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桐城网 元宵(肉馅的叫汤团)是南方人最喜欢吃的,虽然普及面不及北方的饺子,但确实是时令美食,正月十五是传统的元宵佳节,家家户户都会买一点吃的。如今吃元宵绝大多数为在超市买袋装的、或菜市上买散装的、或小吃店买煮熟的,很少有自家现做现吃的了。但在早些年,元宵都是自家做的。
记得上世纪50年代,每年元宵节吃的元宵都是母亲现做的,大概是延续桐城老家的习惯,做时是很讲究的。元宵质量的优劣首先在淀粉,要用上好糯米水泡一夜后用自家手磨磨浆两次(这个小手磨至今还在,只是木柄和铁芯都烂了,我舍不得丢弃),最面上的淀粉浆用布兜起做元宵粉,下面的粉做吵着吃的实芯“汤果子”;元宵口味好坏的关键是芯子(馅),多数是将黑芝麻炒熟,取若干放入一个很结实的小口瓶子里,再用一根专用实心小竹棍放进去不断捣,捣成“芝麻研”后倒出再灌芝麻再捣,一般一餐元宵需要到10次左右捣出的“芝麻研”,然后再将白糖倒入拌匀,有时还加点熬化的猪油进去。捣芝麻的工作往往是我放学后的任务,我也乐于为之,因为有两个便宜可占,一是抓点炒好的熟芝麻塞进嘴中感到特别香;二是把加糖拌好的“芝麻研”先尝几口更是美不甚收。这样做母亲会很生气,捣“芝麻研”的事往往就此转到父亲手中。此外,若买不到好芝麻,就用花生米捣碎加糖再加点干桂花做芯子。这种家产的元宵有三个特点,一是个大,直径约6厘米左右;再就是皮薄芯子多;还有一个是特别粘软,盛到碗里,用筷子从中间夹住将其分开,芯子慢慢外流,香味扑鼻。对这样的元宵,母亲订了规矩,父亲可以吃四个,我只能吃两个,原因是父亲从年轻时就爱吃,没事,而我吃多了会不消化闹肚子,在我一再争取下,往往只能吃三个。
吃这种元宵时我常常边吃边夸奖母亲,这种夸奖是真实感受也是想再要一个吃的“策略”,每逢这时,母亲都特别兴奋,说在老家还做过“擦油芯”(因时间久远记忆模糊,不知是否这几个字)元宵,这是最高档次的元宵了,具体做法母亲也讲得很清楚,关键是芯子不同,“擦油芯”就是把优质猪板油洗净切碎,然后把优质冰糖碾碎,两者混合,再加上桂花干和红绿丝,搅拌在一起做芯子,这种元宵一定要多煮些时间,否则里面的猪油还是生的就麻烦了。据母亲说这种元宵香甜油腻,特别好吃,父亲曾经一次吃过6个。在那食品短缺的时代听到这些让我垂涎三尺,但我只能想象不能提要求,因为猪油和冰糖那时都不容易弄到。之后不久,是三年困难时期,接着文革,我家风雨如磐,什么元宵都别提了。
如今有条件自制包括“擦油芯”元宵在内的各种元宵了,可惜,父母早已故去,家里也没有自制的工具,而我成了“三高”者,必须限糖限油,元宵不宜吃了,“擦油芯”元宵只是今生一个梦,我倒希望老家桐城孔城能把它作为特色食品开发出来,供各地游客品尝。
治疗白癜风哪里最专业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哪家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