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雀斑医院在哪 http://m.39.net/pf/a_8714221.html01
有一种尊贵,为中国人自豪,那就是中国古建筑。
千百年来,由于不同的现实环境、生活习惯、人文精神影响,中华大地上留下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建筑。它们或精美,或恬静,或威严,或雅致,是如今的建筑难以超越的。按照建筑风格不同,大体可分为六大派别,即皖派、闽派、京派、苏派、晋派、川派。
徽派为皖派最重要的一支。徽派民居以黟县西递、宏村等最具代表性,其建筑风格有“三绝”(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砖雕)。青瓦、白墙是徽派建筑的突出形象,错落有致的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征。
安徽桐城孔城老街素有“楚皖遗珠”、“安徽第一古街”之誉。她由于历史悠久,街道长、体量大、遗存多、文化底蕴深厚,称得上是安徽的一朵奇葩。与沿江地区的历史街区一样,孔城老街建筑呈现皖南徽派建筑的显著特征也包含北方建筑的一些特征,具有徽派建筑向江北过渡带的地域性特色。
因孔城老街不像皖南建筑精雕细琢,也没有皖南那么多牌坊祠堂,人们常常误认为其建筑没有多大特色。其实,这种过渡带地域性特征就是一种建筑特色,在某些方面还融会贯通了皖南皖北建筑文化还包括赣派建筑文化之长。
02为什么孔城老街建筑呈现皖南皖北建筑过渡带特色?
一是地理因素。桐城市位于安徽省中部略偏西南,是南北地理位置的交接地带,南北的频繁交流形成交融,建筑风格容易呈现南北建筑某些特色。孔城老街三面环水,滨湖襟江,水运码头连接巢湖地区和长江地区,得益于舟楫之利,容易与外界产生交流。
二是移民浪潮。移民容易带来移民地文化与当地文化共生共融。据史料记载,我国历史上有三次较大的移民浪潮,还伴随一些小规模、小范围的移民迁徙。元末明初,为躲避战乱,寻找新的生息地,来自徽州和江西地区的移民涌入桐城,从而将徽州地区文化和少许的江西大屋文化带入当地,实现了南北融合。
三是多元文化。孔城老街自上古时期为楚地,三国时期属吴国。历史上儒道释三教合流、程朱理学、洋文化、桐城派文化都对孔城老街产生影响,但更具特色的还是多元宗教文化: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儒教。早在唐宋时期佛教传入孔城。元明时期由于统治者对道教的推崇,孔城相继建成火神庙、东岳庙等多座道教建筑。明中叶,以道教文化为主体的孔城地方民俗文化兴盛,如“孔城庙会”。
四是其它因素。房屋是用来经商和居住的,“三雕”对底层民众来说是费钱的事且无多大实用性,所以平民区域一甲和八甲三雕装饰不多;老街夫妇大多朝夕相处,不像皖南徽商常年在外经商,对女子贞洁有更高的要求,再加上孔城老街不像皖南有许多显赫的富商达贵,所以孔城老街鲜有贞洁牌坊、功名牌坊。
03老街的建筑特色一是和谐流畅,气势雄浑的整体美。孔城老街是有整体规划的。它以一条主街为中心,连接两侧各甲和民居之间的巷弄,构成鱼骨状的外部空间特征。若从空中俯视,老街就像一条扭动着身子、摆动着尾巴悠然戏水的鱼。
老街已有多年历史,呈“S”形,一条主街,两条横街,另有七巷十三弄。总长约3公里,街道宽度为3米左右,街、巷、弄路面均为麻石所铺。街面相对排列,店铺房舍皆为青砖灰瓦,多具飞檐翘角,木镂花窗,栉次鳞比,颇具江南水乡特色。
孔城老街街区是有功能定位的。北宋时期形成的保甲制度对老街有重大影响,它将老街划分十个甲。老街的“甲”首先是区域概念,每甲相对独立,具备防御功能,夜晚栅门紧闭,互不通行,是一个独立的城堡;
其次是功能概念,每甲均有独特功能,这在全国老街中实属罕见,如一甲是传统手工艺,二甲是布匹、药材经营,三甲是书院文化、商贾大户,四甲是政治、经济中心,五甲是小吃、京货,六甲是米行、酒坊,七甲是柴市、猪集,八甲是鱼行、菜市,九甲是茶楼、货运,十甲是客栈、旅馆。因各甲功能不一,体现在建筑上每个甲建筑档次、装饰特色也有一些变化。
二是风貌古朴、个性鲜明的特色美。孔城老街建筑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店铺、民居、官宅、祠庙和书院等建筑实体中。它以青砖、灰瓦、马头墙为表型特征,以少量木雕、砖雕、石雕为装饰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
平面形式和空间特点。孔城老街有多种平面形式,以前店后宅型为主。面多呈数进四合院式二层砖木结构特色,其房间、天井、临街窗户比皖南的稍大,更有利于通气采光。单体建筑呈中轴对称布局,往纵深方向发展,均为两到七进。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亦有“四水归堂”的吉祥寓意。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强。
马头墙特点。在居民密集的街区有防火、防风、隔户的多重作用。孔城老街古民居的外观多半采用水平高墙形式的马头墙,也有采用露出斜屋面的双坡屋脊的作法,两头较低、中间略高呈“品”字状,以寄托家人出人头地的愿望。这类马头墙呈折线形变化,形态半遮半掩。外形各异的马头墙,犹如万马奔腾,又像一座座城堡,构成了跌落起伏的街巷外观。
木制构件。老街古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大木作多为抬梁式与穿斗式结合。
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古代在汉族宫殿、庙宇等大型建筑上普遍采用。它的特点立柱少,房屋空间大。穿斗式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起来,形成一榀榀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而形成屋架。特点是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集。孔城老街抬梁式应用于民居和店铺的前进,穿斗式应用于居民住宅、商户的后进。抬梁式和穿斗式结合使用,使前进房屋开阔大气,后进房屋小巧温馨。
三雕特点。三雕用于住宅、庙宇、亭、塔、桥等建筑上的构件和局部,多用于房梁、廊柱、门窗、磉石、家具等处的装饰,但其雕饰风格与皖南民居的精雕细琢有所不同,更讲究简洁素朴,注重实用性。
砖作特点。孔城老街墙体的构造方式与南方基本相同。北方民居的清水墙为砖与料的平铺式,南方大多为空斗墙。老街的建筑外墙多为清水空斗砖墙,砌筑方法一般在槛窗以下为实心墙,以上为空斗墙,开线薄砖、灌土山墙、勾缝清晰。为防潮、美观、舒适之用,不少人家卧室地面铺上原木地板,内室墙壁为石灰刷白的编篱墙。
建筑文化之商铺--李鸿章钱庄。孔城李鸿章钱庄是典型的徽派商铺式建筑,坐东朝西,面阔三间,前后七进。前面两进相当于现今的营业厅。三四两进有信房、账房等,机构一应俱全。
李鸿章钱庄后三进相对封闭,内部为回廊式木制建筑。中有大小两个天井,其中大天井能摆十几桌酒席,可见空间之广阔。天井上承接天光,下连接地气,人住在里面通透、舒适。雨水能从天井四边的房檐上流下,比喻四季来财,肥水不流外人田。
后三进叫“小姐楼”,又叫“跑马楼”,二层阁楼回廊通畅宽阔,可以跑马,由此可见李鸿章钱庄规模的宏大与气派。
建筑文化之书院——桐乡书院。它分朝阳楼、濑芳精舍、讲堂、内堂、后堂、课堂等部分,另辟有“旷怀园”,广植异树奇葩。书院大门两边,有浮雕石鼓及石狮,门上嵌戴均衡书“桐乡书院”石匾额。
桐乡书院今仅存“朝阳楼”一座,东西朝向,系砖木结构,两坡顶,上下各三开间,楼层木枋,饰花卉木雕,东西走廊设木栏杆,典雅大方,为课士抒怀之所。
桐乡书院具有徽派书院园林建筑特色,它既是环境幽雅的大学堂,也是景色秀美的大园林。
建筑文化之庙宇——藻青山。老街上寺庙庵星罗棋布。主要有东岳庙、火神庙、雷公庙、痘神庵、茶庵、基督教圣公会、伊斯兰教清真寺等多教建筑。而最著名的是素有江北小九华之称藻青山(慈云庵)。
慈云庵在孔城镇晴岚境内,地处桐、枞、庐三县(市)交界的藻青山巅。藻青山拔立平畴,山形似船。它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后几经毁建。主建筑有四大山门、大雄宝殿、观音阁、钟鼓楼及道院僚房等,鼎盛时期有大小房屋近百间。庵内檐枋彩画,金顶辉煌,殿阁嵯峨,画栋雕梁。庭院奇花异卉,阴翳林木,烘托着晨钟暮鼓,更增添宁静幽深的氛围。
三是古代建筑、人文自然的并蒂美。多元文化环境中的孔城人思路开阔,构思水乡重镇蓝图时最善于抓住山水做文章。孔城自设埠建镇以来,人们依水而生,傍水而居,战乱水患,百代不移。孔城山清水秀,“桐城八景”有其三。想当年,桐梓山乔林碧涧,云蒸霞蔚;孔城河波光粼粼,平沙浩瀚,柳絮芦花,锦帆片片。
老街建筑古朴凝重。富商达贵的高墙叠院,庙宇茶楼的雕梁画栋,祠堂书院的重门素轩,居家小院的八面玲珑,如玉石溢光流彩,一线串在悠长老街的丝带上。
孔城人杰地灵。清代桐城派有三位散文大家出在此地,他们是戴名世、刘开、戴钧衡,其中戴名世为桐城派奠基人物。杨福源、杨隆寿父子二人,从孔城街头,唱到了京城,走入了灿烂的中国戏剧史。杨福源成为昆曲名师,杨隆寿则成为一代京剧大师。孔城文风炽盛,尊师重教乐学之风浸润着莘莘学子。美学奠基人朱光潜、一代大哲方东美、中国计算机之父慈云桂、中共早期社会活动家尹宽、侠女施剑翘等大家名流均在桐乡书院接受过启蒙教育。孔城老街古代建筑、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珠联璧合,相映生辉,和谐统一,将水乡古镇出落得玲珑剔透,气象万千。
04如今,孔城老街老了,衰败了,虽经保护和修复,目前仍是一方难已崛起的处女地。她像一位耳聋眼花、跛腿驼背的老人,无声地诉说自己的前世今生。孔城老街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对此,应妥善地保护和开发。我们认为:
一要恢复老街的街长和体量。全面修复十甲老街,尽力恢复七巷十三弄,尽可能恢复已经消失的太平街和其它街巷,使“安徽第一古街”名副其实。特别是精心打造好一批重点景区。如“李鸿章钱庄”、“倪氏知府”、“桐乡书院”等,在房间里“填充文化”,避免景点内部空空如也,做到陈设齐全,一景一特。
二要传承和发扬老街特色文化。主要是“徽派皖系的建筑文化”、“桐城派特色儒家文化”、“书院文化”、“宗教文化”、“商业文化”、“保甲文化”、“戏曲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等。
三要恢复老街的人气。没有老街百业兴旺和人气,街容巷貌再如何修饰,也只是枯藤老树昏鸦上涂脂抺粉。
随着引江济淮工程的实施,老街三水环绕、百舸争流的盛景即将呈现。我相信,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恢复老街的“精、气、神”,彰显古代建筑、人文资源、自然景观的独特魅力,孔城老街必将在新时代焕发青春!
参考文献:《安徽桐城孔城老街地域性特征研究》,作者:吴运法、杨亚?精华推荐?
令人痴迷的孔城老街文化
我的故乡是桐城
百年雄文:“桐城魂”及“桐城化”
漫谈独轮手推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