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桐城即将逝去的老手艺
桐
城老手艺
时代在发展,这些桐城老手艺的生存空间被挤压的越来越小,老手艺渐渐随岁月远去,也许只有文字、图片和我们的记忆证明它们曾存在过。
1、弹棉花
弹断无人续
弹棉花又称“弹棉”、“弹棉絮”、“弹花”,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历史悠久,我国至迟在元代即有此业,时至今日仍有操此行业者;旧时,桐城农村有不少贫苦农民和工匠因生活所逼,整年在外地为人弹棉絮,俗称“弹棉郎”。现在桐城有些地方还是有弹棉花的门店哦。
2、箍桶匠
淡出记忆的手艺
箍桶匠又称圆作木匠,旧时汉族民间专门制作与修理日用木桶或木盆的工匠。因为箍桶匠制作的马桶、脚盆、米桶、锅盖等家什都以圆形为主,以示与造房子的方作木匠区别。
3、磨刀人
儿时凝固的记忆
磨刀人以前小的时候还能见得到,他们驮着全是生锈颜色的板凳,走街串巷地吆喝,“磨剪子,锵菜刀……磨剪子,锵菜刀……”爸爸就会拿出钝了的刀,剪子让老师傅磨,一把剪刀,一把菜刀统统2块钱。现在偶尔还能听到这些桐城老师傅的吆喝声,却也只有些老人给上几笔生意。
4、杆秤制作
即将失传的手艺
杆秤制作是我国一门古老的传统手艺,自古以来,杆秤就是我国度量衡——尺、斗、秤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衡重的基本量具。相传,他的发明人为春秋时期助越王勾践灭吴的大智者范蠡。这样算来,杆秤已经有两千五百年左右的历史了。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化的称量工具逐步取代了杆秤。如今懂这行与做这行的桐城人越来越少,这门手艺也快要在时光的打磨中消失了。
5、吹糖人
童年甜蜜的记忆
吹糖人,当看到晶莹剔透的糖人,总会让我对童年的依稀回忆中弥漫起一丝甜蜜芬芳的气息。在那时,看“吹糖人”是一种快乐,玩“糖人”是一种幸福。
6、爆米花
儿时的零嘴食
爆米花,小时候一听到炸爆米花的老爷爷吆喝,就急着掏一碗大米,飞驰而去。家家户户排着长队,空气中弥漫着难以言说的香甜,紧紧盯着那黑乎乎的爆米花炉子,“砰”的一声巨响,只听见孩子们开始欢呼,爆米花就做出来了,香甜柔软,入口即化,那是电影院里做不出来的味道。却也是我孩童时候的美好回忆。小编记得前两年在龙眠桥头还有做爆米花的老头,现在好像没有了呢~
7、棉花糖
入口即化的感觉
棉花糖是童年记忆里最梦幻的一种食物。街头卖棉花糖的大叔像魔术师,他们娴熟地转动受众的棉花糖卷,糖丝温柔轻盈地汇成一朵甜美的白云。
8、纳鞋底
那些年穿过的布鞋
纳鞋底,现在的桐城人大概对纳鞋底这项手工活儿已很陌生了,市面上卖的布鞋也大多是塑料底、牛筋底的,纯手工制作的布鞋底已经不多见了。但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前,纳鞋底这项活计还广泛流传于桐城农村。因为在那时,大多数人穿的鞋子都是手工做的。相信很多桐城的小伙伴们小时候都穿过乡下二姨舅妈纳的布鞋吧!
9、篾匠
爷爷养家的手艺
篾匠旧时很吃香,竹匠范围广,分类细,所以称呼也有很多种。从农具家具到日用品,从编织竹篮到篾席,又从盘篮到竹床碗柜,凡是圆的方的长的扁的都少不了,甚至农具及食筷更少不了竹匠,这些竹制品是最好的绿色环保用具,不论城乡都少不了这些能工巧匠。
10、补锅匠
叮叮当当又一年
补锅匠。在以前,每家每户的锅用久了难免会损坏,丢弃也会浪费,因此就有了修锅底的师傅来修补。到现在,家家户户有了带电才煮饭设备,补锅师傅难觅踪影。
11、打铁匠
敲敲打打千锤百炼
打铁匠曾是安徽各地的一门好营生,繁盛时期打个铁钩子都要预定,但随着现代农业机械逐步取代传统农具,打铁的行当越来越举步维艰。
12、锯缸
瓦缸裂纹漏水都不怕
锔缸、锔锅、锔盆、锔碗、锔坛、锔罐的人,我就叫他“锔缸匠”。因为,谁也闹不清这个行当的人叫什么匠,叫什么的都有,有叫“拔锔子”的,有叫“锔缸的”,有叫“修坛子的”,反正是修缸补罐的人。
13、木匠
渐行渐远
木匠以前的几乎每个村都有,我舅舅,伯父就是木匠,特别是伯父的手艺在邻近几个村里小有名气。当时谁家娶媳妇谁家嫁女儿,几乎都要请木匠到家里来做脚盆、马桶、家具等,这些木制品可以说是生活必需品。而今,即便家里搞装修啥的,也都是从市面上买好成品的家具,很少再会去打家具了。
14、修伞匠
巧手修补如新
修伞匠。“修理伞……”很多80后的童年记忆里应该不会少了这声音。一晃30年过去了,桐城发展日新月异,这些走街串巷吆喝生意的修伞师傅寥寥无几了,很多市民也还对这变废为宝的手艺念念不忘。
15、补鞋匠
大街小巷偶有身影
补鞋匠。嘴里噙着一两枚小鞋钉,身边的收音机咿咿呀呀地响,与前来修鞋的人唠着家长里短,这是大部分修鞋匠的工作状态。随着时间流逝,生活水平提高,很多人鞋子穿坏了就扔了再买,修鞋几乎成为日渐陌生的动词。
16、老裁缝
缝缝补补过新年
老裁缝。新一年,旧一年,缝缝补补又一年”。上次在桐城街上遇到一老裁缝,老人的房子虽小,却具备所有“家”与“店”的功能。这些老裁缝收费便宜,手艺精湛,往往干了一辈子的老手艺也没有人愿意继承他们的手艺。
17、编扫帚
一把新扫帚新年除尘
编扫帚。院子里,爷爷坐在一小板凳上扎着扫帚,阳光柔和地撒在他的身上,那粗皱而有力的双手不时左右翻动,没一会扫帚在他手里成形了。原料取自于当地一种类似甘蔗的长杆植物(芦粟),也有用毛竹枝的。至今家中还留有几把。每每看到,爷爷的身影又浮现在眼前。
18、剃头匠
旧时的美发师
剃头匠必备的十六般技艺(梳、编、剃、刮、捏、拿、捶、按、掏、剪、剔、染、接、活、舒、补)懂的人也不多了。在这里剃头,没有电动剪刺耳的嚣叫,更不担心你的头发会被连根拔起。来剃头的,大多是住在老街上的老街坊,经常光顾的老主顾。剃完头,一般还会主动为客人洗耳按摩。
时代在进步,经济在发展,随着科技的产物越来越多,曾经那些古老流传的手艺淡出桐城人的视野。
坚守这份老手艺工人越来越少,这些老手艺面临着逝去的危险,如何阻止,值得深思······
北京白癜风去哪治疗好白癜风初期能治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