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将蒿叶洗净,用质嫩味鲜的蒿叶尖;腊肉切成丁,放在一旁备用
不管人们如何恐惧,每年的三月三“鬼节”还是照常光临为保平安,“鬼节”前夕,人们纷纷拥到庙里烧香磕头,祈求神灵保佑人间浓烈的香火,直冲莲花座上的观音菩萨,观音掐指一算,知道了人们烧香的原委一天晚上,观音托梦给南岳山(位于霍山县城)下的一位老奶奶:“我是南海观音菩萨,知道人间有难,特来拯救你们赠你蒿草一株,用它和面做粑粑吃下可以巴魂,三月初三保管无恙”
起源传说
老奶奶醒来,发现手里果然拿着一珠青茸茸的蒿草,于是赶紧把观音托梦赠蒿的事告诉乡亲,大家听后忙去地里采摘青蒿,磨面做粑粑吃说也奇怪,凡是吃了蒿子粑粑的人都平平安安地过了鬼节这个消息很快传开,桐城市教育局人事科每到三月初三,姑娘媳妇就成群结队去地里采摘青蒿做粑粑巴魂直到现在,这种古老的习俗仍在霍山一带民间盛行当然,随着科技文化知识的传播,今天做蒿子粑粑已不是以往的“敬神消灾”,而是作为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美味食品
先人视男人为一家之主,在家庭内部地位极高早餐,中餐、晚餐的主食都是米饭,佐以新鲜蔬菜、瓜果也有咸菜豆豉之类黄豆做豆腐,绿豆熬稀饭,南瓜煮小麦坨子当然也会用糯米做酒酿,稻谷烧谷酒农妇则不同,她们要做家务,织布,晾晒粮食,舂米,喂猪养鸡,洗衣做饭但吃饭的时候,她们吃稀饭,杂粮,红薯居多
3、将蒿叶切的十分细碎,与咸肉丁一起同早先准备好的糯米粉均匀拌匀,和水,调入少许盐搅拌蒿叶不能放太多,以三四蒿叶成比界首市人民政府八九成糯米最好
族人从前在九江富庶之地,鱼米之乡终日劳作天亮起床,劳作至巳时(早上九点)回家吃早饭中午劳作至申时(下午三时)吃午饭,晚饭则是亥时,晚上九点以后先人嗜食大米、豆类,间或在麦收季节吃一些面坨子
然后加温水捏成圆形扁扁的蒿子粑
蒿子粑可煎可蒸,味道都十分好煎至边缘泛出金黄色即可,外面的皮香酥无比,里面的味道很绵长,清香扑鼻,回味无穷,让人爱不释口
我尽量压的薄一点,这样煎出来更香,更好吃
我本人就是桐城人,这次自己在家做的蒿子粑哦~~
品尝下自己的劳动成果哈哈,棒棒哒~~~
返回首页
先人在迁徙的路上,每到吃饭时间,埋锅造饭,然后继续赶路到了下雨,或柴火找不到的地方,就吃干粮蒿子粑是少不了的除了冬天,蒿草一桐城市第十中学年三季都有农妇把大米磨成粉,掺水,和切细蒿子,揉成面团,再捏成一个个圆饼,上笼屉蒸熟多做一些蒿子粑,带在行囊里孩子饿了,就给他一个先人们一路就这么走过来了一直到今天,故乡还有吃蒿子粑的习惯
蒿子粑是安徽桐城地区的一种特色小吃,以蒿子、米粉、腊肉为原料精制而成蒿子粑,口感香脆,味鲜色美随着发展,由于有很多桐城人定居合肥,安徽省省会合肥也受此影响,蒿子粑在合肥也有所传承
2、用开水将蒿子焯一下(去苦味),过冷水冲凉,拧干(以此法除去大量的墨绿色汁水和细毛,这样做出来的蒿子粑粑就不会太黑)
蒿子是安徽地区的叫法,蒿子属菊科,品种繁多,常见的有白蒿、青蒿、牡蒿、臭蒿等多种,其中做粑粑用的蒿叶便是一种香蒿,其正面是深绿西安市人民政府色,背面是白色,生长在野外,在野外采摘可闻见有股特殊的清香味,是绝对的绿色无公害的健康保健养生食品它具有祛风除湿、利尿消肿、凉血止血、补中解毒、益肺等功效,另外蒿子它本身就是一种野菜,有抗疟、抗菌、抗寄生虫、解热等药用价值,在春天吃蒿子粑粑对身体很有益处
(二)起源于安徽舒城县和霍山县说起蒿子粑粑来历,霍山民间流传一种说法据传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晚上,阴间的街市披红挂绿,张灯结彩,大街小巷挤满衣着华丽的鬼魂,舞狮、高跷、唱戏、龙灯,其热闹非人间的春节可比,因而活人的魂魄受不了阴间的诱惑,纷纷去鬼市游玩有的喝酒听曲,有的观灯看戏,待到雄鸡报晓鬼魂收市时,一些乐而忘返的游魂就被阎王收去留在阴间了翌日,阳间一界首市人民政府片哭,他们为那些魂魄不归的亲人请来和尚道士念经画符招魂因此,农历三月初三就成了人间恐怖不安的日子,被称为“鬼节”
(一)估计神农尝百草时代,先民们就知道蒿子可以食用了祖先从九江来到鄂东南的,那还是明代嘉靖年间1525年,朱氏皇帝把族人强制迁徙到人烟稀少的幕阜山北麓先人背着干粮、农具、种子、行李、炊具,携妻子儿女,在官兵的押解下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水路是从九江逆流而上,到韦源口进入大冶湖不知那时有没有大船供先民乘坐徒步则是从瑞昌到兴国州(今阳新),期间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最后定居在南山柯近溪也是今天的大泉沟风景区的半山腰上
责任编辑:黄希瑶
征稿启示
白癜风遮盖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