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受灾群众返家 贴心服务送
受灾群众返家贴心服务送上门
多措并举防溺水筑牢安全防线
水淹又遇大风数十颗大树压倒电线
黄甲镇:第一时间吹响重建冲锋号
“6.30”强降雨以来,黄甲镇山洪暴发,河水猛涨,地质灾害频发,道路、房屋、通讯、电力、农田水利受灾严重。为把受灾群众损失降到最低,该镇在灾情面前不妥协、不退让,抢抓时机,第一时间吹响重建冲锋号。
一是第一时间转换职能。该镇在防汛中,就明确要求镇防汛指挥部既要承当防汛指挥职能又要承当灾后生产重建协调职能,指挥部中分工明确,责任清晰,做到边防汛边自救,在防汛压力减小时确保工作中心能及时转移到灾后重建中去,指挥指导镇村开展生产自救工作。
二是第一时间确保道路畅通。自降雨以来,该镇镇即把保障道路出行作为重建第一要务,主干道路随时塌方,随时报告,随时配合清障,确保徐后路和桐舒路畅通。村组道路塌方立即组织人手进行清除障碍,清理道路及边沟,投入人工达余人次。对短期内难以修复的,设立警示标志,告知沿途群众,确保道路安全,全镇公路道路沿线共设立各类交通警示标志60余处。
三是第一时间进行核灾报灾。灾情发生后,该镇立即组织力量深入受灾一线,对本村的房屋、农作物、财产、林业、水利等受灾情况进行调查、登记、核实,核查核准灾情。积极联系市直相关单位进行查灾前核灾,对已纳入保险范围的,根据其灾情,及时联系保险公司,进行保险理赔,降低受灾农户损失。同时紧抓大灾之后大建的机遇,谋划好灾后重建项目,最大限度争取支持。
四是第一时间保障灾民回迁。随着天气持续晴好,该镇始终把转移安置的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安排好了全镇名受灾群众安置和回迁。在集中安置期间,确保让转移安置群众生活安全无忧。随着雨情稳定,该镇合理谋划回迁方案,分批分次,有序安全的回迁,第一时间向市防指报告回迁方案,符合条件一批、启动回迁一批,明确只有房屋确保安全的才能返回,镇村出动车辆余次,由镇村干部护送人员安全到户。对确因房屋倒塌和危险不能居住的集中转移安置群众,实行就地就近妥善安置。同时发放告知书,就灾后房屋安全、地质灾害安全、卫生防疫工作进行告知,最大限度降低在群对群众的影响。
五是第一时间积极重建自救。一是抓紧抢修水毁基础设施,尽快恢复灾区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抢通村组道路30余处,清理边沟9千米,抢修农饮水水毁工程14处,让90%的居民用上了安全用水;二是做好农林自救,补种农作物亩,整治和恢复农作物近千亩,努力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三是是抓好灾后卫生防疫和垃圾清理工作,卫生、畜牧防疫出动人员40余人次,清运垃圾11车,还原了文明、健康、卫生环境。四是做好社会稳定工作,处理协调纠纷和信访77起,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处理治安案件2起,全力维护了灾区和谐稳定。五是管好用好各项救灾款物,做到规范有序、公开透明,及时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及时发挥作用。
六是第一时间进行宣传引导。就当起各项救灾重建工作进行宣传,做好经验总结。重点宣传好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在防汛救灾中的先进事迹,宣传广大人民群众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积极开展灾后生产自救的典型事例,总结好在防汛救灾中的经验和做法,创出黄甲特色。继续强化引导,教育、组织、发动受灾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引导他们通过自力更生、自救互助、筹工筹劳等办法,合力加快重建家园进程。
一所撤并中学的最后集结
7月12日傍晚,位于桐城市千年古镇孔城镇的第九中学校园里,吃过饭的老人三三两两地聊着天,孩子们跳来蹦去,几位大姐正在洗着衣物;卫生室里,值班的医生汪卫国给一位老大爷测量血压、综合楼里,姜团圩村党支部书记梅家书正在召集村民组组长和村民代表们开会,商讨着大水退去后的重建事宜。
一切秩序井然,有条不紊。
“现在好了,都规范了。”桐城市第九中学党支部书记、副校长赵家勤忆及十多天前的大雨仍心有余悸,“那几天的雨水实在太大了,安置受灾群众的工作实在太忙了,教职工们实在是太累了。”
实在的赵家勤一口气说了三个“实在”。他告诉记者,连续的强降雨首先导致东部的复东圩破堤,孔城镇老街随即“沦陷”在汪洋中。7月1日深夜,首批17名受灾群众转移至学校;7月3日下午,万亩大圩姜团圩破堤,一下转移来了二百二十多人;至7月5日,受灾群众猛增至八百六十余人。
“虽然学校接到通知后就启动了安置工作预案,但受灾群众一下子来得太多,还是显得手忙脚乱。一开始,受灾群众对安置工作不满意”。赵家勤透露,按照桐城市高中学校布局调整的统一规划,该校将被撤并,两年前已停止招生,今年高三是最后一届,在校生不足百人,因为人少,学校的宿舍、食堂和教室大多已停用,教师们自高考结束都放了假。更为糟糕的是该校校园也受灾,并停水、断电。
但九中人没有慌乱,更没有退缩。他们通过电话、QQ群和 到目前为止,该校仍然安置了姜团圩村、中心居民委员会、红庙村、铁山村受灾群众六百九十余人。在该校,记者看到坚守了半个月的校领导们依然在岗,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朱应明、赵立新、方炳生、汪洵等党员的身影。“如有需要,请安排我上岗”、“郑策随时听候调遣”、“前段时间有事耽搁,后面的值班请安排我”、“今天干了一天的志愿者,累并快乐着”……在该校 谁能想到?该校教师的宿舍楼如今依然泡在大水中,仍然停水、停电,教师们每天来回都得穿上雨裤,蹚过齐膝的深水,本身就受灾的九中人一直在做受灾群众的安置,确实难能可贵。 “与受灾群众同吃、同住,为他们服务必将是我们一生的财富”。校长张新富坦言,这是九中人的最后集结,必须站好最后一班岗。
新渡镇:胜圩村干抢救农资实录
我叫詹三伢,现年49岁,与妻子左玉珍同庚,是枞阳县陈瑶湖人。年3月,我夫妻俩来到桐城市新渡镇流转耕地种粮至今。今年,我俩在该镇胜圩村与罗潭居委会,流转亩耕地种水稻。
7月1日晚9时,胜圩村方石圩35米长圩堤漫顶,洪水迅速侵入我生活、生产区。眼看洪水就要涨到我家墙角,门前的种田许多农机具,仓库里3吨的化肥、农药……这些东西,单凭我夫妻俩肩扛背驮转移,怕是痴人说梦吧?
“三伢,我们来了!”我远远地看见胜圩村党总支书记方建斌,带领6位村干拉着板车,后面还跟着3台农用车,边喊边跑过来。真是“雨中送伞、雪里送炭”,欲哭无泪的我看到了救星。
此时水位已涨至半米深。方书记临危不乱,让大家先分头转移农药、再化肥、再小型农机具。每人拿着农药或扛起化肥就跑,摞到板车上移用到农运车上,再运至远处安全的地方。折回又手拿肩扛农资跑,不知是雨水还是汗水,7位村领导的衣服淋湿透了。我实在于心不忍,递给他们矿泉水,都是一口的话:“没时间了!”4个小时这样持续地往返,我的3吨化肥、农药及小型农机具,全部被转移岸上,这时水深已达2米。
我夫妻俩还想下水捞一点物资,被方书记一把拽住,说:“生命第一,命没了,再多财物何益!拆!”我夫妻俩跟着村干部们拆出危险区。此时已凌晨1点,看见他们浑身泥浆污垢、饥肠辘辘、拖着疲惫的身躯,我夫妻俩感激的泪水夺眶而出。
7月8日上午,方建斌又来我的种植区查看。确定离河埂近的亩可抽干水复种,减少损失。方书记当及与上级部门联系,借来一台25千瓦的抽水机,连续运转48小时,将亩水淹田抽干。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全部直播上水稻种子。我算了一下账,秋后这亩、扣除生产成本可净赚7万元。
我一位外乡人、一个普通的种田人,被视同故乡人,倍感温暖!我要为胜圩村干部们点赞!
桐城电视台『活力桐城精彩呈现』
新闻丨热点丨资讯丨生活丨视界
订阅号:tcgbdst
投稿:
qq.全国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皮肤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