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今时之桐城而言

因为张氏家学与桐城派文化的长年积淀和专家身份,张泽国成为王岐山桐城之行“解说员”的不二人选

作为一座文化名城,历史上的桐城并不缺乏关注尤其是在“天下文章其出桐城乎”的有清一代,文人士子“言必称桐城”,桐城对全国的影响甚至达到了举国学界“家家桐城,户户方姚”的历史巅峰

1970年代,王岐山曾在陕西省博物馆工作

“读书者不贱,守田者不饥,积德者不倾,择交者不败”这20字,即为桐城张氏家族传承至今的家训

六尺巷旁张英后人录的张英诗

桐城文庙,亦称“圣庙”,始建于元延佑年间,距今已有700年历史桐城文庙既是元、明、清时期祭孔的礼制性建筑群,又是一座学宫,是桐城县学和儒学教官的衙署所在,属“庙学合一”的文教活动场所

“王书记对书法也桐城市人民政府王强很有研究在观赏清朝左都御史姚元之的书法作品时,王书记曾提到西安有类似的作品”张泽国回忆,“我就跟王书记说,姚元之也算是他的同行”

于今时之桐城而言,那曾经是一个“天下高文归一县”的梦幻时代,桐城“文都”之名也由此而来

“参观时,王书记没有谈及工作方面的事情,不过看得出来他很重视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及其教育意义”张泽国说道

张氏家族清白传家,基层腐败仍然出现

“王书记本就是历史专业出身,对桐城派的历史相当熟悉”张泽国介绍道,“他还非常幽默地称‘我们是同行啊’”

文章指出,六尺巷的故事彰显了儒家修身、齐家、仁者爱人的博大内涵,更在为官修德方面,留下了最好的文化传承遗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知古鉴今,坚持他桐城市教育律和自律相结合,发挥礼序家规、乡规民约的教化作用,让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安徽桐城,位于安徽西南偏中部腹地历史悠久,文风昌盛,为江淮文明的发祥地和集中地春秋时期称桐国,唐至德二年(757年)正式建县,1996年撤县设市(县级市),隶属安庆

2015年1月1日,澎湃新闻记者在桐城文庙遇到一位当地官员前来“闲逛”这位官员称,正逢元旦放假,他出来走走,不知不觉就走进了文庙,“来这里随便看看,就觉得心情特别平和”

桐城之行,张泽国可谓“最接近”王岐山的人,这缘于他张英10世孙和原桐城市博物馆馆长的双重身份

清代都察院负有监察百官之责

桐城派陈列馆位于桐城文庙内该馆以清代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的兴衰为主线,以重要代表作家的师承关系为顺序,纵线排列;以桐城市卫生计生委重要代表作家生活的时代背景、文学交流、学术贡献为块面,横向展开,汇文物精粹、历史遗存、著作版本、学术研究于一炉,为了解桐城、认知桐城派和研究古代文学史的重要窗口

在无官方权威报道的情况下,中纪委监察部官网的刊文,于民间而言无疑“加持”了王岐山桐城之行的重大意义

第二天,也就是11月19日,桐城市政府官网又以《中纪委网站刊文:安徽桐城“六尺巷”的启示》为题,全文转发了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上述文章

张英(1637—1708年),字敦复,号乐圃,安徽桐城人,清朝官员,张廷玉之父,六尺巷典故主角张英于康熙六年中进士,选庶吉士,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康熙四十七年卒,谥文端雍正年间,赠太子太傅,入祀贤良祠乾隆年间,加赠太傅

在发挥礼序家桐城市教育局规、乡规民约的教化作用方面,清康乾年间的张英、张廷玉家族可被视为一个“范本”

张泽国,1951年生,张英10世孙,文物保护专家1996年开始担任原桐城市博物馆馆长,2012年4月退休,现居桐城

姚元之(1773—1852年),清代官员、书画家字伯昂,号荐青,又号竹叶亭生,晚号五不翁,桐城人嘉庆十年进士,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内阁学士善画人物、果品、花卉,书法尤精隶书

张泽国告诉澎湃新闻()记者,2014年11月14日当天,除六尺巷外,王岐山在桐城还参访了另一处重要景点——桐城文庙,且在那里逗留的时间比六尺巷更长

“王书记对传统文化很感兴趣,看得很仔细”张泽国事后向澎湃新闻记者回忆

1986年7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桐城文庙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桐城文庙经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桐城市天气物保护单位

上述中央纪委监察部官网刊文曾指出,党员领导干部必须知古鉴今,坚持他律和自律相结合,发挥礼序家规、乡规民约的教化作用,让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白癜风在北京能治好吗
白癜风能不能治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ngchengzx.com/tcsjt/18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