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桐城市 >> 桐城市文化 >> 孙闻园

孙闻园

孙闻园(1880—1970),名吴,字文园,县城人。现代教育家。他幼时家道清贫,七岁入私塾读书,后考入桐城中学堂,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被遴选至日本弘文学院博物科留学。学成归国后,从事教育。民国元年门912)首任桐城县立中学校长兼教习。在校六年,遴选教员,广购图书。民国13年,孙闻园再任桐中校长。任上扩建校舍,并在校园内开辟公园。园内因溪穿池,堆石作东西半球,名曰“五洲地图”,中矗立石柱,上刻“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并建有“爱景亭”,撰有一联:“无限好河山,莫漫为救国空谈,新亭对泣;随时爱光景,休辜负龙眠夜月,投子晓钟”。民国17年始,先后任宣城中学、省立师范教务主任,凤阳中学、安庆高级中学校长。民国27年,日军侵入桐城,因经费困难,桐城中等教育瘫痪。孙闻园与富户、巨族磋商,筹资置产,创办私立中学。在其倡导下,县内先后办起笃山、高甸、天城、孟侠、麻溪等10所私立中学,入学和升学人数一度超过公立学校。民国28年春,合肥、安庆及县内主要城镇遭日军侵占或骚扰,学校不能开课。孙闻园受命在桐城黄甲铺创建省立第二临时中学。他亲临场地,勘察运筹,利用当地祠堂庙宇,并抢建土墙草屋100余间,招收各地学生1000余人。一时耆德硕学咸集其中,师生弦诵,朝夕不辍。孙闻园极力提倡新学,反对尊孔读经。他首先废除了桐城中学的伦理课,加强数、理、化和博物等学科的教学。倡导教、学、做合一,强调教育要结合社会需要。为此,他在桐城中学开设过蚕桑科,建立了服劳生值日制度,安排学生打扫校园、整修桌椅、培育花木。星期假日,亲自带领师生上山采集植物和昆虫标本,并在校园石山前,亲书“劳动神圣”四个大字,意在培养有文化会劳动的一代新人。民国34年2月,孙闻园就任桐城县临时参议会(后为参议会)参议长。1949年初去汉口,就养于其次子、武汉大学孙祥钟教授。建国后,任武汉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1950年去北京,与郭沫若、沈雁冰、朱光潜等相会,以诗、文歌颂新中国。1961年再去北京,应邀参加国庆十二周年观礼。1970年病逝于武汉。有诗集存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ngchengzx.com/tcswh/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