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44968套,基本建成18781套,分配入住11720套,新增租赁补贴440户
〉〉〉坚持严以用权
打造更有凝聚力的大民生〈〈〈
●积极打造荆州全国区域级流通节点城市,谋划布局临空、临港、临铁产业园和物流园
●以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为抓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继续推进“滨长江、环古城”景观带建设,加快植物园、荆襄河湿地公园二期、玉桥公园二期建设
●加强城建项目库建设,确保中心城区总投资311亿元的城建项目按期推进
〉〉〉工业经济增量提质
〉〉〉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
加快培育食品加工、装备制造、医药化工三个千亿产业和轻工建材、纺织服装、电子信息三个五百亿产业;
●大力实施驻村帮扶、企业资助、能人带动、信贷撬动、技能培训、旅游扶贫等工桐城市规划局程
〉〉〉中心城区形象改观
〉〉〉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
全面开展“绿满荆州”行动,市域森林覆盖率达到20%节能减排阶段性目标任务完成饮用水源地专项整治、中心城区内河补水、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等工程有效实施,村级垃圾清运体系实现全覆盖“三禁两治”工作持续深化,空气质量得到改善成功获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坚持务实担当,引导广大干部投身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工作一线
〉〉〉开放开发取得新进步
新增校企共建研发中心9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家、院士专家工作站34家申请国家专利6900项,登记省级科技成果453项,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114项高新技术企业由47家增加至102家,预计产值由63.5亿元增加到132亿元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5件、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4件,新增注册商标8804件桐城市属哪个省
●强化“治庸问责”,形成“清廉为官、事业有为”的干事创业氛围
●实施古城修复与保护世行贷款项目,抓好公共设施建设
坚持以产业化带动城镇化,力争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1%
坚持把绿色发展的责任扛在肩上,统筹推进“蓝天、碧水、净地”工程,加快创建生态市全面提升城乡水利、生态安全保障水平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一表通、一站式、一条龙”服务模式全面铺开,企业注册登记“三证合一”在全省率先实施,行政审批事项调整为291项文物旅游、卫生计生、文化广电、教育体育等“大部制”改革顺利完成市环科所、市房产估价所等一批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完成不动产登记职责整合,全省第一本不动产权证书在我市颁发
打造更有吸引力的大环境〈〈〈
深化医桐城市国土资源局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加大对项目建设的服务协调力度,切实提高项目的履约率、落地率和资金到位率以“万名干部进万企”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完善“秘书制”、“企业直通车”、项目“绿色通道”、“一企一策”等服务
“十二五”期间
打造更有支撑力的大产业〈〈〈
●抓好沙隆达搬迁改造、国家级淡水产品批发市场等重大项目
“两基”教育通过国家评估验收,新、改、扩建学校508所成功承办湖北省第十四届运动会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全覆盖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参与“东方之星”号游轮翻沉事件救援及善后处置工作,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荣获全国“双桐城市教育局文件拥”模范城市称号,以荆州命名的军舰入列东海舰队计划生育、扶贫开发等工作取得新进步,统计、物价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城乡统筹步伐加快
加大血防综合治理力度,实现血吸虫传播阻断目标
●编制完成市域生态建设规划纲要,着力防止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力争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50家实现市县园区共管、政策共享、税收分成,推进产业集聚发展、错位发展
●确保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千亿元
“十三五”期间
●启动新一轮城市规划修编工作,塑造城市特色
万达、绿地、卓尔、世纪金源等一批知名城市综合体进驻荆州,限上商贸企业由387家增加到917家电子商务高速增长,石首市、监利县分获全国、全省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市旅游总收入由2010年的52.桐城市国土资源局3亿元增加到166亿元,年均增长26%
●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审批
●免费培训新型职业农民4000人,建设100个省级绿色示范乡村
夯实基础
坚持以规划为龙头,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
6
●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结果公开,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加大产业培育力度
加快发展
〉〉〉社会治理能力提升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社会保障全面加强
●启动城北快速通道和城市出入口建设,推进318国道城区段改线工程,改造升级荆州大道等城市管网配套建设,逐步启动海绵城市建设
●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着力解决国企、国资改革历史遗留问题
健全住房保障供应体系,全面放开桐城市教育局养老服务市场,逐步实现“住有所居、老有所养”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战略,加强与“两圈两带”和周边城市的联动合作,推进优势互补、区域协同、融合互通
统筹城乡 建设发展
〉〉〉生态建设扎实推进
千方百计
●力争把荆州建设成为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确保旅游总收入增长20%以上
●新增城镇就业70000人,扶持创业5000人,带动就业20000人,就业创业培训5000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亿元
●建立市级创业创新扶持基金,建设一批院士专家工作站、创新孵化基地
●对500个符合“雨露计划”职业教育对象条件的贫困家庭子女,每年给予3000元补助
实施“三年扶贫攻坚行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省定贫困乡镇、贫困村和贫困户与全市人民同步迈入全桐城市天气面小康社会
●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在做大总量、做多增量、做优质量上找准新路子,实现新突破进一步优化服务方式,加快政务系统标准化与信息化建设,提升“大数据”综合运用能力,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支持松滋、公安、石首、监利、洪湖加快建设中等城市
●引导农产品加工、石油机械、汽车零部件、医药化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技改扩能,支持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推进困难企业兼并重组、资产重组、产业重组
粮食产量“十二连增”,我市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称号淡水产品、油菜籽产量保持全国市州第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由2.2万个增加到桐城市属于哪个省4.1万个,数量居全省市州之首土地整理和农业综合开发完成投资51.3亿元,为建国以来投入最多的五年
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深入开展“治庸问责”、“行风政风评议”、“晒实绩、比作为”等活动强化效能监察和审计监督,着力整治违规多占住房、超标办公用房、违反财经纪律等“四风”突出问题,清理“吃空饷”439人,腾退超标办公用房1.5万平方米,“三公”支出大幅下降
●继续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力争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300亿元
〉〉〉打好脱贫攻坚战
〉〉〉增强农业优势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和国有农场改革,继续抓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教育、医疗、户籍制度等民生领域改革
主要发展目标桐城市人民政府〈〈〈
●放开县级市和建制镇落户限制,维护进城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力争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1.5个百分点以上
〉〉〉坚持改革创新
●关停中心城区20家“十五小”企业
突出改革开放与创新驱动
〉〉〉强化服务保障
●推进“绿满荆州”行动,开展城镇绿地建设,力争植树造林51万亩
打造更有竞争力的大城市〈〈〈
●完善小城镇规划,强化管理职能,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自觉接受法律监督、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五年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452件,政协建议案、提案1531件“六五”普法全面完成,我市被赋予地方政府规章制定权、人大立法权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降低企业税费负担
推进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建立完善公共体育服务化州市人民政府体系,加快建设教育强市、体育强市
●自觉接受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主动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和建议
●坚持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重,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推进政府及部门职责法定化,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
协调发展
●积极发展现代物流、健康养老和体育休闲等服务业
●改革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进一步强化执政为民的理念,不断提高政府精细化管理水平
以文化旅游为突破口,推动服务业向个性化和高品质转变;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创建电子商务示范城市
〉〉〉优化市域生态环境
●强化全市规划一盘棋,统筹各类空间规划,推进“多规合一”
●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荆州市人民政府治方式深化改革,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以上,外贸出口年均增长12%以上,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年均增长9.5%、10%以上
●建立健全县市党政主要负责人扶贫工作责任制考核办法,力争今年全市绝对贫困人口减少12.2万人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649家增加到1141家、净增492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7%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达到27家、净增15家,福娃集团、中兴能源产值突破百亿元;税收过千万的企业达到74家、净增35家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医药化工产值分别淮安市物价局达到1500亿元、490亿元和270亿元,11个产业纳入省重点扶持成长型产业集群
3
进一步强化普惠性支持创新创业政策,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坚持招商、安商同等重视,内商、外商公平对待,引智、引技同步推进
刚刚过去的2015年,全市上下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稳增长各项政策措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进中趋优”的良好态势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10亿元、增长8.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50.5亿元、增长18.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46.1亿元、增长12.8%;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3.9亿元、增长10.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279元、13824元,分别增长9.3%、9.5%
4
改革创新
●强化“专业机构、专业队伍、专业人才、专业精神”招商理念,大力推进全员招商
〉〉〉政风行风得到改善
切实保障和改桐城市在哪个省善民生
〉〉〉政务效能逐步提高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严格安全生产监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确保洪监高速公路、江北高速、荆松一级公路建成通车,加快推进沙公高速公路、石首长江大桥及连接线工程等项目,抓好蒙华铁路项目对接服务,力争荆州机场开工建设
累计民生支出1037亿元,占一般公共财政支出的79.6%荣获“全国创业先进城市”称号,累计新增城镇就业41.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7.8万人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84.6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连续11次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累计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13.7万套,改造农村危旧房4.1万户
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应保尽保
●创建国家级出口产品示范园区积极缔结国际友好城市
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化州市人民政府就业服务体系,保障充分就业、稳定就业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
〉〉〉坚持依法行政
〉〉〉注重招商实效
扩大有效投资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鼓励众筹、互联网金融等新型融资方式,进一步激活民间投资
●加快华中农高区产业项目布局,积极创建“中国绿谷”
●坚持“产业先行”“一镇一业”,加快建设“四化同步”试点镇,支持松滋市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
●以市场农业为导向,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继续创建“百亿斤粮食大市”,打造“荆州味道”精品农产品公共品牌
●切实增强开放意识,着力提升城市、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对外开放度,大力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
推进质量强市和品牌强市建设;
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桐城市第五中学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
●认真落实中央系列减费、降税、松绑“组合拳”政策和促进工业经济稳增长的有关措施,鼓励福娃、恒隆等企业冲刺百亿元产值目标
●落实支持创业创新的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企业争创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服务组织形成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现代服务业增长较快
●加快荆州国家对外开放口岸、荆州开发区保税物流园的申报和建设
打造更有支撑力的大产业;打造更有竞争力的大城市;打造更有吸引力的大环境;打造更有凝聚力的大民生
1
●在全市240所小学建设“希望厨房”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扎实办好民生实事
●着力缓解企业融资难、开拓市场难、成果转化难和用工难依法清退、盘活闲置用桐城市教育局地址地,确保有限的土地资源效益最大化
●加强督查考核,狠抓执行落实,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
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强化监管
●巩固“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推动政风作风建设不断深入
〉〉〉基础设施建设加快
按照“一核五极”区域发展模式,统筹谋划“一江两岸”开放开发,致力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
〉〉〉加快重点领域改革
〉〉〉提升现代服务业
●坚持把“脱贫致富奔小康”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严格落实专项扶贫预算,确保市级财政每年新增财政收入中用于扶贫开发的比例不低于15%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建设一批放心早餐示范店,完成中心城区5家农贸市场升级改造
●加快实施洞庭湖流域水污染桐城市一周天气预报防治项目,完成荆江大堤综合整治工程,续建荆南四河堤防加固工程,全力抓好洪湖分蓄洪区东分块工程和四湖流域防洪排涝灌溉工程
政府工作指导思想〈〈〈
2
●启动县域金融工程和市域金融中心建设,积极引导企业上市、挂牌
●抓好社会保障和社会事业
实施网络强市战略,实现公共场所免费wifi全覆盖;打造江汉平原数据中心和后台服务基地,加快建设智慧荆州
●支持人大依法行使地方法规制定权,坚持重大事项提请人大决策
●为经济困难群众和农民工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600件,办理法律援助事项26000件以上
〉〉〉加快项目建设
〉〉〉科技创新力度加大
●免费为100名贫困下肢残疾人安装假肢,为300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为600名贫困残疾儿童实施抢救性康复
●认真落实“主桐城市第五中学体责任”“一岗双责”,坚持“力度统一论”,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5
纳入国家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试点城市,成功获批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荆州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市开发区实际开发面积达到251.9平方公里,是“十一五”时期的1.7倍累计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3930亿元,利用外资5.3亿美元,外贸出口51.5亿美元引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833个,华电江陵电厂、荣成再生科技、香港家居产业园等116个10亿元以上项目落户荆州
难忘2015
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加强新型智库建设引进战略投资者、高新科技人才和海外研发团队
●支持荆州区、松滋市争创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力争产值过百亿的园区达到5个以上,力争全市农产品加桐城市教育局电话工业产值新增200亿元
●加大中介机构清理整顿力度,重拳治理中介机构垄断服务现象
●规范完善不动产统一登记完成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中心城区购置100台新能源绿色公交车
●加强重点工作调度,抓进度、排位次,促进比学赶超、竞相发展
●全面落实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加快落实“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等制度,为更多市场主体蓬勃发展创造条件
●加快推进棚户区、危房改造和老旧城区、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扶贫惠民
加快形成“双十字”铁路网络、“三横七纵一环九桥”高速通道、“一港十区”水运网络,建成荆州民用机场和通用航空机场,打造长江中游区域性综合立体交通枢纽
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桐城市教育局文件
●重点加强雾霾、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综合治理
着力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坚持“筑巢引凤”并重,加强园区环境建设
成功获批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累计投入城建资金73.6亿元,新建、改建和拓宽城市主次干道60条、124.7公里沙北、荆北、商务片区建设加快推进,荆州火车站、市体育中心成为城市新地标新建明月、临江仙、玉桥、范家渊和荆襄河湿地“五大公园”,新增绿地314公顷
●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严格公共资金、公共资源和国有资产监管
●主动对接国际国内500强、上市公司、央企、省企等旗舰型企业,力争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增长20%以上
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城乡网格化管理基本实现全覆盖平安荆州、法治荆州建设强力推进,公众安全感、安徽省桐城市天气治安满意度和执法满意度大幅提升信访总量逐年下降公共安全体系不断完善,食品药品、道路交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力度加大,应急管理工作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壮腰“五年大跨越”的决胜之年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外贸出口增长12%以上,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9.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今年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结构性改革为重点,突出抓好以下6个方面工作:
〉〉〉依法行政能力提升
●继续实施服务业“五个一百”桐城市在哪个省工程,健全和完善农村市场体系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荆州实施,积极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依法治市,坚持扩大开放,坚持“竞进提质、升级增效、以质为帅、量质兼取”,把握“三维纲要”,推进“四化同步”,深化“五路壮腰”,加快推进壮腰工程“十年大振兴”,与全省同步在中部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湖北经济增长“第四极”,努力将荆州建设成为江汉桐城市15天天气预报平原现代化中心城市和长江中游重要的中心城市
主要工作思路〈〈〈
沪蓉高铁通车,江南高速通车,潜石高速荆州段、武汉城市圈环线荆州段、东卷高速建成,江北高速、沙公高速加快建设蒙华铁路全线开工,荆州长江公铁大桥合龙,石首长江大桥开工全市96%以上的乡镇通达二级以上公路荆州组合港等港航项目建设加快“十二五”时期,累计完成交通投资493.5亿元、水利投资103亿元,分别为“十一五”时期的3.5倍和2倍
力争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跃上3000亿元台阶,主要指标平衡协调,总量比2010年增加1.5倍以上,增幅保持全省第一梯队,份额占比继续提高
●支持电商加快发展,重点抓好电商平台建设
松滋市、公安县通过国家园林城市评审,松滋市、石首市、监利县创成省级文明城市,洪湖市被评桐城市人民政府市长为省级卫生城市新建通村公路5145公里,新增农村安全饮水人口210万人连续开展五轮“三万”活动,农村基础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筑牢工业底盘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力争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3:1;
●认真落实国家各项改革政策,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建好管好中心城区
白癜风反复发作的原因是什么想了解一下如何治疗白癜风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