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桐城隐在六尺巷的阳光

?提示:点击上方"最桐城"↑   

  桐城散记

  文

章校中来源

桐城报道

  桐城是一座底蕴深藏的县级都市,巷里巷外,边边角角,都镶嵌有古文化的符号……

  (一)仰望孔子像

  在历史的长河中,如果选择一个人来代表中国,他一定是孔子;如果选择一部书来代表中国文化,它一定是《论语》。

  桐城文庙大成殿。孔子雕像又高又大,矗立于大殿中央。我仰起头颅,望其容颜:苍颜古貌,温婉随和。

  忽记起《论语·学而》中有一段对话:子禽问: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意为:子禽问子贡——先生每到一国,必听到那国政事;这是他有心求人告诉的,还是别人主动告知的呢?子贡答——先生凭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和礼让的美德取得了别人的信任和尊敬,使得人家主动把政事告诉他的。

  原来,孔子温良恭俭让。他慈祥温和。国字形脸盘,长髯、浓眉、宽鼻、阔嘴,眼神慈爱而柔惠,一派君子之风。有学生赞誉: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他与人为善。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的做人准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恭敬谦让。子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意为,君子做事敬业而没有过失,与人交往恭敬而有礼貌,四海之内都是兄弟,何虑没有人缘?

  他尚俭敏事。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意为,君子不被物质所累,保持恬淡心境。尚俭,敏事、慎言,还应见贤思齐……

  他礼让仁说。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又,不学礼,无以立。他主张“为政以德”。仁说,人道精神;礼说,礼制精神。他的人道和秩序是古中国的精华。

  仰望孔子像,眼前好似耸立起一座泰山。叹曰:古之圣贤,万世师表!

  (二)雅正桐城派

  桐城派,清代最大的散文流派,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而闻名。戴名世是桐城派奠基人;方苞为桐城派创始人;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桐城三祖”。麾下作家遍及19省市千余人,作品有余种。自康熙年间到新文化运动,主盟文坛余年。

  曾国藩言出“桐城派”。他在《欧阳生文集序》中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学者多归向桐城,号桐城派。自此,以桐城地域命名的“桐城派”应运而生。当然,桐城派还应涵盖枞阳县和安庆市宜秀区。

  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程朱理学;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如方苞的《狱中杂记》,姚鼐的《登泰山记》等。

  桐城派的思想主张,是从方苞开始建立的。他提出“义法”主张:“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言有物,说文章要有内容;言有序,说文章要有条理跟形式技巧。他要求文章必“雅洁”。

  刘大櫆虽无建树,但他是姚鼐的老师,是承先启后者。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的古文主张,在提倡“义理(内容合理)、考据(材料确切)、词章(文词精美),三者不可偏废。”

  桐城被誉为“文都”,是因“桐城派”之影响华夏。

  (三)隐在六尺巷的阳光

  桐城,有条平常的小巷,桐城人却说,它不是一条巷子,而是桐城人的一脉血管。

  原来,这脉血管流淌着一个极不平常的故事——康熙年间,桐城出了一位声名远播的人物:张英。因才华横溢,官越做越大,直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世称“老宰相”。老宰相久居京城,忽一日收到家书,说老家张府与邻家吴氏建房纠纷不下,祈求打招呼于县衙摆平。老宰相即在家书上批道: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英的“让墙诗”好似远古的禅钟,轰响礼让,拨云见日,家人因此撤让三尺。吴氏获悉,深感张英博大胸怀,谦和气度,也将院墙向后迁移三尺。至此,紧密相连的张吴二家便出现了百米长、六尺宽的小巷子。这宽容礼让的美德,在桐城和京中纷纷被引为美谈,并予小巷一个特别的名字:六尺巷。

  门扉临街半掩,几许绿意隐约,一路斑斑驳驳的灰瓦房,细细长长的石板路,恍若隔世。六尺巷的两旁是青砖青瓦砌成的老墙,墙内古樟如伞,遮天蔽日;巷口牌坊巍然,站立“礼让”;鹅卵石巷路,直挺起时间的胸腹,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坦坦荡荡,亮亮堂堂。

  这就是一条很普通的、简陋的小巷子。我彳亍而行,从西到东,亦或从东到西。恰,一巷影子斜斜地递来,我便情深意切地抚摸,那墙砖上凹凸有致的光阴——触摸诗书礼仪之乡的桐城人,和那先祖张英的谦和礼让之胸襟;触摸老子“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古训,及那中华民族的和合之思想。阳光,从香樟树间密密洒落,又隐隐于整个巷中,都是满满丰丰的正能量,给人无尽磬香。

  桐城人常挂嘴边的一句话: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六尺巷不长,也不宽,但透彻一个理儿:你让,我让,天更宽,地更广。小巷如一幅古雅冲淡的水墨,高挂在桐城的朗朗天空,高挂在安庆的振风塔顶,高挂在中国的辽阔版图……

  风,穿越时空,走进过去,也走向未来。只是我一直沉迷在张英的“让墙诗”中。她不仅蕴含着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中华传统之精神,更体现出为官者德治礼序、崇德重礼的文化精华。一抬头,但见两只燕子歇在爬满藤蔓的老墙檐下,依然耳鬓厮磨,呢喃繁花硕果不休。于此我恍然:六尺巷,乃是人类坦途上的和谐之象征。让一让,和谐之花遍地开。

更多文章:

清香桐城:此心安处是吾乡

人文桐城

陈所巨:龙眠河

桐城,值得去的十一个地方

看桐城

活跃在大江南北的桐城骄子

第三只眼睛看桐城:文化古城的现代进程

如有任何版权问题

请及时联系tcts

.







































治疗白癜风中药方
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最专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ngchengzx.com/tcsms/40066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