是龙眠
老梅树街:桐城史上富饶的“江南水乡”
乡土桐城
美丽的蟠龙湾
金神老街与金神墩的深情回望
乡土桐城
孔城:近水楼台“甲”天下
乡土桐城
亲近金神墩
乡土桐城
一个地方叫双溪
乡土桐城
蒿沟寨上的传说
乡土桐城
老鹰岭
乡土桐城
古驿天林庄
乡土桐城
行走在“石井铺”上
蟠龙湾里的烟雨樱花
遥望王屋寺:山依旧,塔影依旧
乡土桐城
良弼桥与吕亭驿
“蟠龙”夏荷送清凉
鹿儿城里的传说:栗子山与鹿儿城
鹿儿城里的传说:大小衙塘
“陶冲驿”与“双港铺”
更多精彩文章哪里治白癜风最好哪里治白癜风最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ngchengzx.com/tcsms/4002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