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座谈会现场录音整理编辑:罗秋娟
著名作家、合肥文艺研究所所长洪放
振兴桐城文化大家谈洪放要结合实际,制定适宜的桐城文化发展规划;学习邻近县市建设措施,制定具体有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通过一系列软件硬件载体的打造,彰显独具特色的桐城文化;开展地方特色活动,设立“桐城散文奖”等高规格高层次文艺奖项,利用各方资源盘活底蕴深厚、富有吸引力的桐城人文。
资深记者、《安徽日报》高级编辑张荷香
振兴桐城文化大家谈张荷香
桐城文化首先应定义为“精英文化”,是明清数百年来,桐城人代代相传的家国情怀濡养之下的尊儒重教、奋发有为、经世致用。
要振兴桐城文化,重在修复和重建代表桐城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串点成线,以文化带动旅游经济。要尽快修复或重建像六尺巷、文庙、宰相府等等这些代表桐城文化符号的故居和遗址,开发文化旅游衍生品,发展壮大文化旅游经济,形成全市文化旅游经济的良性循环。同时,围绕“精英教育”这一主题,建设主题街道、公园、广场、雕塑等;结合美好乡村建设,打造特色乡镇,比如:恢复“教育特色乡”姚塝乡;做大古色古香的孔城镇,风光优美的嬉子湖镇和鱼米之乡青草镇等,让每个乡镇各有特色,又互有联系。
围绕“精英文化”主题,加大宣传力度,做强文化旅游。加大新媒体和网络文化建设,重视以现代化精神、现代化风格、现代化语言表现“桐城文化”;设立相关奖项,不断向外扩大文化影响力;加强标志性文化符号宣传,使“桐城文化”让人耳目一新、过目不忘,深入人心。
省国资委驻委纪检组长、桐城桂林方氏研究专家方无
振兴桐城文化大家谈方无首先要培育文化自信。文化是先有继承后有发扬的。文化首先是一种精神。“桐城文化”只有在代代赓续中发扬光大成为一种精神存在,才能造就一代代德才兼备、经世致用的人才和精英。
振兴桐城文化,要有“一本书”、“一个项目”,囊括了桐城文化的精髓,把握了桐城文化的实质,能击中文化人心中的情愫,激发出外来游客深入了解桐城、参与桐城文化建设的热情。尽快保护、修复桐城文化建设的载体,如方以智故居、左公忠毅祠、姚鼐手指银杏树等等,做好文化建设的发展规划。先从点上突破,找准几个关键“点”,可能要集中资源、集中精力、限时打造相关产业(产品),带动相关文化在“线”和“面”上的突破。
在“桐城派”家乡的问题上,桐城、枞阳两地要变争执为合作,形成合力,携手发展文化旅游事业,打造共赢局面。
原蚌埠市委书记、皖能集团党委书记、桐城桂林方氏后裔方平
振兴桐城文化大家谈方平我祖籍桐城孔城。这些年在公司顺利经营之余,我回到桐城文化建设上,想认认真真打造“桐城书院”,将它打造成桐城文化教育名片之一。
“桐城书院”将具有展示、论坛、藏书、传习、专家研究等几方面功能,彰显桐城文化特色内容,树立桐城文化品牌。
展示。教育是桐城最有魅力的名片之一。办好桐城古代教育展览,讲好桐城故事。力求在简短的时间内采用恰当的方式来展现桐城历史上最出彩的人和事,引导来宾深入了解桐城、研究桐城文化。创意设计若干互动游戏,比如“考状元”,民间艺术,话剧演出等等,吸引年轻人进入桐城文化氛围,吸引游客,留住游客。
论坛。组织专家来书院讲学、开展论辩,线上线下互动等等,让受众都能感受和接受桐城文化,利用、研究桐城文化的资源。
藏书功能。能够将书院建成研究桐城派和桐城文化著述文章、资料的庞大的收集地。
传习。国学、琴棋书画等等,都可以这里得到传承。
研究。让桐城文化专家在这里设立专家工作室或研究室。
在书院内部的环境设计上,设想建成园林式书院。种植桂树。安置“蟾宫折桂”、“鱼跃龙门”、文化望族的群塑等元素,让所有的桐城人和桐城后裔在这里学习桐城文化。
安徽省文物鉴定站副研究馆员、桐城宰相张氏后裔张耕
振兴桐城文化大家谈张耕
文化的规划,不是文化产业的规划。先有文化规划,才有文化产业的规划。要明晰概念,不能混淆。就桐城而言,桐城文脉的延续和承载,最重要的立足点是成功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如果我市已经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那么很多文化建设方面大大加快。应该继续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直至成功。这将是振兴桐城文化的一大贡献。
桐城文化典籍的点校工作,在桐、在肥有一部分专家学者在默默做一些具体工作,政府应该予以奖励,给后来者一种激励,对于桐城文化建设意义深远。
安徽汽车商会副会长、大步车业总经理蒋天赐
振兴桐城文化大家谈蒋天赐
文化与商业既对立又统一。在对立的情况下,文化应优先于商业。我认为,十万字的规划报告好写,但是,报告不用冗长,而是要有切实可行的项目,内容要实。要通过政府牵头加强社会管理工作,踏踏实实推进文化工作。举个例子,在南方某个城市,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道路交通方面已经形成“车让人”的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即是文化。政府在规划报告之初,就应该考虑具体的落实情况,要有具体可行的项目更是关键。
桐城市政协文史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桐城书画篆刻名家
周国亮
振兴桐城文化大家谈周国亮为激励本地书画艺术发展,作如下建议:
1.趁着当下旅游文化热的兴起,凡在建设过程中涉及到必须的书画艺术创作应用的时候,尽可能使用桐城本土的艺术家,并按市场价值付与报酬。
2.成立书画艺术人才库。
3.每年举行一次艺术创作的评比活动。
4.在桐城旅游文化开发的领导班子里安排一两位本土的懂书画艺术的专家进入,对在凡是开发活动中涉及到书画艺术的项目提供一些专业参考、支持,避免无谓的浪费、错误的规划。
5.鼓励桐城所属企业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收藏桐城本土艺术家的作品,并可以由政府安排专项资金每年收集一些这些艺术家的作品,用于文化建设、文化交流活动。
6.艺术教育应从小抓起,应责成教育部门尽快在各学校展开书法教学。
桐城大关民俗文化研究者徐庆寿
振兴桐城文化大家谈徐庆寿
一、文物保护遗缺甚多。欧家岭苏维埃政府旧址、大关革命联络站旧居作为市文保单位,一直未曾得到修复保护。大关街那有特色的石头街被铺上了水泥。“徐存心堂”老宅等大关街古民居,衰朽多年不得不摧毁。
二、桐城文化节应以桐城文化为主。例如:可以让各乡镇拿出一些草根节目,走上街头展示。既是对他们热爱生活的肯定,也是激发他们对乡村文化的热情参与,更能传承民俗文化,又能展示地方的风采。
三、六尺巷文化。应加大六尺巷修复及附属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加快进度。
四、桐城文化的门面文化亦很重要,许多门牌、广告、宣传语的错字、白字、语病,让人瞠目结舌。
市政府办副主任方宁胜
振兴桐城文化大家谈方宁胜桐城文化现状既有大环境、综合实力的因素,也有人才流失和人才培养的问题。振兴桐城文化,要光大桐城文统,振兴桐城文化,最核心的部分是要创造属于当代的桐城文化,重要的是从载体建设、人才培养、政策支持、氛围营造等方面做好保障。
文化产业要发展“文化+互联网”、“文化+旅游”、“文化+作品”、“文化+创意”等等。文化事业要着重于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主流正统文化的传承、弘扬。
文艺创作、黄梅戏研究、桐城派研究与作品,桐城文化的综合研究等等,要抓好载体建设系列工程(协会建设、文化促进会、文化项目与工程)。培养基础性文化人才和文学领军人才,吸引和引进人才,促进各项工作出成果。
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和相关文化企业发展,比如“印刷包装文化”、玉文化等等,激励人才进步,加强经费保障,实现桐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编辑:李海波排版:李海波
吡美莫司软膏药物哪里有卖白蚀丸价格大概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