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建党周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全市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在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桐城上取得新的更大发展,为我市“十四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考虑各方面因素,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财政收入增长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以上,进出口总额增长3%以上,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以上,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确保完成省下达节能减排任务。
为实现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推进创新驱动,为发展质量提升提供强大动力。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坚持“”的工作思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速推动“三高(高新企业、高新产业、高新开发区)建设”。实施企业家培育工程,弘扬企业家精神,聚焦新生代企业家、“创二代”,引导企业家积极作为。加强政产学研合作,探索构建“企业出题、院校选题、政府助题”的产学研项目组织机制,开展重点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研发和成果转化;积极发挥在外桐城籍人脉优势,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围绕解决本市重点产业发展的关键和重大技术问题,鼓励校企共建科创平台开展联合攻关和科技合作,使创新成果更多涌现。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立足现有工业基础,强化项目带动,做深做实产业“链长制”,加快绿色包装、机电装备首位产业发展,壮大新型节能环保、医工医药健康、新一代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桐城经开区,提升经开区发展能级,高标准建设智慧园区。推进双新“专精特新”工业园建设,高起点谋划高新技术园区。支持双港、范岗等特色小镇建设,做强7个省级产业集群专业镇,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板块经济”。持续深化央企合作,着力推动中建材太阳能电池及组件、中核稳定同位素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持续发力转型升级,推进创新驱动,进一步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引导我市绿色装饰、生态家纺、安全健康防护等传统优势产业不断走向高端。扎实推进“数字桐城,智慧文都”、碳纤维新材料基地、中建材太阳能光伏封装材料、中核稳定同位素、中鼎汽车零部件、美祥动车配件、赛贝尔智能装备、攀登输送装备、大鼎智能输送机、瀚海环保运输机械、金科新材料、林胜轨道、青草安全健康防护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2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为我市招商引资项目快速落地提供要素保障。
着力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培育现代物流、科创服务、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等服务业发展,推进孔城码头、双港码头、城乡物流配送中心等现代物流项目建设。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推进商贸服务、住宿餐饮、健康养老、家庭服务等产业发展,加快建设文学小镇、文化旅游、健康养老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桐城电子商务产业园、跨境电商产业园等平台发展水平,布局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实施“数字桐城,智慧文都”建设。
(二)坚持扩大内需,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精准扩大有效投资。牢牢牵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提高项目转化率、开工率、竣工率和达产率。编报省亿元重点项目91个,总投资亿元,年度计划投资74亿元,其中计划开工项目34个,计划竣工项目12个。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积极协调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引江济淮、德上高速、无岳高速、千伏城北变等项目建设;力争开工建设大沙河治理、菜子湖影响处理工程等,力争完成鲁谼山水库、通用机场、S庐江至桐城段等项目前期工作。
着力优化市场供给。实施质量提升工程,积极创建省级质量提升示范区,建立重点消费品质量追溯制度,完善产品质量监督体系,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提升产业供给质量,引导在供给侧改革中提高供给质量,鼓励企业对标市场中高端要求,提升生产技术、工艺装备、质量安全等水平,促进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推进品牌建设,强化品牌规划引领、品牌培育创建,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战略,支持企业争创驰名著名商标、国际国内品牌,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
积极释放消费潜力。创新消费业态和模式,壮大服务消费等新增长点。积极融入安徽自贸区,壮大桐城跨境电商产业园。以商业综合体改造、步行街改造、传统商贸业升级为重点,着力打造特色商业街区,发展夜市经济。谋划引进城市综合体、汽车4S店、农产品交易和家居等专业市场建设,引导大型商超、商贸企业深度开展线下线上融合。进一步完善城乡商贸物流网络,加强城乡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引导现有商贸物流企业加强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走智能化物流发展之路。
(三)坚持开放融合,在一体化进程中实现更大发展。紧抓合肥都市圈、长三角一体化等发展机遇,实施“南接北融东联”工程。借力安庆国字号开放平台,融入安庆新能源汽车发展合作;以建成合肥都市圈南部副中心和重要增长极为目标,主动作为,在农业合作共建、产业互利互补、交通互联互通、文旅共建共享、教育卫生协同发展等方面加强合作,推进合桐工业走廊建设,以中核稳定同位素产业园打造省级JMRH发展示范基地为切入点,积极争取更多项目落户基地;主动对接沪苏浙,加强与长三角中心区城市深层次合作,依托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加快产业园区合作共建。积极推进S庐江至桐城段、G枞阳至桐城段、引江济淮桐城段、通用机场、B型保税物流中心、长三角地区包装进口原料集散地及交易市场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与南京、昆山、上海临港等开发区合作共建,打造跨省承接产业转移园区.
(四)坚持乡村振兴,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以农业产业提质、生态环境提优、乡风文明提升、乡村治理提效、民生保障提档、基层党建提标“六大行动”为抓手,实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一是推进产业园区示范引领。编制桐城市乡村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行动计划,新增2个省级示范基地。加强与省农垦集团的合作,有序推进桐城粮食产业发展。推进桐城现代农业产业园、桐城水禽羽绒产业园、现代智慧农业产业园、新希望生猪产业一体化生态产业园、精深加工和公共服务配套区、种植业示范区、农产品储备与应急保供加工中心建设。二是推动产业融合。推进智慧农业、数字农业发展新模式,大力推进桐城小花茶叶数字茶谷、桐城嬉子湖孔城农文旅融合示范区建设,新增“三品一标”认证产品20个以上,启动“桐城锌米”“桐城小花”“桐城蛋鸭”“桐城羽绒”等区域农产品公共品牌整合打造。三是深化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盘活乡村沉睡资源资产,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四是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重点开展30个永久保留村庄环境整治和长期开展以“五清一改”为重点内容的村庄清洁行动,重点建设10个省级美丽乡村,完成户农村厕所改造,扎实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等。五是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巩固拓宽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四带一自”产业支持民生工程,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脱贫群众联动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引导脱贫群众继续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持续巩固特色种养业扶贫基地建设,推进圩区移民安置项目建设。
(五)坚持协调发展,推进城乡深度融合。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深入实施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城乡融合发展。一是着力提升城市品质。以中等城市标准规划建设中心城区,加快推进老城区、西南片区、经开区、东部新城等主城板块联动发展,推进文学小镇、老旧小区改造、望溪路升级改造、乐孔线向前段(南段)、西三路一期、城乡供水一体化、桐溪塥治理、碧峰菜市场污水改造、城区背街小巷亮化、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城南污水处理厂尾水净化湿地公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项目建设。计划棚户区改造套,力争完成36个老旧小区改造。二是推进特色镇发展。依托镇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推进新渡、金神、吕亭、范岗、大关、青草、唐湾等七大产业集群镇建设,加快建设以双港镇、新渡镇和双新经开区为基础的南部新城副中心,有序推进桐城文学小镇、双港软包装、范岗绿色装饰等特色小镇建设,年力争申报省级特色小镇1家以上。三是完善城乡基础设施。继续强化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四好农村路”建设向纵深推进,全年建设约公里的“四好农村路”,新建大关镇、青草镇2个交通综合服务站。
(六)坚持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一是持续提升环境质量。继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打好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攻坚战;继续深化水污染防治,落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分步推进菜子湖水环境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启动大沙河、龙眠河等入湖河流治理,加快推进农村黑臭水体、入河排污口整治,推进畜禽养殖污染管理;继续开展土壤污染防治,抓好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和涉镉等重金属行业企业排查,加快推进新渡新城印花产业园、双新一般工业固废循环利用、金涛重金属表面处理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二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完善能源、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实施严格的节约用地和耕地保护制度,推行节水行动、“标准地”改革、资源循环利用,提高亩均产出水平。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一手抓生态旅游、大健康、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发展,一手抓传统企业的绿色化改造,推动绿色生产、绿色制造。做好引江济淮桐城段二期工程系统性规划,推动沿线生活、生产、生态建设。推进桐城抽水蓄能电站、固废循环经济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鼓励绿色出行,推动形成更绿色、更环保的新风尚。
(七)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认真组织实施各项民生工程。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确保城乡就业局势的总体稳定,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功能,落实各项稳企业稳就业补贴政策。继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政策,推进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推进“一卡通”应用。推进“县管校聘”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智慧校园”、幼儿园、义务教育等项目建设,不断提升青少年综合素养。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增强医疗救助托底保障。规范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深化医药卫生综合改革,支持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加快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整体水平。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建立完善以“六尺巷调解工作法”为载体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强化“雪亮工程”深度应用,建立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制度机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各位代表!征途漫漫,惟奋斗者进、惟实干者强。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自觉接受市人大依法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为加快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桐城而努力奋斗!
▌来源:桐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END
◆安徽招牌菜名单公布!桐城这道菜入选!你吃过吗?◆祝贺!桐城市这家商会荣获全国“四好”商会荣誉称号!◆桐城东站站前广场停车场收费标准已出炉!这个价格你怎么看桐·享精彩,城·邀天下!
传播乡友动态,推动交流整合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联删
投稿邮箱coolqs
fox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