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人王章豹披荆斩棘科研路上的攀山者

王章豹,男,年5月生于桐城。年6月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师从合工大前任校长王成福教授),年破格晋升副研究员,年晋升为研究员;现就职于合肥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任正高三级),并担任校人文中心教育科技与文化发展研究所所长,系科学技术哲学、产业经济学、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与科技管理、工业技术经济、工程哲学与工程教育。兼任全国工程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学术委员、中国高教创新创业教育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和中国未来研究所终身研究员、安徽省高教学会理事等职。

荣获省部级及以上政府教学成果奖和科技进步奖12项,其中国家级奖2项,省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另获校际奖、学会奖、论文奖近三十项。先后主持或实际主持教育部世行贷款项目(国家级)、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全国高等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教育部《高等理工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国家级)、安徽省高校教学研究重点项目等各级纵向科研课题30项。

出版书籍4本,其代表作为59.2万字的独著著作《基于TQM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模式》(浙江大学年版);执行主编省内刊期。先后发表论文篇(为独撰或第一作者的超过3/4),包括校定“”重要期刊论文16篇,人大书报中心全文转载6篇,核心期刊(含CSSCI刊)论文近70篇,如在《自然辩证法研究》、《中国科技论坛》、《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科技进步与对策》、《科技管理研究》、《高等教育研究》(武汉)、《中国高等教育》、《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辽宁教育研究》、《江淮论坛》、《工业技术经济》、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机械工程》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8篇不等,另在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4篇。

桐城谚语文化传锲而不舍光明行

来源

中安在线

“天下文章出桐城。”千百年来,桐城人民以自己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才智,不仅创造了以桐城派散文、诗歌等为代表的桐城派雅文化奇迹,还创造了以桐城歌、桐城谚语等为代表的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间俗文化,两者共同构筑了恢宏的桐城文化景象。近日,由合肥工业大学教授王章豹编著的《桐城谚语集锦》一书由合工大出版社出版,得到业界人士以及桐城人民的一致好评。当得知这位编著者王章豹教授是位双目接近失明、视力只有光感的带病工作的老师时,不由得感到震撼而心生钦佩!

矢志不移桐城文化的弘扬人

年,王章豹出生于安徽桐城。桐城诞生了我国文学史上迄今为止绵延时间最长、作家最多、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王章豹的奶奶就是清朝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的后代,王章豹从小便继承了桐城和枞阳人民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才智。

王章豹家境贫寒,读高中时,他周一带一茶缸咸菜到学校一吃就是一星期,周末咸菜长出白毛,仍不舍得丢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贫困不能改变王章豹一心向学的信念,父母的含辛茹苦、终日劳作也给了他发奋读书、摆脱贫困的学习动力。年,王章豹在合肥工业大学本科毕业之际,在纪念册上写了一首《水调歌头——赠别同学校友》,抒发了自己“矢志做书奴”的豪情。

年王章豹研究生毕业留校,在治学的路上更加勤勉,因为业绩突出,年被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年晋升为研究员。

桐城派的文风和“经世致用”的思想以及桐城人“穷不丢书、富不丢猪”的文化传统给了王章豹受用终身的文化滋养和熏陶,他也深感自己应该对桐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做出应有的贡献。

王章豹是一个对桐城文化有着深厚爱好和广泛研究的学者,“也许是因为现在的学生从小接受普通话教育,对老祖宗传下的谚语俗语比较陌生,缺乏认同感,导致桐城谚语等桐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步走向萎缩,”王章豹说:“但我觉得老祖宗千百年传下来的宝贵财富不容丢弃。”从年开始,王章豹教授开始着手收集桐城的谚语集录,他在亲朋好友和自己学生的支持和帮助下,花费近3年时间刻苦编撰、反复修改终于编成了这本《桐城谚语集锦》。该书用文字形式将众多散落在民间并濒临消失的谚语记录和保存下来,《桐城谚语集锦》一书全方位、多渠道收集并筛选出桐城及相关谚语、俗语、歇后语条,分11篇,即文教篇、礼俗篇、民生篇、家庭篇、劝诫篇、讽颂篇、事理篇、工商篇、农事篇、气象篇和歇后语篇。该书还对约60%的谚条进行了释义。

《桐城谚语集锦》一书图文并茂,设计精美,雅俗兼备,弥足珍贵。目前该书不仅可供人们特别是桐城市、枞阳县及周边县广大民众茶余饭后消遣休闲和馈赠亲友之用,也可作为地方文化教育读本,还可作为语言研究、民俗研究和民间文学研究的参考资料。正如安徽省人大原副主任、中国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季昆森在为本书写的序中所说的:“通览全书,不仅语料丰富、释义准确,而且分类科学,融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实用性、哲理性、史料性于一体,从而为我国谚语和民间文化的宝库奉献了一本富有特色、不可多得的新书。”

从年到现在的15年间,王章豹的眼疾逐渐恶化,直至只剩光感,但他对学术研究的成果获奖档次却在提高,形成了一个不断上升的获奖链条:年机械部教育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年安徽省科技进步四等奖,年安徽省教学成果三等奖,年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年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年第六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年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年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至此,王章豹在短短6年时间内,就拿了5项省部级一等奖以上的政府大奖。

如同夸父逐日,王章豹不断执着着自己的信仰。

披荆斩棘科研路上的攀山人

王章豹是工大自己培养起来的学者,他的眼疾是一种退型性视网膜病变(RP)。从年起,他经历了从看得见书本到看书很困难再到看不见书本的三个阶段。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加之工作中长期使用电脑,眼睛病情不断恶化。

年教育部直属高校教学工作会议在合肥工业大学召开时,他在十多天时间内集中在电脑上撰写、整理了约6万字的、高质量的文字材料,这以后他看书便渐渐感到模糊和吃力了。

年王章豹已完全看不见书本了,这给他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但他并未因此而停止研究和学习的步伐。一位哲人这样说过,上帝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关上一扇门,就会打开一扇窗。眼睛看不见了,他找到了自己的“窗子”,就是发挥听力,并多多开动脑筋思考。

一般情况下,王章豹先将要看的书籍扫描成Word文档,或将PDF文件转化成可执行文件,然后用语音软件听;写作时一般是他口授,由研究生和勤工助学的学生帮助录入电脑,有时也自己盲打。这样工作效率比常人低很多,完成同样一个东西,他要付出常人数倍的精力。

王章豹主编的《教育研究参考资料》是省内月刊,资料的收集、筛选、编辑等全程工作基本都由他一人负责完成。他提出的办刊宗旨是:“理论探讨求新求精;改革实践求新求实;百家论点求新求特;教改信息求新求快。”深受各方面的欢迎和好评,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作出了贡献。十余年来,他一直坚持定期出刊,从未间断。

王章豹信奉马克思的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为方便与学界师友的交流,王章豹开通了博客,并将其命名为“攀山人”。

王章豹说:“人活着得有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我已将搞科研、做学问、育人才作为自己的一种工作方式和精神诉求,并且能从中收获很多的成果和快乐。人只要将自己的工作当成一种乐趣,哪怕他面临再大的困难,也会无怨无悔、不懈努力。”

在王章豹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家庭给了他极大的支持,夫人周蓉成了他的得力助手。他说,夫人不仅承担了全部家务,还是他的“私人秘书”、“贴身保镖”和“专职司机”,使自己能心无旁骛地全身心投入工作。每天,在合工大校园行政2号楼楼下,都能看到周蓉开车送他上班的身影。

多年来,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刻苦钻研的精神,王章豹先后发表论文近篇,大多为独撰或第一作者,其中在《高等教育研究》(武汉)、《自然辩证法研究》、《中国科技论坛》、《工业经济》(人大)等名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都是省内学者在这些刊物上发表论文最多者之一。年以来,在眼疾逐渐加重的情况下,王章豹几乎每年都能拿到1项省部级一等奖以上的政府大奖,背后的艰辛可想而知。

科研无止境,作为“攀山人”,他还在向科研高峰攀登的路上!

薪火相传诲人路上的导航人

年,王章豹师承时任副校长、后任校长的王成福教授攻读金属材料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王成福缜密的逻辑思维、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思想品德,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

毕业留校工作后,因学校工作需要和眼睛等原因,他改行从事教育学和管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多种学习工作经历使他的知识具备了交叉学科的优势,年他开始在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点和产业经济学硕士点指导研究生。

王章豹对研究生要求严格,他说:“不会撰写论文的研究生不是合格的研究生。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折射了研究生的知识功底、创新思维、科研水平和治学态度,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应该鼓励研究生在实验、调查和研究基础上撰写发表论文。”对研究生的论文,他坚持“手把手指导、面对面交流”,逐字逐句认真修改,有的改动篇幅超过50%。他的研究生读研期间平均能公开发表论文3篇,其中一半以上为核心期刊论文。

在思想和生活上,王章豹也对研究生时时关心、处处帮助。

级科技哲学专业研究生伍正兴,家境较差,母亲又生病住院,经济压力很大。王章豹知道后,资助了他一千元,给了他一千多元劳务津贴,报销了三千元论文版面费,几百元的稿费也全部给了他,还买了营养品送给他在肥住院的母亲。伍正兴谈了一位不错的女朋友,但曾有一年的时间没有任何进展,王章豹帮助他分析了原因,指出了进行“热处理”的办法,随后他俩的关系很快升温,现在已领了结婚证。在王章豹的指导下,伍正兴的学业也较优秀,今年他被学院推荐申报校“十大科技标兵”。

在职研究生孔玉芳,在做学位论文期间怀孕生了孩子,她爱人在部队工作,本人还要上班,没有时间和精力做学位论文,打算放弃学位。王章豹反复给她打电话做思想工作,让她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并给她提供了许多参考资料。在导师的劝导下,孔玉芳终于鼓起勇气重新做起了学位论文。今年暑假,孔玉芳带着孩子在导师家待了两天,王章豹帮她修改学位论文,夫人周蓉为她照顾孩子。终于在10月初,孔玉芳以优秀的成绩顺利通过学位论文答辩。

王章豹就是这样在诲人路上为弟子们导航。目前他指导的已毕业和在读的研究生共有17人,其中,级科技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岳静被评为合工大文科首个“十大科技标兵”。此外,还有三人被评为省“双优”研究生,有三人提前一年毕业。

王章豹将“做人知足、做事知不足、做学问永不知足”,“做人求上品、学术争一流”作为了自己的座右铭。他说:“有那么多的书和资料等着我去‘看’,有很多课题等着我研究,还有那么多的研究生需要我指导,我根本闲不下来。我的研究成果能公开发表,并被许多同行所参考引用,就是对我最大的慰藉;我的研究生毕业后能在各自岗位上建功立业,就是对我最好的回报。因此,只要我脑子好用、身体许可,我就会和时间赛跑,一直研究和写作下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王章豹虽然患有严重的眼疾,看不清外部世界,但他的事业一片光明,他的内心一片光明!

相关文章:

桐城人:三个湖北佬,顶不上一个桐城佬

桐城人汪宏坤:从桐城到京城75元起步的农民企业家

吴杭生院士:英雄一世,学者一生

桐城人陆大道:科学家应是预警社会的眺望者

桐城人宁津生:大地测量泰斗

桐城人琚宜太:冒险三探南极的传奇人物

桐城人吴曼青:被伟大的梦想惊醒

桐城人魏文斌:点亮心灵的窗户

桐城人徐南平:“文都”走出来的工科院士

桐城人程和平:从NIH资深研究员到北大教授

桐城人吴立新:建设海洋强国的使命责无旁贷

桐城人段路明:站在世界量子科学领域最前沿

桐城人彭文生:中信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

桐城人笪良龙:打造中国潜艇战力“倍增器”

桐城人彭寿:开拓者永不止步

桐城人雷升祥:铁道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桐城人杨章平:江南餐饮集团副总裁的味道人生

桐城人程博明:如何打造国际一流投行

桐城人桂四海:奋力打拼闯四海

桐城人朱福寿:东风汽车品牌战略的倡导者和推动者

桐城人吴福禄:中国主板机之父

桐城人赵建军:让普联“网罗天下”

桐城人李决龙:海防工程专家的科研之路

桐城人胡阿祥:《百家讲坛》上讲国号故事

桐城人刘伯根:做文化强国的大编辑

桐城人吴满胜:一个新徽商的“凤还巢”

桐城人陈淮军:可以仰望星空但要脚踏实地

桐城人倪依东:夺回王老吉商标不单纯为做凉茶

桐城人李华年:80后复转军人的追梦之路

桐城人胡启生:全国优秀县委书记调职第一人

雨润祝义才元到亿的创业路

夏吉国:中国羽绒被大王的传奇人生

李铁砧将军:一生战斗为炮兵

桐城人张小砚:孤身一人走川藏

人文桐城|桐城才女桑梓情

更多美文







































白癜风的偏方
在北京哪家医院能治好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ngchengzx.com/tcsmj/40062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