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六尺巷是桐城的一张精彩名片,已经闻名全国,慕名而来的各地游客络绎不绝。桐城也正在积极行动,加快建设六尺巷历史片区,努力向世人呈现和谐桐城的好传统、好家风。
9月4日晚,桐城市委书记刘中汉还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率队督查六尺巷片区,实地察看了六尺巷片区整治改造工程进展情况,体现了桐城市委、市政府对这项工程的高度重视,和主要领导的一片苦心。
督查中,刘中汉强调:六尺巷片区整体改造提升工程要尽快落实PPP合同的签订,整体布局要体现更多的桐城元素,将桐城文化、桐城名人、桐城故事融入其中。
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桐城有关单位在努力落实,在六尺巷增设了文化墙,宣传桐城张氏的好家训、好家风及桐城文化风貌。我们觉得,这丰富了六尺巷景区的看点,更好地发挥了对外宣传的窗口作用。
但是,一路看来,文化墙上错误百出,让人大跌眼镜,不禁思考:这是在宣传桐城,还是在抹黑桐城?更令人深深担忧:以这样的水准,能建好六尺巷历史片区吗?
漏字错字较多如上图所示,引用张廷玉《澄怀园语》语句时,将“就此站定脚跟”的“站”弄丢了,将“染纨绔之习”的“绔”漏掉了。
又将清代桐城派代表人物、桐城孔城人戴钧衡打成了“戴钓衡”。
人物张冠李戴文化墙一处引用了清代桐城作家刘开的文章,但在作者简介中,将刘开介绍为“汉章帝第六子”,生活年代是公元年之前。
两个刘开差了一千多年,这种张冠李戴的错误,真让人匪夷所思。
严重背离主题我们知道,六尺巷是桐城的一块珍贵名片,六尺巷家风的基本内涵是:和谐礼让、清白持家、廉洁从政。桐城张氏好家风的故事不胜枚举,桐城本土作家也写过不少,随便拿来就能为六尺巷增光添彩。
可是,却偏偏选了一则《叔叔为何称“椒椒”》。大意是张英写奏折时,将“叔”错写成了“椒”,又碍于颜面,谎称是桐城的叫法。为了掩盖自己的谎言,更是一错再错,赶在皇帝暗查前,令全县百姓将“叔叔”改称“椒椒”。
我们知道,民间故事,茶余饭后,一笑了之,说说也无妨。但如此堂而皇之,挂在以端谨家风闻名的六尺巷,到底是想宣传正能量呢?还是向外地游客展示桐城先贤的狡诈和桐城民风的刁滑?
基本史实错误张廷玉继承了张英的礼让家风,自己儿子张若霭原本考中一甲第三名,却恳请雍正皇帝降低名次,将鼎甲之位让给天下寒士。于是,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将张若霭降为二甲第一,并降旨表扬了张廷玉这一高洁品行。
没想到,到了文化墙上,却成了“降为三甲第一名”。我们知道,一甲与三甲之间还隔着几十名二甲进士。这降的力度,可真令人心惊胆战!
除了上述提到以外,还有其他一些错误,比如张廷璐是张廷玉的三弟,到了文化墙上,却成了张廷玉的哥哥,等等。
我们认为,这些硬伤是“小毛病”,但反映的却是桐城文化建设、文旅事业发展中的大问题:工程实施单位缺乏对文化应有的尊重和敬畏,草草了事;文化部门监管缺位,专家学者的失语......桐城文旅项目建设面临专业水准的拷问。
桐城是文都,人文景点不少,承担着宣传桐城文化、教育大众的功能。我们多么希望在桐城有这么一处闻名全国的文化展示景区:质量过硬、富有内涵、群众喜闻乐见。
因为大家都知道的原因,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中国桐城文化博物馆建成至今,一直未能布展,桐城痛失好局。
如今,又如何能让人们满怀信心,寄望于六尺巷历史片区的精彩现身呢?
?精华推荐?
六尺巷边修车记
六尺巷故事,化解社会戾气的一剂良方
《六尺巷文化》凝聚着桐枞文化
看安徽:六尺巷影像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癜风最好的治愈方法共庆新春同焕新颜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