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寒潭如练古月犹新
金秋之夜的练潭,薄雾氤氲,皓月当空。
作为桐城八景之一的练潭秋月,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客们争相吟咏的题材。
明代大学者王阳明曾来到练潭古镇,他面对幽蓝的潭水和澄净的圆月,留下了“远山出孤月,寒潭净如练,夜静倚栏杆,窗明毫发见”的诗句,其高远与空旷的意境叩击着人们的心扉。
明代史学家许浩“犹钟情桐城山水”,他跋山涉水来到桐城,亲临桐枞景地,盛赞山川之秀美,写下了八首七绝《咏桐城八景》,他在《咏练潭秋月》一诗中写道:
冰轮秋浸碧潭寒,水府人间好共看。
犹似骊珠见波底,料应惊起老龙蟠。
他将秋月映照下的练潭比作水府仙境,景色明净幽深,氛围空灵静谧。人如身临其境,不禁为之击节赞叹。
02秋水盈盈居巢悠悠
桐城本土作家李国春先生和胡堡冬先生都曾撰文讴歌练潭的幽静和秋月的凄美。他们还特意指明,练潭古称居巢,秦汉时期曾鼎盛一时。
岁月,带走了古帆,带走了喧嚣,却带不走积满尘土的历史。
当年那皓洁苍凉的秋月,仍悬在夜空;那盈盈的秋水,仍在不息流淌。居巢,这个古老的名字,仍然留在桐城人民的记忆里。
走在桐城的大街上,很多人都会被一个个古老的路名所困惑,居巢路便是其中之一。
居巢路不长,总长大约四华里,位于桐城老城区的东面,由南而北,南接南山路,北抵海峰路,像伸展开的双臂,将以清代文化巨擘戴南山和刘海峰先贤命名的两条路,紧紧地牵在了一起。
桐城市居巢路示意图桐城市居巢路的路牌
历史的车轮将秦汉时期的居巢带走,练潭附近的居巢遗迹已湮灭在烽烟战火之中。为了追寻先人们的足迹,我们试图叩开爬满青藓的历史之门。
03秦汉居巢寻本溯源
推开厚重的历史之门,我们不难发现,有关“居巢”这个地名的历史文献颇丰。
谭其骧先生在《鄂君启节铭文释地》中记述:“居巢”的“居”是发语词,“居巢”就是“巢”,故凡《左传》里的巢,《史记》皆作居巢。
年版《辞海》中册第页记载:居巢,古县名,巢一作鄛,秦置。西汉、东汉和晋代庐江郡均置有居巢县(城)。
《汉书·地理志》中记载:庐江郡,县十二:舒,居巢,龙舒,临湖,雩娄,襄安,枞阳,寻阳,潜,皖,湖陵邑,松兹。
《后汉书·郡国志》中记载:庐江郡,十四城:舒,雩娄侯国,寻阳,潜,临湖侯国,龙舒侯国,襄安,皖,居巢侯国,六安国,蓼侯国,安丰,阳泉侯国,安风侯国。
《晋书·地理志》中也有记载:庐江郡,汉置,统县十:阳泉,舒,潜,皖,寻阳,居巢(桀死于此),临湖,襄安,龙舒,六。
上面大量的文献记载显示,秦汉时期居巢县(城)治坐落于庐江郡,归庐江郡管辖,一直到晋代才被废除。
下面我们来看看秦汉时期庐江郡的管辖范围。
秦汉时期庐江郡辖治图
上图是秦汉时期庐江郡的辖治图,上面标明了居巢治所的具体方位,居巢到底是不是这个地方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再来回顾历史。
04居巢归属众说纷纭
学术界对于居巢治所的归属地考证由来已久,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据查证,历史上有记载的先秦及秦汉时期江淮及沿江一带的巢(居巢)有好多处,归纳起来主要有:
1、昭公二十四年吴人灭巢,此巢当系群舒属地中的小国,在今安徽省六安市北;
2、定公二年被吴围而克之的巢,疑为楚置在豫章地区的一个邑,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内;
3、《史记·楚世家》载:平王十年,太子建母在居巢开吴。《吴世家》载:王僚八年伐楚,迎楚故太子建母于居巢以归。据考证此居巢应该地处淮北,在今安徽省阜阳县南六十里,距河南省新蔡县治百数十里;
4、《隋书·地理志》:九江郡湓城有巢湖;《元和郡县志》江州浔阳县下亦作“巢湖故城在县东四十二里”,隋时湓城、唐时浔阳,即今江西省九江市。
5、《水经·沔水篇》中,有关秦汉时期居巢故治记载:“沔水与江合流,又东过彭蠡泽,又东北出居巢县南”,当在彭蠡泽东,大江北岸。
学术界对历史上这五处巢(居巢)中前四处归属地基本无争议,但对第五处归属地却意见不一。
《水经·沔水篇》中所记载的有关居巢治所归属地的争议,总结起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巢县说,一种是桐城练潭说。
“巢县说”的主要文献依据:
《三国志·魏书》载:“(青龙二年)五月,太白昼见。孙权入居巢湖口,向合肥新城。”这段文字说明孙权进攻曹操的路线,先入巢湖,再进攻合肥。
《三国志》载:“霸为都亭侯……从讨孙权,先登,再入巢湖,攻居巢,破之……二十一年冬,曹公次于居巢,遂攻濡须。”这段文字说明臧霸进攻孙权的路线,先过巢湖,再进攻居巢,从居巢通过水路进攻孙吴重镇濡须口。
高士奇在《春秋地名考略》中说“巢”:“秦为居巢县,亦曰居鄛……汉仍为居鄛县,属庐江郡……今巢故城在巢县东北五里。”魏嵩山引康熙《庐州府志》:“居巢故城在巢县东北五里:‘今台址犹存,高丈余,邑人张氏据以为冢,下有听书港,洗砚池’”,他们据此判断明清巢县和秦汉居巢的所在位置相差不大。
持这种观点的以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张靖华教授为代表,他们认为秦汉时期的居巢故址就在今巢湖市区附近。
“桐城练潭说”的主要文献依据:
《水经·沔水篇》记载:“沔水与江合流,又东过彭蠡泽,又东北出居巢县南。”《水经》成书早于北魏时期的《水经注》,年代更接近秦汉,其可信度更高。根据《水经》的记载,居巢治所当在彭蠡泽东,大江北岸。
《史记》记载:“成汤放桀于南巢,即此城。城三重,故号重城,南北川泽,左右陂湖。”《续汉书·郡国志》中,刘昭对“居巢”一地注引《广志》上描述“有二大湖”。这两段文字对秦汉时期居巢治所周边的环境特征加以描述,根据这些特征可以准确得出结论,桐城练潭恰恰符合这些特征。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五:“桐城县,《左传》鲁定公二年桐叛楚,实小国,楚人附庸,本汉枞阳县地,属庐江郡。《武帝纪》封五年南巡狩,自寻阳浮江,射蛟江中,获之。舳舻千里,薄枞阳而出,作盛唐枞阳之歌。梁于此置枞阳郡,隋文帝开皇十八年改为同安县,以县内有同安故城,因以为名;今为桐城县,取桐乡为名。……古巢城,俗号为古重城,在县南六十五里。”
一九七九年出版的《辞海》,在第页更有明确的记载:“居巢,古县名。巢一作鄛,秦置,县治在今安徽桐城南。项羽的谋臣范增即本县人。晋后废。”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秦汉时期的居巢属庐江郡管辖,而同时期的巢湖地区属九江郡管辖,而且依据文字特征描述,秦汉时期的居巢故址应在今桐城练潭,而非巢湖市。
下面我们来抽丝剥茧,看看这两种说法哪种可信。
05抽丝剥茧详实考证
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有以下六个方面值得注意和商榷:
一、汉语言的规范性
为了证实居巢就是巢县,张靖华教授在《三国时期巢湖变迁与居巢县的陷没》一文中援引了《三国志·魏书》上的记载:“五月,太白昼见。孙权入居巢湖口,向合肥新城。”他将“孙权入居巢湖口”读为“孙权/入/居巢/湖口”,这样句读方式显然不合汉语规范,将“入居”这两个连贯的动词分割开,不但让文章读起来拗口别扭,而且也使语意产生了重大偏差。根据汉语的规范性,“孙权入居巢湖口”应该读为“孙权/入居/巢湖口”,意思是“孙权入驻巢湖口”,“居”通“踞”,驻扎的意思。他依据这段文字认为孙权进入巢湖为进入居巢,依据显然不足。
三国时期三军交战示意图
二、地域管辖不同
为了更直观、更清楚地了解秦汉时期的地域划分,我们来看看下面这幅地图:
秦汉时期庐江郡和九江郡辖治图
从上面的地图我们能清楚地看出,秦汉时期的巢湖(县)所在地隶属九江郡管辖,但是众多文献记载显示,居巢隶属庐江郡管辖。管辖地不同,说明居巢与巢县并非一地。
三、军事部署指向
我们再来看看张教授援引《三国志》上的记载:“霸为都亭侯……从讨孙权,先登,再入巢湖,攻居巢,破之……二十一年冬,曹公次于居巢,遂攻濡须。”这段引文中有两处省略号,这省略的部分恰恰是最为关键的地方,我们来还原原文:“张辽之讨陈兰,霸别遣至皖,讨吴将韩当,使权不得救兰。当遣兵逆霸,霸与战于逢龙,当复遣兵邀霸于夹石,与战破之,还屯舒。权遣数万人乘船屯舒口,分兵救兰,闻霸军在舒,遁还。”这段文字叙述了吴魏大战于庐江郡的史实。请看下幅地图:
臧霸、张辽及吴军进军示意图
为了策应张辽讨伐陈兰(陈兰投靠孙权,窃据霍山、六安),臧霸攻占居巢后,阻击吴将韩当前来解救陈兰,臧霸转而进攻皖县(今潜山)。韩当派军奋力抗击臧霸,双方大战于逢龙(今安庆市西北大龙山和小龙山),形成对峙。韩当势在必得,不断增加兵力,以求速决,臧霸避其锋芒,诱敌深入,退驻夹石(北峡关,今桐城市大关),寻机大破韩当。得胜后,臧霸为了与张辽军东西呼应,防止吴军从东面舒口(今枞阳境内,枞水入江口)迂回包抄形成合围,造成腹背受敌,回师抢先驻扎在舒县。不出所料,孙权果然带兵数万,乘船进军舒口,准备经舒县分兵救陈兰,但听说臧霸已屯兵舒县后,孙权认为解救无望,遂罢兵而去。之后,陈兰被张辽斩杀于天柱山。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臧霸策应张辽围歼陈兰,他需要防止孙吴援军从两个方向前来救援,一是经皖县,向天柱山而北,另外一个是占舒口向西北,经舒县而西。他只要扼住这两个方向,基本上就完成阻击任务,他没有必要劳师攻打巢湖口附近的巢县。臧霸在打援之前必须要清理掉周边的敌军据点,因此,他先期攻打位于舒县以南、皖县附近的居巢更为合理。
四、文献史料的叙述
我们再来看看《水经·沔水篇》里的记载:“沔水与江合流,又东过彭蠡泽,又东北出居巢县南。”这段文字的意思是:沔水(即今汉水)与长江合流之后,向东流过彭蠡泽(秦汉时期处于长江中游,后期淤塞),又向东北流过居巢县的南边,由此可见,居巢就处于长江的北岸。
我们根据这段文字的叙述在地图上进行标注:
根据这幅地图,我们不难发现,桐城练潭附近的居巢完全符合文字里的描述,而巢湖附近的巢县显然不合。
五、地理环境特征
我们再来看看文献记载居巢周边的地理环境特征,《史记》中记
载:“成汤放桀于南巢,即此城。城三重,故号重城,南北川泽,左右陂湖。”《续汉书·郡国志》中,刘昭对“居巢”一地注引《广志》上描述“有二大湖”。这些文字说明,居巢南面濒临长江,北面是沼泽湿地,东西均为湖泽,附近有两个大湖。
我们将巢湖市与桐城练潭两地的地图做个比较:
从巢湖市图上可以看出,巢湖市南北均为丘陵田地,东面一百多里外为长江,西面为巢湖。
地处长江北岸的桐城练潭地图则一目了然,练潭附近水系发达,南邻长江,北为菜子湖沼泽地,东西毗邻湖泊,东面有菜子湖和嬉子湖出枞水与长江相通。
综合来看,桐城练潭的地理环境特征更符合文献记载。
六、战区战略布局
张靖华教授在《三国时期巢湖变迁与居巢县的陷没》一文中阐述“从年至年,居巢作为曹魏窥视濡须和东吴的前沿据点,时间长达27年。按曹魏军队的编制,大致按部,曲,屯,队,什,伍六级划分,一军大约在五千人上下。假定以公元年的驻扎人口总人数为参考,当时二十六军应驻扎十三万人左右,这显然不是一座万户的小城可以容纳的。居巢县必然会在稳定驻军的基础上进行军事化的扩建,或在周边地区建立更多的堡垒和据点。否则就无法满足长期驻守及防御的需要。”
他在文章中保守估计曹军有十几万兵马,如果加上孙吴军队,双方兵马将达到三十万,甚至更多。这么庞大的兵马长期集中在巢湖战区对峙,这并不符合战略要求。巢湖虽大,但濡须河弯曲狭窄,在巢湖战区狭窄拥挤的区域内,不适合大部队及水军展开作战,这是最简单的军事常识。
我们来看看秦汉时期江淮地区的战略布局图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水路方面,长江作为黄金水道,战略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长江的中游西起彭蠡泽、东至濡须口的战略位置更是重中之重。这段水道,既是水路运输的要道,也是魏切断吴蜀战略连横的首选要道。占据了这条水道,向西可进入广阔的彭蠡泽,再往南往西就是富饶的鄱阳湖和洞庭湖平原,向东可顺流而下直抵孙吴的战略要地濡须口,再向东就是孙吴的腹地。长江河面宽阔,河汊众多,适合大部队及水军作战。陆路方面,曹魏以合肥为据点,向南抵长江,有二三百里的战略纵深,攻可水陆两路齐头并进,退可倚夹石天险坚守。曹操作为军事家,他不可能放弃广阔的江淮战场,而将重兵布置在狭小的巢湖战区。
所以,曹魏和孙吴一直争夺的战略要地居巢就在长江边,也就是桐城的练塘。
综上所述,秦汉时期的居巢就在桐城县南六十五里,而恰好练潭就位于桐城县南六十五里,这说明现在的练潭古镇就是秦汉时期的居巢。
06居巢范增失意亚父
历史钩沉,说起居巢,不得不说一个失意的谋士范增。
范增,秦人,公元前年出生于居巢,他见识不凡,胸有谋略,常自比姜尚,却怀才不遇。七十岁那年,见群雄蜂起,他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就收拾了一些细软,告别了家乡居巢,踏上了实现自己理想的一条不归路。
范增选择投奔反秦主力项梁,希望在有生之年把自己的智慧贡献给反秦事业。他的到来适逢其时,他献计献策,为灭秦发挥了重大作用。项梁死后,他又专心辅佐项梁的侄子项羽,被项羽尊为“亚父”。
秦灭之后,天下进入楚汉相争阶段。范增力主快刀斩乱麻,杀掉刘邦以绝后患,然而项羽一次次错失时机。后被刘邦的谋臣陈平抓住了项羽多疑的弱点,利用反间计离间项羽同范增的关系。项羽中计,夺去范增权柄。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回乡途中刚到彭城(今江苏徐州),背上毒疮发作而亡,葬于彭城。
一代谋士范增终归泥土,到死他也没有实现自己宏大的理想,甚至没有实现“赐骸骨归卒伍”的愿望。投奔错了主子,最终决定了他失败的人生。
两千多年后,桐城当代诗人常青举杯邀月,触景生情,吟出七律古诗《咏练潭秋月》,诗云:
龙头石卧水中间,日落渔樵古渡闲。
一夕秋波生碧玉,千张云锦织青山。
渐消鹭影荷香散,未减风情月色潺。
客驿繁华成旧梦,乡思缕缕岂能删?
古津已闲,轻帆不见,但练潭不老,秋月不老,诗人的情愫不老。字里行间,仿佛看见当年练潭古镇舟车汇聚、商贾云集、人声鼎沸的场面,表达出诗人对繁华退尽人似烟花的伤感之情。
寒潭如练,古月犹新。
亚父范增的骸骨何时才能回到自己的故巢练潭呢?
?精华推荐?
探寻书香门第
李侗认为万物统于天理
拨开迷雾见延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