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中学坐落于城北的公园路,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年京师大学堂总教习(校长)吴汝纶从日本考察归来,为发展家乡教育,筹资创办桐城学堂,此即桐城中学前身。
美丽校园走进桐城中学,首先跃入眼帘的是宽阔高大的校门,看起来很厚实,横额上是七个镀金大字:安徽省桐城中学,为著名书法家启功书。横额内面上是“勉成国器”四个镏金大字。正对大门的是“逸夫楼”,长方体的四层教学楼,显得端庄大方,大楼广场前有个独特的“大鹏展翅”意象的雕塑造型。
这样的雕塑在校园内还有不少,如半山阁的前面有吴汝纶的半身铜雕像,雕像基座上有关于吴汝纶的几十个字的简要介绍,先生那一双凝视的眼睛,充满睿智,目光坚毅而略显忧伤,像是在沉思,又像是在期盼。
校园内,林木繁茂,且不说代表桐中悠久历史的惜抱轩银杏树,让人景仰,树龄百年左右的梧桐、玉兰、槐、桂、桦、香樟等树木遍布各处,有的环抱粗、和教学楼的四层楼差不多高。还有半山阁吴汝纶先生手植桂花树、翠柏和藤萝,苍劲古朴却仍然生机勃勃。行走其中,颇觉幽静,一种敬畏之感油然而生。
校园内到处绿草如茵,月季、紫薇、红叶李、黄杨等灌木有规则地生长在花池中,和桂花、玉兰等乔木一起,让校园四季花香飘溢。亭、阁、廊以及富于想象的雕塑人文景观点缀其间,既使校园更加美观,又能让学生课余闲坐休息或读书交流。加上假山喷泉、小桥池水,校园既安静严肃又不失生机灵动,营造出得天独厚的育人环境。
丰厚遗产让我们先去瞻仰、观赏校园东北隅的“惜抱轩”银杏树吧。鼐八岁(年)由“树德堂”徙居“初复堂”,后建“惜抱轩”书屋,植此树,树由轩而名。银杏树至今已有二百余年,树围2.8米,高21米,挺拔参天,枝繁叶茂,终年苍翠。
年,桐城县人民政府,拨款于树周围建钢筋水泥质地六方形栏杆,每方长3.2米。勒石立碑,碑高0.5米,宽1米,厚0.15米。碑文正楷阴刻:“本校东隅,原为桐城派文学大师姚惜抱先生故居。姚先生自公元年来居于此,至年划归本校改建教学楼,姚先生及其后裔计居年,此银杏树乃姚氏园中故物。建栏保护,以供观赏,如睹前贤之风范,因刻石纪念。一九八六年秋,桐城中学志。”
姚鼐(年-年),字姬传,又字梦谷,因其斋名世人多称其为惜抱轩先生。他桐城派的集大成者,著有《惜抱轩文集》、《惜抱轩诗集》、《惜抱轩尺牍》等,他还选编《古文辞类纂》。中年即辞官辗转到扬州、南京、安庆等地讲学授徒。我曾对姚鼐用“惜抱”二字来命名其轩好生疑问,感觉肯定有来历。后来看到邑人李国春先生的一篇文章,颇以为然。李先生认为“惜抱”来自陶源明的《饮酒》诗第十五首,兹录后四句如下:宇宙一何愁,人生少至百。岁月相催逼,鬓边早已白。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姚鼐是仰慕陶源明不计穷达、坚守初心的志向和品质的,后来他的经历也证明他是如此效法的。
仰望这棵参天大树,我不禁陷入沉思:数百年的古树,仙风道骨,如同它的主人姚鼐,作为桐城派的集大成者,无论在理论建树还创作实践上,所取得的成就都称得上是文化巨人;侧枝四散而遒劲,各枝干又生众桠,仿佛如姚门众多弟子及再传弟子;微风吹过,密密匝匝的银杏叶沙沙作响,好象在向我们诉说它见证的两百多年的历史,又象回应莘莘学子们的翻书声……
半山阁的院落
正对大门的是主教学楼——“逸夫楼”,它的东边是半山阁,西边是二野渡江指挥部旧址,基本是对称布局。半山阁建于年,总面积为平方米,曾在桐城中学任教的日本教师早川东明参与设计。半山阁系两层砖木结构,由楼、阁两部分组成,前后两进,中间有个半亩左右的四合院。“阁”座东向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两层,仿歇山式顶。屋面青灰小瓦,屋角设子角梁,飞檐翘角,造型美观。古建筑家单士文等称颂它是“凝固的音乐”。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野渡江指挥部旧址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栋独立的单体平房,坐西朝东,是高台基的近代建筑,抬梁式砖木结构,外墙为浅黄色,木柱涂了红漆。据史料记载:年4月,二野渡江指挥部由舒城移到这里。4月15日,二野在这里召开了师以上干部动员会,会上邓小平传达了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刘伯承号召大家“用最大力量,进行渡江作战,准备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漫步纪念馆内,仿佛还回荡着刘邓那气壮山河的声音。校园内这样的红色遗产还有一块“毋忘国耻”的石刻,静谧地躺在假山林立的茂树遮掩处,那是年五四风潮时,桐城中学的一些青年学子为示爱国之志而镌刻的。
回到桐中大门边,那根集六朝人文句石刻柱又赫然在目,高约三米的石刻柱为黄麻石四棱柱,如今也是市文保单位。它的正面刻有“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背面是“杂花生树,群莺乱飞”,集六朝人文句,为清末书法家方守敦先生手笔。勉励学子们为学要“高峰入云”,做人要“清流见底”。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丰富的人文景观、丰厚的文化底蕴,才会孕育出勇当大任、志在争先的桐中精神。
石柱刻
文化自觉想当年吴汝纶先生创办桐中亲自为之撰联:合东西国学问精粹陶冶而成,后百十年人才奋兴胚胎于此,横批:勉成国器,这四个字现已成为校训。联中寄托了先生的多少期望和梦想,又体现了他多么厚重的文化自信。
还得说说那根石刻柱,另外两面也分别刻有篆体字:为梁为柱罔不宜,志重远者;不师汝而师谁。就是说,学校为国培养栋梁与学生成为栋梁都是当仁不让的。
桐城中学自创办以来,人才辈出,桃李满天下。有外交家、科学家、文学家、企业家以及学者名流:前交通部部长章伯钧、前文化部部长黄镇、哲学家方东美、美学大师朱光潜、古文论家马茂元以及慈云桂、吴曼青、孙德和、段路明等十几位桐城籍院士,著名作家方令孺、叶丁易、舒芜等都曾受教于此。
以其中的杰出代表吴曼青为例吧,吴曼青现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所长、电子科学院院长,在中共十八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他带领团队自主研发了具备全球顶尖技术的浮空器,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的第三个拥有空中“天眼”的国家。
大家也一定还记得另一个桐中校友毛万标。年7月16日晚,由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唯众传媒联合制作的中国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开讲啦》,邀请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副总工程师、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技术负责人毛万标到现场跟大家分享众多不为人知的航天故事。以《面朝大海仰望星空》为演讲主题的毛万标,在央视用略带家乡口音的半普通话侃侃而谈,并即兴吟诗,被称为“航天诗人”。一个学校在一段时间内高密度培养了这么多的尖端科技人才,在全国范围内都比较罕见。
教育硕果年年相继,辉煌仍在续写。我们看看桐中最近两年的高考成绩:年全校分以上人数人,其中理科人,文科6人;文科本科达线率97.28%,理科本科达线率93.01%;邢前同学以总分分夺得安庆市理科第一名。年高考中分以上77人,其中理科66人,文科11人;文科本科达线率为%;理科本科达线率为98.1%。这一串串数字,像师生们流下的努力勤奋的一串串汗水,更是桐中的厚重文化的结晶。
按一般的推理,以文学著名的桐城传统文化应该延续在文史类的繁荣上,但让我们感到惊奇的是:建国以来,无论是从人才产生的数量、层级、还是影响力与作出的贡献,桐中理工科类人才比文史类硕果更丰。这是为什么呢?细加考量,我以为原因如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引导作用非常明显。祖国经济建设的需要吸引了大批桐中学子选择理工类作为自己的专业方向。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因为桐城中学自它成立之始就逐渐形成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总是能够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徜徉校园,触摸桐中,觉得它的厚重是有层次的。如果把桐中比作一个人,那些庄重高大的建筑体和古树名木,这些像一个人的外表,稳重深沉;而丰厚的文化遗产则是一个人的内涵和才气外露的言行;但它最深层和最核心的厚重则是凝聚于文化遗产之上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以及辉煌的成就,像一个人的功力和家族的根底。
“龙眠钟气,代起人豪,莘莘学子待熏陶……”,每天嘹亮的桐中校歌响起,歌声和桐中辉煌成就以及包括桐中精神在内的文化遗产,是那么的浑然一体,成为博大精深的桐城文化中最精华最坚实的一部分,如高山,如泉源,如沃土。
校歌
?精华推荐?
去桐中,拜望姚鼐栽植的银杏树
银杏树,我们回来了
我与桐中不得不说的故事
怀念桐中
赞赏
长按北京医院治疗白癜风费用北京治疗白癜风有哪些方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ngchengzx.com/tcsjt/4009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