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纪的中国思想文化界,舒芜是个极具典型意义的知识分子标本性人物。他在社会启蒙和历史反思中彰显出了知识分子独立性的一面,尤其是在文学和学术研究领域,他显示了非同寻常的功力,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1.舒芜生平
舒芜年出生于安徽桐城。舒芜本姓方,常被认为是桐城派创始人方苞的后裔,事实上,舒芜与方苞同姓不同宗,舒芜有《我非方苞之后》一文特对此问题作了辨明。舒芜虽与方苞不同宗族,但其家学底蕴厚实,长辈都是文学家。
日军攻入安庆,舒芜开始了与母亲一同逃难的岁月。逃难途中,舒芜从各地的书店中汲取书籍的力量。逃难到桂林住下来的时候,为生计着想,舒芜在机关里做了一名抄写员。不久,在桂林出版的《广西日报》副刊《南方》发表的文章《在废墟上》上开始用“舒芜”这个笔名。
后来舒芜相继认识了路翎、胡风。由黄淬伯教授介绍到国立女子师范学院任中文系副教授。次年被撤职降薪,留原机关部门工作。同年秋,调至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工作,直至退休。
2.舒芜文艺研究生涯
在书香世家长大的舒芜,幼时便开始诵读四书五经、唐诗宋词。但他一开始就不喜欢这种封建的教育方式,幸而家塾念完他便进了新式学堂,有机会饱读了新文学的书,在接触到的众多新文学书籍中,舒芜最佩服鲁迅与周作人。
舒芜从《反对自由主义》开始接触理论。散文《在废墟上》发表在桂林出版的《广西日报》副刊《南方》上,开始用“舒芜”这个笔名。次年,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用新方法整理国故》,开始了在全国性的报刊上发表文章。
后来舒芜认识了路翎,经他介绍到建华中学教书,在这里,舒芜走上了学术研究之路。舒芜尤其对研究墨子的文章感兴趣,来研究反儒家的墨子以对抗蒋政权提倡的“新理学”“新儒学”。做助教期间,在《国立中央大学文史哲季刊》上发表了墨学论文《释无久》。不久又在顾颉刚主编的《文史杂志》上发表了《释体兼》。这是舒芜在全国性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的开端,也标志着舒芜开始走上学术研究的道路。
在国立中央学校,舒宪为编篡“大一国文”课本,办公室就设在图书馆的书库里,这为舒芜广泛涉猎各类书籍提供了极便利的条件。曾为写《墨学字义疏证》借阅了书库中所有墨学的书。在书籍翻阅中,舒芜发现哲学还有尚未来得及继承的前代哲学遗产,于是,暗下决心要继承尚未继承的遗产,不久便写出了《文法哲学引论》、《论存在》、《论因果》三篇论文。年,路翎引见舒芜认识了胡风,由胡风推荐,这三篇文章分别在《中苏文化》、《文风杂志》及郭沫若主编的《中原》上。
此后,胡风与舒芜书信来往频繁。胡风指点舒芜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ngchengzx.com/tcsjt/4036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