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师范我的青春我的梦

文中图片由桐城师专开健、雷小丽、方源等老师提供。

五十年代初的桐城,刚刚解放不久,百业待兴,教育事业更是重中之重。城关原来的学校,桐城中学轻而易举地复学了。其他的中学,有的易名,有的合并,也有从乡下迁进城的如笃山中学就影无踪迹了。

我要说的是桐城县初级师范学校(以下简称“桐师”),那是我的母校,是培养我走向社会的摇篮。因为解放这个社会变革,它摧枯拉朽,以革命的风暴,打破了旧世界,又在神州大地上建立起崭新的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新世界。

一切的一切似乎都改变了原来的样式,面貌虽然没怎么变,但内容上却完全不同了。像我们这个年纪的人,正好处在这个变革的大潮汹涌澎湃的巅峰。

01

结缘桐师

桐师于年重建,是在原桐城简易师范与安徽第一女子师范(原桐城女子师范)合并后成立的。原来的校舍在当时已是县政府县委会的办公场所。桐师的成立,是当时的校长姚伯将先生受命重新组建的,以后街羊子巷姚氏竹叶亭及部分民房为校舍(现为北街小学)。据说,竹叶亭原本就是姚校长的家。

我是年毕业于桐城中学(初中部第四十二届),因为家庭的原因弃学从商了。在当时那种社会,还不到二十岁的人,人人都向往着走向革命的大潮,怎么也按捺不住在那斗室之中,每天从事那“买”和“卖”的循环往返的枯燥历程。

解放这个革命的力量,也使桐城广大农村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原来为了生存,把那些能读书的孩子留在家中,放牛、当种田的助手,做农夫的接班人,那是因为生活艰辛。解放了,土地回家了,穷不丢书的心愿又能够实现了,那些放牛娃们都向往着入学。而在广大农村办学容易,但教师是当时的最大难题。

桐城师范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于年秋增设中师速成班,招收初中毕业生。本来拟在原招生的生源中,选拔年龄较大的学生组成,满打满凑,都凑不齐一个班的学生。为此,学校决定补招中师速成班学生。

就是这一纸招生的布告,让我心潮萌动。当然也有客观上的原因,我姐姐是女师的毕业生,东关小学的老师;姐夫潘世杰就是桐师的人,先当教职员,后任副校长。一个说人民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一个说桐城师范正在补招新生。

你说,本来就在家里不安分的我,再加上至亲的鼓动,那不是“干柴烈火,一点就着”吗?桐师中师速成班补招,只招八名学生,报考的有四五十人,按说,难度还是有的。不过,机会总是会给有准备的人。补招试卷中有一篇作文是《自愿》,这是我辍学后内心的追求,是姐夫和姐姐每天在我脑子里灌输的经文。我的作文就是《甘当一名教师》,主题就是“人民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一个伟大的职业。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吧,也可能就是缘份,在四五十人中,我以第一名成绩录取在补招的八人中,从此成了桐师中师速成班的一名学生。

02

忘我求知

知识对失过学的人来说,像是久旱逢甘雨。对于当时桐师中师速成班学生来说,尤为如此。我们那个班年龄大的人有快三十岁的,是抗日战争大中华烟厂留下来的工人。还有当过小学老师,感到力不从心来充电的;也有失学后又来上学求职的人。不管上述哪种人,求知欲都是一样的迫切,所以大家都拼了命地学。

虽然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学风还是很不错的,上起课来课堂里静心听课,无一人三心二意,作业人人都按时完成。下课后的十分钟,以及星期天,咱们教室里经常都是满满的人。

我作为学习班委,又是语文课代表,在休息时间里总是有同学们来问个不停。我的课堂笔记也是热门货,张三借走,李四又来,所以互帮互学,蔚然成风。

大概这个“速”字是大家求知的动力,不学不行啦,就一年时光,就要走出校门,去教书育人,自己都没学好,岂不是误人子弟。

师范教育本来就比较枯燥,加上我们这个特殊的速成班,没有现成的教材,既要学些基础的语文数学知识,又要学习教学以及管理学校和学生的知识。老师为了教我们,也是费了一番苦心。那时候没有教育学、儿童心理学、学校管理学的课本,全靠老师找教材来教我们。

记得吕叔湘《修辞讲话》五一年印刷,五二年老师就拿来作为语文基础课程来教我们。我们这班人中有的连初中的门都没进过,学这些东西像嚼腊一样。老师为了提高同学们兴趣,还用讲故事的方式。

记得有一次,老师说了一段“不义之财毋苟得”的故事,一位认白字的先生读成“不义之财母狗得”,结果学生课后都争着做“母狗”。一则小故亊,启发了我们要当好人民教师,要从认真认一个字开始,要认识字,懂一个字。此后,虽然语法修辞课学起来像鸡肋一样,大家还是津津有味地学。

因为没有课本,教学的方法也都是老师板书,学生笔记,印象较深的是老师讲的教学四项基本原则,现在还记得的有“组织性原则,积极性原则,自觉性原则……”时光过去六十多年了,大概这些内容,现在小学教育中还有用得着的吧。

在教学中,老师还灌输如何正确对待读书和知识的思想。比如那句“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古训,老师就让我们要正确理解,并不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要正确对待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社会分工,正确认识“劳动的伟大,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人”的道理。

老师教的这些东西,对于我们世界观的形成,对于指导我们后来的工作,都是启蒙的经典,指导了我们一生工作的航程。

03

欢乐时光

解放初期的学校生活不同解放前的死读书。桐师当时的学校生活,说艰苦但还是快乐的。

因为是寄读,学生吃住都在学校里,加上是新组建的,又是利用民宅尽快上马的,物质条件比较差,只有新盖的两幢平房教室,供初师班上课,中师速成班是利用姚家的客厅当做教室。

宿舍更是简陋了,学生统统住在楼上,楼上地板为床,而且每人不到两尺宽。生活用品用木扳搭成长条桌,脸盆摆起一大溜,毛巾还得三叠一起挂在铅丝上,多点地方也没有。

晚上九点半熄灯,早晨六点半起床,一切都是军事化行动。先跑步后做操,排队报数代替点名。每天都有一名老师值勤,我是学生会的体育部长,那带领做广播操的事,就是我的本分,所以每天都要比别人到得早走得迟,缺席了还不行。

星期六下午两节课后是活动,学生会是组织活动的核心。那年代也没什么新玩意,只成立了一个学生剧团,会唱会跳的会表演的,都是各个班文娱委员推选的。学生会还有一个军乐队,一面大鼓六面小鼓,一个指挥棒和两把号。这个工作是张荣先老师抓的,他教音乐,又是校团委书记。

剧团里我担任了前台监督,军乐队里我是大鼓的鼓手。学校篮球队我又是后位球员,件件事我都逃不掉。

剧团排了一次话剧《李树井》。剧情大概是一个童养媳的事,体现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我的任务其实就是演出前去舞台挂大幕,演出时按剧情安排好的开启大幕和落幕。这个剧目在桐城剧院(胡家祠堂)公演了三场,社会反响还是挺好的。

还有那军乐队挺麻烦的,桐城那时候古老的锣鼓家什一般的街道都有,这西洋的军乐队就桐城师范一家。为掌握这军乐的鼓点,在张老师带领下没少操练,三套鼓点,大鼓声咚,小鼓声擦,用符号标出来是0XⅩX,0XⅩX,0XXX,,00X0。

就是这些个符号,让我们每个班抽来的十来人,天天课外活动不停的练,原以为练好了也不过是开大会时亮一下相,谁知道赶上老兵退伍、新兵入伍这码事,一个阶段天天好几次接呀送的。上面一通知,学校就行动,弄得我们这十来个人,课都上不成。军乐队走在队伍前面,威风是威风,天天来上好几趟,你说烦人不烦人。嘴上不敢说,心里早就想撂挑子不干了,哪敢呢,硬了头皮还得去呀。

还是学校内部活动好。每周六下午课外活动提前,举行班级之间的篮球赛,有时举行学生联队与教工队比赛,学生总是学生,哪干得过老师队呢,不过学生队有啦啦队,球是打不过,喝彩声还是能压住老师队的。不比赛的时侯,大家自由结合,五球三胜,输的下来,轮流上阵,只有这篮球吸引住人。

黑板报比赛也是桐师的一大特色。那时候每个班都有黑板报,一个星期换一期,报头学生自己画,内容自己写。我们班是四个小组,每组出一期,轮流来。各个组都想把最好的内容、最好的版面展现出来,因此越办越好,这块学生园地常办常新,也极大地鼓舞了同学们学习的热情。

学校每学期还由团委、学生会组织黑板报比赛,那是各个班集中优势好好露脸的机会,谁都不甘落后的。所以桐师重新组建时间不长,但是学生们的精神生活,还是丰富多彩的。

学生的物质生活,应该说在当时已经不错了,全部享受公费。伙食费每月九元,一天三餐,一稀两干,早餐一个小菜,有时是花生米拌豆腐干。中饭和晚饭都是一菜一汤。

一周总有一次加餐。这一天,各班生活委员早早通知,每桌洗一个干净脸盆放在饭桌上,食堂顺序把加餐的荤菜装上。吃饭是八个人一桌,稀饭和干饭每桌一桶。每桌由学生自己选桌长分饭。菜不分,但天天在一起,也和一家人一样,各人都很自觉,也很文明,谁都不想多吃多占。学校食堂还喂了猪,过节的日子,学校杀猪,那一餐才是让大家美美地饱尝一顿。

除了伙食免费,还有助学金制度。助学金分上中下三等,由学生自报公评,报班主任审定,虽说钱不多,理发、买日用品还是够的。

这么好的物质生活,旧社会哪里有。我是第一回享受到这种优厚的待遇,只有解放了,在人民政府领导下才做得到,才让我们这班年轻人在这里度过了欢乐的时光。

04

难忘恩师

我在桐师读书时间不到一年。一九五二年春,就在我们进入快毕业前的冲刺时光,学校突然接到上面的通知,要让我们速师班集体报考上海卫生学校,不报还不行。

既然不行,为啥又要集体报考?讲实在话,当时好多同学想不通,当初缺教师要让我们速成,现在还没速成又要转行,这快一年的时光白白的学了。所以好多人都不愿意转考,不转又不行。我是打算不去的,考卷上三言两语地交上去了,其实根本不依据考卷的,平时成绩加老师认定。

当然,当时到上海去读卫校也有很大吸引力的,五二年的上海那也是世界少有的大都市,再加上去卫校读书,肯定是读出来当医生,是和教师同样高大上的工作,愿意去上海的人也为数不少。最后还是学校讲了算,就这样结束了我的桐师学生生活。

离开桐师到现在已是六十七年了,但每每触及桐师的人和事,像桐师的几次搬迁啦,新校舍落成啦,以及我们这班学生的后来见面谈起桐师啦,都还是怀念那段学习的时光。

更难忘的是那时呕心沥血教授我们的老师们。这些人中,有书生气息文质彬彬的校长姚伯将,有和我们打成一片的青年教师张荣先,有部队转业来教我们的陈向阳(我们背后称他“陈大帅”),还有许多忘记了名字的人。

但我最最难忘的一位恩师,还是汪音纯老师,他教我教育学、语文,又是我的班主任。上面写到有关讲课的内容中,都是汪老师的辛勤劳动。但还有他与我个别谈心时的一件事,我印象深刻。

坦白地讲,当初考桐师哪有很高的思想境界,想考个学校当个老师混个吃饭碗是真,根本没有什么专业思想。还是在汪老师的辛勤培育下,在他的身教言教影响下,这当教师的心才定下来的。

我当时是班干部,平时接触他机会多些。记得有一次他和我聊到一个人的志愿时,他语重心长地说,世上好多事,不是凭空想来的,是要有方向,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做出来的。在讲这件事时,他突然话风一转,说了一句“存在决定意识”。这句话,我当时听了很茫然,一点也不懂。汪老师似乎也看出来了,就这一句话,他反反复复解释了半天,讲来讲去,还是物质的客观存在,“存在决定意识”。我当时从他的话中,只听懂了一个意思,就是干什么事靠想是不行的,要实实在在的干。

汪老师的这句话,在我后来参加工作后,为了报考省委党校理论师资班时,辅导老师告诉我,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难怪当时汪老师反复解释我都听不懂。我那时还只是啥也不懂的毛孩子,其实是汪老师那时高估了我,过早的告诫我将来要做什么样的人。

就是这句话,在我考党校时就有一题《共产党人的世界观是什么》,我毫不犹豫地答上汪老师曾经对我说过的“存在决定意识”。多少年来,这句话刻骨铭心,记在我心中,指导我几十年一步一步走来。到现在,人虽退休了,但踏踏实实做人,实实在在干事,实事求是对人处事,我一直都不敢忘记。

我在桐师,但我又不能算一个完整的桐师人,我没在桐师毕业,我甚至没拿到桐师的毕业文凭。但是我爱桐师,我在桐师快乐地度过一秋一冬和一春,那里有我的青春我的梦想,有我的眼泪、欢笑和渴望。

今天,我已至耄耋之年,回首往事,我依然会像幼儿仰望母亲一样注视着我的母校。

离开母校后,年,桐城师范学校停办。文革期间更名为“五七大学”,年,恢复“安徽省桐城师范学校”校名。

年3月,桐城师范升格为“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从初师,到中师,到师专,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母校也勇立潮头,与时俱进!

我在桐师,我爱桐师。

?精华推荐?

昔日龙眠河畔

金秋▏我还是很爱你—桐师

唐湾深山走出的女人

桐师满园桂花香

南大街曾经辉煌过

陶孝义

赞赏

长按







































白癜风特征
白癜风吃什么药最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ngchengzx.com/tcsms/40100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