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精神文明建设巡礼央广网

至年,安徽省12个省辖市跻身全国文明城市行列,总数位居全国第二;历届县级全国文明城市总数位居全国第三——

创文明城,持续改善人居环境

日前,我省滁州市、黄山市、宿州市、阜阳市成功入选第六届地级全国文明城市,新当选数位居全国第二;最近三个创建周期均喜获丰收,以11个当选地级城市稳居全国第一。至此,我省有12个省辖市跻身全国文明城市行列,总数位居全国第二;金寨县、广德市、宁国市、歙县、桐城市入选县级全国文明城市,历届总数位居全国第三。

“省委始终坚持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坚持‘两手抓、两手硬’战略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以贯之地重视和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各地各部门担当作为、合力合为,干部群众热情参与、拼搏奉献,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心心相印。”省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说。

滁州市坚持人民至上,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摆在突出位置。自吹响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号角以来,累计投入余亿元,大力实施老城改造、河湖治理、文化体育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和老旧小区、棚户区、农贸市场等一大批重大工程项目,持续改善人居环境。黄山共完成棚户区改造套,整治老旧小区个,新改建中心城区道路41条,新增停车场泊位个,不仅实现了从旅游城市到文明城市的嬗变,而且实现了从“来者心仪”到“居者心悦”的蝶变。

“道路修好了,楼道干净了,车位增加了,路灯更亮了,我们这个老小区又充满了新活力。”宿州埇桥街道西仙桥社区邮政小区居民杜高田说。特色鲜明的城市风貌、靓丽整洁的大街小巷、安全畅通的交通秩序、文明有礼的城市居民,融汇成宿州的“文明底色”。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既是一次城市的全面“体检”,也是一次城市的全面升级。阜阳聚小成为大成,积量变为质变,个老旧小区、个背街小巷焕然一新,条小街巷改造提升……大街小巷掀起“文明风暴”,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中,群众在不断升级的人居环境、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中享受“创城红利”。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回首我省文明城市创建之路,从马鞍山作为中部地区首个全国文明城市,到12个地级全国文明城市和8个县级全国文明城市;从城的文明到人的文明,从“一枝独秀”到“满园春色”,一座座“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文明城市如雨后春笋,扮靓多姿多彩的锦绣安徽,绘就社会文明的美好画卷。

做文明人,提升城市文化内涵

文明于城,是基础设施的“旧貌换新颜”;文明于人,是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安徽省始终把解决实际问题同解决思想问题结合,把满足群众需求同提高群众素养结合,在联系服务群众上用情,在宣传教育群众上用心,在组织凝聚群众上用力,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

马鞍山是安徽省唯一蝉联五届的“全国文明城市”,汗水浇灌了荣誉,荣誉又激励着城市成长。好人节、邻里节、红袖标、爱心驿站等一大批精神文明建设特色品牌,如和煦的春风,轻抚群众心头的文明花朵。“没有文明的市民,就没有文明的城市,人人都是文明城市的‘代言人’。”马鞍山市民张诚说。34.6万名注册志愿者活跃在大街小巷,他们用汗水和智慧、热情和微笑、奉献和包容,塑造了马鞍山的靓丽容颜、传递了城市的真情温暖、激荡起雄劲的文明春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无声、潜移默化。

人以城为“家”,城以人为“本”。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只是为了一块牌子,更是为了增进人民福祉和提升城市文化内涵。

“‘快乐3点半’课堂是公益性的,老师志愿者开兴趣班,孩子放学有了好去处,既解决了我们双职工家长接孩子困难的时间问题,又有利于孩子们的兴趣培养、素质提升。”铜陵市民贾锋笑呵呵地说。荣膺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的铜陵不断改善民生,解决好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实事,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切实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种桃种李种春风”,文明创建滋养城市的品质、助力城市的发展。在宣城,余名热心市民组成“文明观察团”志愿服务队,化身城市“啄木鸟”,为城市创建“找茬”“挑刺”,助力城市文明创建。敬亭山下、宛溪河畔、街道小区、民居楼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ngchengzx.com/tcshj/40364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