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记忆中,总有些难忘的人和事,亦或是一种美食,更多的是对已去岁月的无尽思念。
出生在七十年代前后的农村人,或许大多会喜欢吃的一种美食叫大椒油下挂面。
那时的农村,物质生活那是相当匮乏,猪肉是一年到头吃不上几回,只依稀记得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吃上一点猪肉。
偶尔来了重要客人,父亲也会称上斤把猪肉招待。但客人走后这碗猪肉会被母亲收在厨柜的角落里,并且一再嘱咐我们不要偷食,还要留着招待下次来客。对这种做法现在想来有点不可思议,但在那个年代,有这种做法的家庭不在少数。
于是,小时候的我便天天盼着过年。因为过年了就能吃上好多平时根本都吃不到的美食。就能经常吃上大椒油下挂面了。
那时候,农村里还没有机制挂面(我们当时叫洋面),吃的面都是拿麦子去挂面作坊自制的手工挂面。一斤麦子能换七两面,然后还得给他二角五的手工费。那时制作手工挂面的师傅还不少,我们邻村就有一个挂面作坊。
胡良甫师傅就是挂面作坊的主人。
还是在搞集体的时候,胡师傅便有了这扯挂面的手艺,记得当时还没有辗米机,挂面作坊里还是一盘大石磨,用生产队里耕地的牛来帮助磨粉,给牛蒙上眼晴,架上磨档绕着磨盘不停地转走,胡师傅的老婆便是这项工作的负责人了。赶牛,上料经常也是熬夜到十一点多。
磨出来的麦粉过细筛选头遍的麦粉用来扯挂面。
和粉和制作的事都是胡师傅自己来了。
需要在晴天的时候,头天晚上便要将粉和好,满满一大钵粉加入三斤左右的食盐,加水用手和成面团后加盖放室内醒面。第二天凌晨三点左右胡师傅就得起床,把醒好的面再揉一遍,然后在案板上制成粗条后慢慢抻细,再上竹筷。
如此一大钵粗条上筷,天已亮了,把这些绕在筷子上的面条拿到院子里的木架上。再一个一个慢慢抻到很细,在木架上下两排圆眼中固定。然后再等它晒干。
这时手工制作的挂面便制作成功。但由于挂面里掺了不少的食盐,保存方法也很重要,需要经常翻晒以免上霉。
换回来的挂面,母亲通常是放在角箩里,挂在屋里的高处。当然当晚的晚餐就是美味的大椒油下挂面了。
锅内倒些香油(菜籽油),放上两勺自家磨的辣椒糊,稍炒片刻等有了很香的油香时盛起放到碗里,锅内烧水下挂面。面条熟后捞在碗里,浇上一勺大椒油,配上蒜叶,啧啧!当年我觉得最好吃的东西莫过于此。
后来包产到户了,家家粮食产量都多了。但年前家家都会挑上几十斤小麦去作坊里加工。赶上天气不好,作坊里加工忙不过来,好多户的挂面要排到年后才能加工。
记得有一年,我家的挂面就是过完年才加工的,挑回家后又赶上天扯连阴。好多面条都上霉了。
如今胡师傅早已不手工扯挂面了,我也不知有多少年没吃过大椒油下挂面。
去年听说潜山那里还有人工扯挂面的,托人去买,但是买的人多没买到,只好算了。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产物。
想当年的大椒油下挂面,在今天看来是种简单不过的食品,但由于当时的物质条件有限,能吃上就算已经很满足了。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精华推荐?
山芋飘香美味多
美味咸菜:长梗白和白萝卜
大塘滋味
早期白癜风症状北京正规的治疗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