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白癜风医院 http://www.taichihuang.cn/
漫谈桐城街巷(十)
作者/吴明亮
期l吴明亮:漫谈桐城街巷(一)期l吴明亮:漫谈桐城街巷(二)期l吴明亮:漫谈桐城街巷(三)期l吴明亮:漫谈桐城街巷(四)期l吴明亮:漫谈桐城街巷(五)期l吴明亮:漫谈桐城街巷(六)期l吴明亮:漫谈桐城街巷(七)期l吴明亮:漫谈桐城街巷(八)期l吴明亮:漫谈桐城街巷(九)西辕门巷
西辕门巷,自市民广场进入胜利街约30米处,西接西后街,隔西后街与延陵巷相对。西辕门巷的巷名很奇怪,听上去就很不一般。辕门,原指领兵将帅止宿处,以战车围成一圈,出入的地方仰起两车,车辕相向以为门,称辕门,如《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既然这条巷子叫“辕门”,应该有不平凡的故事才对,可更奇怪的是,笔者翻阅了自明弘治至建国后各版县志,均未找到西辕门巷的任何记载。很不甘心。每次经过西辕门巷,看见年纪大的人,笔者总忍不住要问一句:“请问,您知道这西辕门巷是怎么来的?”当然,往往得到的都是否定的回答,或者答非所问。功夫不负有心人,年底,笔者在询问一位老者时,该老者说:小时候听家里大人讲,似乎是和长毛有关,长毛的军营曾设在这里。再问具体点,也就语焉不详了。军营?那确实是和“辕门”对上了,再结合年代,长毛,是桐城人旧时对太平天国部队的称呼,其实也不但桐城,整个江南似乎都这样,鲁迅先生在他的《朝花夕拾》中有一篇《阿长与山海经》,讲了童年的保姆阿长讲故事的时候,就讲到恐怖的“长毛”。太平天国曾颁布过《蓄发令》:“夫中国有中国之形象,今满洲悉令削发,拖一长尾于后,是使中国人变为禽兽也”“应知乃祖若宗并非胡种,自当蓄须留发,脱去妖形”“不许剃头,留须蓄发,复中原古制”,太平天国是反清的,所以要求归顺于它的人民不剃头、不留辫,头发披散于头顶上(或用一巾束之),和清朝光脑门发型比起来,故被谓之“长毛”,其实是清廷对太平军的蔑称(与此相对,太平军则蔑称清廷为“清妖”)。西辕门巷如果确实是和“长毛”有关,那么太平天国之前,没有西辕门巷这一说法;太平天国之后,因为动乱,史书之不载也情有可原,这也是笔者在县志中未找到“西辕门巷”的合理解释,只是在老百姓的口耳相传中,才留下了“西辕门巷”这一称呼。咸丰三年(),太平军攻占安徽当时省会安庆后,分兵第一次攻占桐城,—年,桐城作为太平军与清军的战争前线,双方在此展开拉锯战,生灵涂炭,文明尽毁,在此期间,太平军在桐城取得乌石岗大捷,三河大捷、安庆保卫战均与桐城有关,太平天国后期主要将领“忠王”李秀成、“英王”陈玉成曾联手在桐击败数万清军,取得桐城大捷,并在东乡枞阳两次召开重要军事会议,直至年,陈玉成率军从桐城出发赴湖北,桐城九年烽火方才结束。知道了是和“长毛”有关,那这个军营又是谁驻扎在此呢?桐城博物馆原馆长张泽国先生在《桐渠考》中说到,“桐城县衙清咸丰三年十月被太平军放火烧毁,民国时县署未在原址复建,而是就陈玉成英王府故址(案,西辕门老公安局旧址)改易。”原来,西辕门巷里的老公安局旧址是英王府故址,陈玉成曾驻扎于此!答案似乎已经明了,不过从相关资料来看,李秀成在桐城驻扎的时间比陈玉成还要早、还要长,年天京事变太平天国高层内讧,互相残杀,一时缺少领兵大将,李秀成因为表现出色,被天王洪秀全“封为地官副丞相,把守桐城,保固安省”(《李秀成自述供状》),把守重镇桐城作为安庆的北屏障,同时伺机向北方发展,年第二次枞阳会议李秀成也是从桐城出发和陈玉成见面,笔者推测,李秀成离开桐城后,因为指挥安庆保卫战而于年9月前后来到桐城的陈玉成(据《陈玉成传》,罗婷著),他所居住的王府,很大概率就是李秀成原先居住的地方,因为安庆保卫战年9月失败,陈玉成败走湖北,在桐仅一年时间(期间还曾四处出击),战火频仍,时间又短,应该没有精力新建王府,顶多在原有基础之上进行了一些修缮而已,西辕门巷的“辕门”,应该是和李秀成或陈玉成曾驻扎于此有关,并且李秀成的可能性更大。(李秀成自述供状)
从客观实际出发,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由于它的时代局限性和高层的愚昧无知,太平军所过之处基本一片焦土,对当时桐城的社会、文化来说,无疑是一场浩劫,但作为太平天国后期两位优秀的主要青年将领,竟然和桐城有如此交集;在桐城,曾发生过如此波澜壮阔的战争,可惜知之者不多,而“西辕门巷”这个巷名,却从某种程度上忠实地将那一段历史记载。(未完待续)作
者
简
介
吴明亮,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热爱家乡,喜爱文字,积极学习并传播桐城文化。
主编/排版|开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