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桐城美食让我想起你

大约在三十年代初,汪妈正年轻时就进我家了,那时我才几岁,还搞不清汪妈是我家的何许人也。只知道她天天抱我陪我玩,有事情需要大人帮助时,都是她来帮我。我母亲除了晚上带我睡觉外,其他事都是汪妈管了。这大概就像现在的保姆了。其实汪妈也不是专门管我一个人的,家里临时有急事,也是她去打理,她的确是个挺能干的人。

汪妈年轻时丈夫病死了,因为受不了婆婆的虐待,又不愿改嫁村里的一个混混子,从家里逃出来,不敢回娘家,这才到城里帮工,祖母看她人老实,把她收留了,让她做些临活。

打从汪妈来我家后,家里没少吃些美食。

春天来了,第一道美食就是蒿子粑粑。汪妈做蒿子粑别具一格,一种是有馅的,一种是没馅的,两种做法各有千秋。先说这没馅的,是把掐来的嫩蒿苗洗净,揉碎,再掺入米粉加适量水和匀,要想好吃就要加入佐料。汪妈的手艺就是盐放得恰到好处,她做的蒿子粑很有特色,放点辣椒粉,掺点腌过的肥肉丁。这种无馅的粑是铁锅烤出来的,先在锅底放一只小碗并放一点水,然后把做好的粑粑顺序贴在锅里,贴满后盖上锅盖。大火烧,闻到香味后,再顺锅盖四周浇点水,然后用细柴烧,几乎是微微的文火,直到把粑烤熟。这种做法做出来的蒿子粑,不用吃到嘴就闻到香了。

这有馅的又有另外一种风味了,好像桐城别人家没见过这种做法。粑粑的原材料是和无馅的一样,关键是馅,是蒸熟的。馅儿可以因食材而定,一般是用笋子、豆腐干、腌肉,切成丁,加盐、辣椒粉和蒜叶炒熟备用,也有用萝卜代替竹笋的,总之要偏咸点稍辣点蒸熟后才好吃。

每年像这样的粑粑总要吃上一两次。三月三要吃,清明时要吃,从掐蒿子,磨粉,切馅都是汪妈主打。

为了美食去采蘑菇也是一大趣事。解放前桐城南门城里有一处菜市场,在旧商会对面,大约是法院街还要上去一点,南门外从光明巷转进去也有一菜市场,旧时称大关厢口。这两处菜场以卖肉为主,小菜不多,小菜一般都挑担沿街叫买。新鲜的蘑菇根本没人卖。我家里人口福好,就是托汪妈的福了,因为她生长在农村,又有识别蘑菇有毒无毒的特征的能力,所以每年她都上山去采。汪妈懂得蘑菇生长的季节和气候,通常是霉雨季节,下了几天雨,天乍晴,气温转暖,她就去毛河、龙眠山等附近的小山坡上去采蘑菇。记得我十来岁时她带我去采了一次蘑菇,出北门翻过一座小山,大概是毛河吧,山不高,到处是低矮的柴窠,茅草也多,根本不是走路,全是钻柴窠,磨菇多半是在阴暗的潮湿的树根旁,小树丛的底部。我是认不识又不敢钻柴窠,只有帮着提篮子跟在汪妈后面,只听她说这是茅草菇,这是黑炭菇,喏,那个白的叫石灰菇有毒的不能吃,吃了要死人的……后来她还在松树底下拾到不少松树菇,黄黄的颜色,上面还有一些绿色,她说这种蘑菇最鲜的,要是用菜油小火炸一下,那油都鲜,放到豆腐汤里太好吃了。说着,走着,拾着,大约两三个小时采到了差不多两小篮。

采的时候不觉得累,回来的路上我连篮子也拎不动了,跟在汪妈身后都上气不接下气,好不容易挨到了家。

吃蘑菇不能晚饭吃,虽然会识别有毒无毒,但总不放心,一般都是采回来后,第二天中午烧好,少吃一点,经过一下午没有什么异常才放开吃,这大概也是汪妈吃蘑菇的经验吧。

还有其他好吃的东西比如山楂果、毛栗、桑果子等,每年汪妈都要采一些给我们小孩子吃,山楂果还穿成项链手链,边吃边玩。有一种美食可能桐城好多人没吃过,是什么呢?荷花瓣,用采来的荷花,摘下花瓣,用水洗净,晾干,用面粉调成糊状,加少量白糖,把花瓣裹上面糊,用菜油稍微炸一下,见微黄色即可食用,香甜可口。只是这种东西每年仅做一次,有好多时候我们都没吃到,都是大人们享受了。

抗战爆发后,桐城遭日本鬼子侵战时,我们全家都逃到唐湾去了,那时汪妈正好和家里请来的厨师甘师傅好上了,趁这机会他(她)俩结伴回到甘师傅家去了,总算找到了一个好的归宿。后来汪妈还来过我家做客,象是一家人样。汪妈走了,我家的美食也没得吃了。想起美食,就自然而然地想起汪妈。

?精华推荐?

城关里的小河湾

那些被忽略的美食:豌豆荚烧肉……

难忘童年野果香

又闻故乡米饺香

赞赏

长按







































治白癜风最有效的方法
北京看白癜风哪个医院专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ngchengzx.com/tcsjt/40085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