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饭压岁钱拜年
文
汪兴旺
年夜饭
小时候,掰着手指盼过年,因为过年不仅有新衣穿,还有好玩的、好吃的,更有期待已久的年夜饭。
过年终于盼来了,孩子们早早起床,奔走相告:过年啦!过年啦!大人们上街办回年货,便忙于劈柴担水,打扫庭院。厨间的砧板上,“噔噔噔”的剁肉声响起,那是主妇们张罗着年夜饭。所有人的脸上都挂满笑,村子里处处洋溢着过年的喜气。
母亲整整忙了一下午,没让我们失望!瞧,满满一桌子菜:鸡呀,鱼呀,肉呀,还有圆子、豆腐、青菜、粉丝……母亲说,鱼,叫“听话鱼”,“年年有余”的意思,过了十五才吃;圆子,团团圆圆;粉丝,长长久久;豆腐,都富;鸡头鸡爪也有说头……
开饭前,父亲见我急不可待的馋样儿,说道:不急不急,年饭年饭嘛,得慢慢吃。说完,在门前的场地上划个圈儿,在圈内烧了纸钱,口中念叨着祖宗回家过年。然后去牛栏屋给牛添点精饲料,让牛也过个年。忙完这些,父亲才在灶台上方拿下一挂鞭,我和弟妹们赶紧捂住耳朵闪到一边。年夜饭便在“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拉开了序幕。
饭桌上,碗筷酒杯一应摆齐。母亲吩咐,筷子要多抽,板凳得放稳,筷子少了或板凳倒了不吉利。另外,“话篓子”孩子,收紧“草把子嘴”,别乱说瞎讲,一会儿“听话鱼”会记住好话的……
当香喷喷的饭菜端上桌,全家人开始围坐。祖母平日吃饭从不上桌,这回被拉到上席。所有的杯中都盛红酒,就连滴酒不沾的也斟上一点。炉子锅里“突突”地响着,炉火映照着大红春联,映红了每一张笑脸。一家人频频举杯,相互祝福,其乐融融!
年夜饭,渗透着浓浓的年味,包含着亲情和幸福。对着满桌的佳肴,吃吃这又尝尝那,不知不觉我就打了饱嗝,母亲说:年饱!年饱!
“噼里啪啦……”门外响起了阵阵鞭炮声,伙伴们打着灯笼拜年来了,接过母亲撒的冻米糖,又笑着闹着离开了,我的心早已跟着飞走了……
如今生活富裕了,月月年来日日年。年夜饭,却似乎缺少了什么……
压岁钱
压岁钱,古来有之,年夜饭过后或春节拜年时,长辈将事先备好的红包分发给晚辈,故名。相传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它,新的一年里就会平平安安。
现在的小朋友会接到很多的压岁钱,过年个个成了“小财主”,有的成百上千,花不了就存进银行。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孩子,可没有这样幸运!过年穿件新衣,发了几颗糖果,就算莫大的喜悦!那时候,乡村的家庭条件普遍差,稍好点的,父母在年饭后,也会给孩子们一份小小的惊喜。
我家兄弟姊妹多,在生产队算是欠款户,支钱很困难,父亲就将平日省下的角票攒起来。除夕晚上守岁时,父亲打开他藏得很久的木匣,从生了锈的铁夹中抽出几张纸币。发压岁钱啰!我心里一阵激动,连捡到一分钱当宝贝的小妹高兴得手舞足蹈。大姐2块、二姐1块、我5毛,弟妹们统统1毛。姐姐的压岁钱让我羡慕得眼红。父亲说,姐姐挣大人工分了,应当多给。拿到属于自己的压岁钱,反复端详着上面好看的图案,有说不出的开心。姐姐的压岁钱不让我多看一眼,似乎怕我这捣蛋鬼给抢走了;弟妹的毛票也紧紧攒在手心,偷偷地看,偷偷地乐。母亲说,压岁钱别弄丢了!晚上睡觉压在枕头底下。
有了压岁钱,就幻想着买好多好多的东西,姐姐有自己打算,她要买几尺红头绳、发夹、香脂和手帕;我做梦都想一支玩具枪,只是钱不够数儿;弟妹们少得可怜的压岁钱比谁都神气!几乎什么都要买。可是,等过了初一,我和弟妹的压岁钱都让大人给缴了,理由是,你们太小,兜里钱丢了怎么办。那时候,家家都很困难,孩子们平时很少见到钱,过年盼来的几个压岁钱就很知足,如被弄丢了,会失魂落魄,弄不好还会遭父母的责骂,甚至一顿狠打。压岁钱,似乎附着神奇的魔力,让小伙伴惊喜、快乐,也带来些许伤痛的记忆。孩子们感到父母的血汗钱来之不易,也倍加珍惜。
岁月匆匆,拥有那个年代记忆的孩子,现在都已为人父母,但关于压岁钱的记忆永远挥之不去。
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习俗,是人们在新年伊始,拜家中尊长、走访亲友邻里、相互祝贺问好,表示辞旧迎新的一种形式。
出门三五里,乡风各不同。拜年的顺序先后也有说头,老家人作兴正月初一拜新灵,即拜旧年过世的亲友,亡者为大,得先拜。所带的礼物和亡者在世一模一样,进门先叩拜亡者灵位,以示尊重并抚慰思念。初二拜丈人丈母娘,这天,二老早早就倚在门口,盼着自家姑爷姑娘上门。初三拜舅父舅母,舅父是孩子的舅爷,过去可代父母行令,很有权威。初四就不论了,想拜谁拜谁。而一河之隔的别乡,初一不出门,在家安安稳稳过春节;初二拜新灵;初三拜丈人;初四拜舅父。比吾乡慢了一拍。乡风不一,拜年必须入乡随俗,尤其新亲,更是注重,否则自讨难堪,闹出笑话。
拜年礼,到长辈家无非就是糖、烟、酥饼和礼肉之类。以前,酒是散装烧酒,不算拜年之列;砂糖用荷叶或报纸包成尖包,贴上红纸签,好看,吉庆。不论礼物多少,都少不了糕,第一次出门,糕断不会收的,取“糕来糕去”之意。天天忙着走亲戚,孩子们最乐意,个个穿戴整齐,跟着大人后面蹦蹦跳跳。路远走不动也吵着去,让大人扛上肩“搭飞机”走,好不开心!到了亲戚家,糖果、米糖、蚕豆、山芋角等零食,将胸前又大又圆的荷包撑得鼓囊囊的。有吃的,有玩的,孩子们乐不可支。大人们也不亚于神仙,被主人好茶好烟伺候着,边嗑番瓜子边唠往年的收成、新年的打算,“吃了年饭,望着田畈。”此时,主人的厨房里,飘出阵阵好闻的油香。
不会儿,满满蓝边碗挂面端上桌,客人的碗底埋着鸡腿。都知道,挂面和肉可以吃完,唯独鸡腿子不可以吃,这规矩不知从哪一代传下来的。传说有户人家鸡腿子不够,向邻里借,借来的鸡腿子用红绳子缠着做记号,竟然被不知情的客人吃了,主人哭笑不得。正月里,饭菜丰盛,顿顿离不开酒,客人心里有底,不想往醉里喝,大新年的,免得丢丑。男人们每天不是出门做客,就是在家陪客;女人们则张罗饭菜,比男人们更忙,估摸着正月还摆几桌饭,谁还没吃着。拜年,成了乡下不可或缺的正事,它拉近了亲友间的距离,增进了情感交流,带来了新年的欢声笑语。
我家表叔每年正月来拜我祖母年,表叔本乡本土的,不拘谨,破了初一拜新灵的老规矩。初一大清早,三位表叔带着孩子就来了,这时我和弟妹们还在呼呼大睡。表叔刚到就叫母亲早上随便整点吃的。哪能呢,饭菜都是现成的,父亲忙着烧茶,母亲围裙一系忙锅台。热腾腾的饭菜端上桌,早饭开始了。见我刚从被窝里爬起来,表叔们就冲我开玩笑,说一年不见,小家伙个儿蹿高了,快讨老婆了吧。弄得我怪好不意思。因为新年头一回,父亲少不了劝表叔多喝几杯,酒酣,父亲劝表叔:都一把年纪了,亲戚又多,来年就不用过来了。话刚出口,即遭到表叔们的反对,表叔说:外婆家是根本,只要老舅母健在,不让来也得来!父亲被表叔的真诚所打动,只好依了表叔。直到祖母九十而终,翌年初一拜过新灵,表叔才没过来。后来,不知怎的,每到正月初一,我总是想念表叔。如今,三位纯朴厚道的表叔都已作古,但他们始终如一、孝敬长辈的精神却铭刻在我的心里。
多少年过去了,如今的年轻人总是以忙碌为借口,拜年车来车往,先将礼物一一分送,站不到几分钟又急着赶下一家。留不住客,主人心里不踏实。常年在外的,电话里草草拜个年,效率是提高了,却缺少那份真诚和亲情的交流,让拜年流于形式,变了味儿。
更多文章:
桐城的文化遗产:六尺巷
山水画卷文都桐城
人文篇:凝望老街
微桐城恭祝全市人民新春吉祥!
微桐城给桐城父老乡亲拜年!恭祝大家新春吉祥!
且看春晚歌曲六尺巷:清廉政治世家王岐山低调造访
看桐城
宜居乐土梦筑桐城
桐城年俗:温暖的乡味记忆
乡土桐城
桐城年味:八十年代的过年美食
人文桐城
铜山镇:古道上的桐城土城
桐城人:三个湖北佬,顶不上一个桐城佬
如有任何版权问题
请及时联系tcts
.什么原因导致白癜风北京治疗白癜风有名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