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拜读桐城籍文化学者渡庵先生所作《桐城小花》。诗云:
袅袅兰芽倩影浮,人间有味此风流。
龙眠一盏盈清旷,恰与公麟作胜游。
释文曰:
“紫来桥下水,龙眠山上茶”。自宋画第一的李公麟隐于此,桐城龙眠山遂名闻天下,所产高山云雾茶,茶树间有野生兰花,成品茶外形亦形似兰花;汤色嫩绿明亮,香气清鲜持久有兰花香味,故被誉为“桐城小花”。
那么,桐城、舒城一代茶,我们最早可以上溯到何时?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即给出了这样一个评价:淮南,以光州上,义阳郡、舒州次……就是说,淮南产区到茶,光州产的最好,其次是义阳郡和舒州。光州就是现在的河南潢川一代,义阳郡就是现在的河南信阳一代,至于舒州的范围,大致可参考如下地图:唐代淮南道地图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安庆市辖区,包括了桐城、舒城、怀宁等。可以说是最早的,为安徽茶,桐城茶正名的,经典之书了。而这部《茶经》,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茶学经典。他的作者陆羽被奉为“茶圣”,誉为“茶仙”,祀为“茶神”,三位一体,开中国茶道之先河。范曾《茶圣煮茶图》在那之前,介绍茶的专书,没有;那之后,茶书专著很多,但若不是作为其补充,便是沿其体例,加以开展。陆羽煮的第一壶茶,当是在那红墙绿瓦、香炉白烟围绕之中,一张稚嫩的面孔,对坐一位老和尚。被遗弃在竟陵西湖边的身世,让他没有生日,也没有名字。是庙里慈悲的方丈将他连襁褓抱起,卜了一卦,据卦辞而得姓“陆”,得名“羽”,得字“鸿渐”。我们如今得知的陆羽生年,也是自那一年开始。丁云鹏《煮茶图》古佛前无心空门的陆羽自小博览群书,在儒道佛周旋之间产生的矛盾,促使他决心出走。尔后混入了戏班子当丑角,以逗人博笑为生。终于凭文采才学被竟陵司马赏识,打开陆羽与当代文人名士相交之路。或许便是这般坎坷不平的人生,教陆羽品过人间清静与嬉闹,晓得入世与出世之间的去处,才能沏出如此隽永超然的茶韵。成年后的陆羽写出《六羡歌》:“不羡黄金盏,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收录于全唐诗。我们或许无法想见他的面貌之丑陋,但这首诗足以让后人窥探他的气质品貌。历经二十六年的大江南北,品泉鉴水,陆羽如茶一般的性情,用如茶一般的笔致,为我们写就了三卷十篇的《茶经》这一旷世之作。这便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同时也奠定了“茶”作为中国的国民饮品与文化符号。诚如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诗句:“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约事春茶。”在《茶经》面世以前,唐朝人还在“荼”和“茶”中徘徊不清,可见当时还没有所谓茶道。“荼”作为药草,平时无病则不饮,或作为煮汤的苦菜;直到陆羽作《茶经》,“茶”终于从“荼”中分馏出它的馥郁芬芳来,从“食”提升到“品”的层次。到今天,茶文化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许多不经意的细节当中,我们熟识而未必察觉。电影花絮中常听到的“杀青”,便是把制茶中将茶叶定性的工序之称引用了过来。而古人说一盏茶,近约今一刻,更是将饮茶融入了时间概念之中。所谓一刻千金,我们惜时如惜金,终日奔波,无非为了柴米油盐酱醋茶。而陆羽说茶,最适合“精行俭德”的人,也就是约束自律、质朴谦逊,这不正与我们中国人民的性格特征契合吗?当阅读金庸武侠小说,我们往往能在欲望的刀光剑影背后与执迷的爱恨情仇之中,发现茶的影子,恍若这昏天暗地里的一盏明灯,清心流转。如《倚天屠龙记》中,赵敏将张无忌等明教高手请到绿柳山庄,用西湖龙井招待;如《神雕侠侣》中,小龙女和杨过练的武功,有一招就叫“扫雪烹茶”;又如《笑傲江湖》里,令狐冲爱酒,却是一杯碧绿清茶,开启了他和任盈盈的初见。如果说武林是气概与浪漫的结合,茶道就是清雅与浪漫的洗练。茶道和武林,对追求各自修为的痴念,多么的异曲同工,而又戒骄戒躁,务必在循序之中,所以撬茶、辨闻、注水、闷盖、洗茶,袍袖轻舞,如一式一诀,神定气闲,都是功夫。而“循序渐进”之意,溯其卦辞,正是出自陆羽的字“鸿渐”。无怪武林大侠金庸也是个爱茶之人,在杭州办一茶馆,取名“金庸茶馆”,为茶题词:“水温雅,人温雅,古今幽情一杯茶”。事实上茶道自陆羽《茶经》,发酵至今,已经蔚然而博大精深了。对茶叶的生长环境:气候、沙土、水源,皆研究透彻,对采摘的时节、早晚、乃至手法,皆讲究明白,更遑论复杂的制茶工序。茶道中人,鉴茶色便知茶类,观茶汤便知工艺,闻茶香便知好坏,品一口,便能辨是“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如同看对方使一招半式,就能道出他何门何派,师从谁人,其中玄妙委实令人神往。然而,是否喝茶就必须得先懂茶呢?其实不然。“懂茶”不是“品茶”的门槛。因为没有任何道行,是能够在未入道的时候便成就的。好比我们未必懂得山水,但也能感受山水之美,因而获得游山玩水的快乐,久而久之便能说出哪座山高,哪条水长,说出“这景色虽好,但缺了点......”这种似乎高深莫测话了。品茶本身图的是身心从中所获,切勿提着必须要懂的压力去看它。茶又何尝不是山水合一?品茶当如游山玩水,轻松自然。如金庸回答茶友沉重的茶道之问时所说的:“茶还是茶矣。”当我们渐渐能分辨而在乎个中差异的时候,才意外发现自己已然在堂室之内,而抬头见那堂上的牌匾,写着“精行俭德”四个大字,或许便是“懂茶”的意思了。品茶,七分香色,三分心肠,才有十分好茶。以现代人节奏紧快的生活,我们未必便有心思与时间,去在喝茶一事中挑三拣四,一步一气似地考究,这对我们来说过于繁琐而累重。我们大可也不必如此苛求自己,因为追求本是发自内心的潜移默化,油然滋长的。而另一方面,急功近利的社会鞭笞着我们汲汲营营地生活,压力与紧绷将我们的心灵感受力消磨殆尽,终日曝露在焦虑和浮躁之中。如果你也在这场马拉松追逐战里感到困乏麻痹,或脚步慌乱,莫忘了:当下品味,才是活着。一杯茶,一卷书,是为了走更长远的路。只有心灵感受力恢复了,对事物变化的察觉才能更加灵敏,做出更正确的理解和判断。当无法整理心绪和集中精神时,不妨沏一壶茶,想起案头有一本《茶经》,待茶香漫溢,书卷翻处,茶言茶语自会捕捉心灵,在纷扰喧嚣的似水流年中,即闻书芳又品茶香,在字里茶间,沉静下来。“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勤耕不辍,必有天地。《茶经》本身便是典雅清新,兼具文学性与功能性的,可赏性极高。自唐以来文人竞相抄写,历时即久,自然出现了许多版本,乃至各种注本,让人眼花缭乱,不知从何选本。这一版《茶经》,以现存最早的丛书《百川学海》善本为底,参考同代与后代如《四库全书》等权威书籍,辅以今人作品如沈冬梅的《茶经校注》、吴觉农的《茶经述评》等校注,进行多面校核,力求剔除讹误,展现《茶经》的本真面貌。在原文之中,所有生僻字都做到妥善注音与解释,全文进行白话译文,在篇章之后逐个作精讲梳理概念,以尽可能地拉近跨越千年的鸿沟,让读者贴着文本赏析而获品读之乐,即便是在没有任何古文基础下,零茶学知识,也能轻松与之对话。另外还附以三十余幅清新古朴的插画,让各种精巧、细致的茶具、茶器以及唐宋的事茶生活片段跃然纸上,使之亲近可感。陆羽一生与茶相伴,当他化羽成仙的时候,教人仿佛能看见耀熠天光之下,腾空而起的翩然素羽上依稀还夹着几片、那不是俗尘,那是糊涂沾上的茶叶。他固然未必知道,自己的努力在后世绽开成一座又一座茶山。更料想不到在千白年后的流行乐坛上,会出现两个奇才,将他和《茶经》谱进了一首回甘清润的歌中——《爷爷泡的茶》。而唇齿留香间,我们也能品味出,回甘,许是爷爷年轻时所受岁月之苦偷酿的,是千帆竞过后的人生,茶杯中的一叶扁舟。正如陆羽《茶经》中所说:“啜苦咽甘,茶也。”建议大家去听听由周杰伦作曲,方文山填词的这首歌,也建议大家去品读这一版陆羽的《茶经》。想知道为何后世站在这位“茶圣”、“茶神”、“茶仙”的肩膀上千年,却始终无法超越其经典地位,如今只要拿一杯星巴克星冰乐的价格来点击下单,即可水落而茶出。淘宝购买,请戳左下方“阅读原文”。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