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桐乡市渔业增殖放流重塑桐城水清鱼欢美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党的十九大为农业农村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桐乡市紧紧抓住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历史机遇,围绕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主线和“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的目标,把“责任担当”写入增殖放流诗篇,加大投放力度,创新活动形式,将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成为推动桐乡市现代渔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常态化工作。

增殖放流多元化转变进一步加快

增殖放流是国内外公认的养护水生生物资源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为修复日益衰退的水生生物资源,桐乡市每年开展大规模的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各界支持、群众参与的良好社会氛围。

(一)放流数量呈阶梯式增长。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桐乡市就开展渔业资源人工增殖放流活动。每年的6~12月份,渔业部门联合乡镇(街道)组织开展增殖放流活动,年增殖放流万尾,年投放万尾。

(二)放流品种合理化调整。结合“五水共治”和全面剿灭劣ⅴ类水的重要部署,桐乡市对增殖放流鱼种进行了一定的调整,投放以滤食性花白鲢为主,适当投放草鱼和青鱼等部分肉食性鱼类,以进一步改善生态系统结构、修复水域生态环境,实现“以鱼净水”“以鱼养水”“以鱼保水”的生态目标。

(三)放流规格最优化适应。放流苗种大小是影响放流效果的重要因素,考虑桐乡市内河水位、风浪及经济投入等因素,合理优化放流规格,夏花放流规格控制在3-5cm,冬片鱼种放流规格在8-12cm,有效提高苗种成活率。

(四)放流活动多样化开展。改变原先渔政部门单一放流的局面,开启部门、乡镇、新闻媒体、学校、社区、民间环保组织等多主体参与的格局。放流形式由原本单一的活水船放流到活水车、活水船、市民亲水放流等多渠道、多形式转变。

增殖放流绩效化管理进一步提升

(一)落实好增殖放流项目,全面完成目标任务。一是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增强财政保障能力。桐乡市渔政站以落实好中央财政增殖放流转移支付项目为抓手,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重视,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建立健全水生生物资源有偿使用和资源生态补偿等机制,探索建立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年争取渔业资源增殖及生态保护补助资金资金70万元,其中农业部50万元,市级配套资金20万元,为增殖放流工作继续推进提供财力保障。二是强化组织领导,切实增强目标责任意识。规范管理,强化监督,用制度确保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组织市纪委、财政局等部门工作人员和执法人员进行现场监督,严防弄虚作假,严格按农业部规定的人工放流要点操作,同时做好增殖放流的档案管理。

(二)组织好增殖放流活动,积极扩大社会影响。当“小鱼治水”模式在凤鸣街道得到有效实践,成为成功典范,其他乡镇热情空前高涨,都希望借助“小鱼治水”的力量,来助推五水共治,实现打造水生态文明的良好途径。桐乡市渔政站以创新活动组织形式,发挥宣传科普作用,扩大社会影响力为抓手,创新性地以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办”的形式,12月初,分别与崇福镇、石门镇、洲泉镇、大麻镇、开发区和梧桐街道等乡镇、街道组织举办了一系列有规模、有影响的放流活动,邀请新闻媒体、市民、学生代表全程参与、监督现场放流过程。截至目前,共组织开展增殖放流活动13次,参与人次余人。在全市范围共同营造起关爱水生生物资源、保护水域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三)评估好增殖放流效果,切实强化规范指导。科学评估增殖放流效果,是合理确定放流时间、地点、种类、规格和数量的基础,也是确保增殖放流取得实效、生态安全得到保障的重要支撑。市渔政站积极联系嘉兴市海洋与渔业局、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等部门(单位),深入康泾塘、白荡漾、桑泽湖等水域,对河道水质、种群结构、饵料基础、鱼类食性等进行把脉开方。最后,按照草鱼、鳙鱼、鲢鱼2:4:4的比例进行投放,将最适环境承载量和放流数量有机结合,将放流成效和放流品种有机结合,确保增殖放流工作取得理想的生态和经济效果,为增殖放流系上“安全带”。

(四)监管好增殖放流行为,力求取得最大成效。按照《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规定》、《浙江省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规程》等相关要求,针对增殖放流水域、苗种供应单位、放流苗种质量和数量、放流方式方法等关键环节,加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监管。年以来,多次邀请嘉兴市海洋与渔业局专家领导对放流方案、增殖放流招投标、苗种质量监督检验等内容开展监督论证,确保放流苗种检验到位、品种到位、规格到位、区域到位、数量到位。同时,以保护幼鱼资源和剿灭禁用渔具为抓手,严打非法捕捞行为。一是整合资源,联防联控,强化机制保障力。借助乡镇(街道)力量,组建渔政协管队伍;借助公安力量,建立联合执法长效管理机制,分区域、分时段打击非法捕捞行为。全体执法人员坚持一线作战,做到力量下沉、巡查前移,确保问题在一线查处。健全渔政、公安联席、联动、通报协查、案件移送、举报激励等制度,形成多部门联防联勤联控一盘棋局面。二是巡查管控,常态整治,提高行动执行力。优化巡查模式,增加频率,错峰、错时执法,以“春潮”、“三战”、“清网”等专项行动为抓手,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年桐乡市开展渔政执法检查次,出动执法人员人次,查获各类渔业违法案件起,立案2起,查获非法网具余件。三是强宣传,重氛围,不断提升渔业资源保护意识。借助局办“剿灭劣v类水志愿助力”活动,进村入户发放严禁非法捕捞、清网行动、保护幼鱼倡议书等宣传资料余份;通过移动e平台推送宣传短信2万余条;利用今日桐乡、桐乡新闻综合频道等媒体途径开展多种形式护鱼宣传,做到广播有声、电视有影、报刊有文。

增殖放流社会化效益进一步显现

(一)改善水质和水域生态环境。增殖放流可显著减轻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确保水质清澈,对水生生物种群资源修复、水域生态环境改善和美丽乡村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近几年的放流,水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效果明显,从康泾塘、长安塘、长山河、白荡漾、桑柴湖漾等主要河流湖漾到小溪小河,全市呈现出水域生态环境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促进渔业增效,实现渔民增收。随着人工增殖放流品种和数量的逐年增加、规模逐年扩大,几年的资源增殖放流工作的实施,取得了明显效果。渔业资源得到有效修复,放流品种的资源量较放流前有了明显的增加,特别是鲢鳙等在天然水域内难以自然繁殖鱼类。捕捞渔民自然是最直接的受益方,得到的实惠逐年增加,放流品种已成为捕捞渔民的主要捕捞对象,成为渔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尝到增殖放流“甜头”的渔民参与意识也大大提高,每年增殖放流过程中,大批渔民主动报名争当义务监督员,监督放流的全过程,确保了放流的质量和数量。

(三)增强公众资源环境保护意识。通过上下联动、部门联合举办大规模增殖放流活动、悬挂增殖放流宣传标语、水生生物资源宣传进社区进学校等各方式,大力普及增殖放流常识,宣传增殖放流工作成效,社会各界参与广泛,反响良好。“养护水生生物资源,共建生态文明家园”渐成全民共识和自觉行动,初步形成“陆地植树造林,水域放鱼养水”的水域生态文明建设格局。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使命需要新担当,桐乡们积极主动、尽职尽责,用兢兢业业的努力把握发展新机遇、寻求新途径,用制度确保增殖放流落到实处。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时代当有新作为,桐乡们主动作为,锐意进取,用强有力的执法手段守护一尾尾放流的鱼苗,用你桐乡的共同参与提升社会影响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老桐乡人的记忆中“一条河流,微风拂过河面,荡起道道涟漪,不时有成群的鱼穿桥而过”的景象又重新回到了人们身边。

来源:桐乡旅游

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个好
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哪个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ngchengzx.com/tcsms/40098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