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名世(~)字田有,一字褐夫,号南山,别号忧庵。安徽桐城人,“桐城派”奠基人、文学家。因家居桐城南山,后世遂称“南山先生”,也称为“潜虚先生”。
20岁授街养亲,27岁所作时文为天下传育,清康熙二十六年,授知县,因愤于“悠悠斯世,无可与语”,不就。漫游燕、越、齐、鲁、越之间。四十五年举应天试,四十八年,中进士第一,殿试中一甲二名,授翰林院编修。五十三年三月六日因《南山集》事件被杀于市。
桐城戴姓自古至今主要有两支,一支系“香山“戴氏,其名人是清末诗学家、教育家戴钧衡,另一支系“仓前”戴氏,即古文大家、史论家戴名世的家族,他们都是明朝洪武年间从江西婺源迁居桐城的。
桐城“仓前”戴氏传至戴名世是第十二代。
戴名世的高祖父戴时章,明朝时在浙江当了个不大不小的官;曾祖父戴震是个大文人,但没有功名,因为当时桐城正处在清初乱世,他只好隐居到龙眠山中,写出了几十卷的书;祖父戴宁则是经历三朝的官员,祖母是当时桐城大户麻溪吴氏之女,这样的家庭氛围给了戴名世儿时良好的学习环境。戴名世的母亲是桂林方氏之女,父亲戴硕在诗学上也曾有不小的成就,但戴硕在祖父戴宁之前去世,虽然爷爷是个县官,但是少时的戴名世算不上官家子弟,其家庭也不是窘困至极、多艰无食的家庭,在当时经受战乱之苦的桐城可列为温饱之家。
生活在桐城的少年戴名世所看到的社会是这样:战争刚刚结束,生产没有完全恢复,清朝政权还没有被大量桐城明朝遗民所接纳,四乡读书的大人孩子很多,佛教盛行,很容易收集到前朝遗文遗书,家中经济日益困难。
好学的戴名世“”一日不读书,辄忽忽如有亡失;但得一书,往复观玩,可以忘寝食。“通过健康长寿的爷爷口述,加之回乡官员们的往事交流,他收集了散逸于民间的晚明历史资料,到他二十岁走出家门当教师时,他的政治观和历史观初步形成了。
这里说说明末清初桐城的大文学家,诗人潘江,字木崖,他曾经游历多个省份,与大量名人交游四方,辑有著名的《龙眠风雅》等书。
二十七岁的戴名世拜潘江为师,学业大进。
戴名世敏捷过人,反应迅速,是个心直口快的人。经人介绍,戴名世到潘江家读书,潜江是明朝遗仕,是当时桐城的藏书大户,潘家有藏书不外借的规矩,潘江的父亲潘金芝早死,幼承母教,定下了不借书的定律,潘江爱戴名世之才,但不便坏了规矩,于是常让戴名世在他家吃饭,让他有机会多读书。有一次戴名世利用一个夜间读完
了两个朝代的史书—几十卷的秦汉史。潘江乐在心里,收他为弟子,于是,桐城人传说戴名世有“一夜两朝”的读史鉴史评史的功夫。
戴名世十三年的开馆执教,使其对社会对生活都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在明清之际炽热的民族思想推动下,戴名世在青少年时期就日渐树立起“视治理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戴名世三十四岁时被督学使者李振玉荐入国子监。作为一个正直的文士,他不愿“曳候门之裙”,因此只能过着冷落、孤寂的生活。此后,他在京师与徐贻孙、王源、方苞等人相聚,往往“极饮大醉,嘲谑骂讥”,使达官贵人们侧目。他们在古文创作方面的长期切磋研讨,也有力地推动了古文;他们的古文创作实践,又哺育着桐城派的涎生。
戴名世早就立下了“欲上下古今,贯穿驰骋,以成一家之言。当时,因为明史资料散逸颇多,有些又失于记载,因此尚无人能写明史。而戴名世每以史才自负,他很想仿效《史记》形式,作出纲目,然后广泛搜罗资料,相互参证,力求真实,写出一部有价值的著作。因此他广游燕赵、齐鲁、河洛并江苏、浙江、福建等地,访问故老,考证野史,搜求明代逸事,不遗余力。一时之间,文名播于天下。康熙四十一年(公元年),戴名世的弟子尤云鹗把自己抄录的戴氏古文百余篇刊刻行世。由于戴氏居南山冈,遂命名为《南山集偶抄》,即著名的《南山集》。此书一经问世,即风行江南各省,其发行量之大,流传之广,在当时同类的私家著作中是罕见的。正是这本书,使戴名世流芳文坛两百多年,却也使他遭致杀身大祸。
赞赏
长按呼和浩特白癜风医院中科白癜风医院好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ngchengzx.com/tcsjt/4009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