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桐城文化,再展文都雄风

桐城历史上有三张精美名片:历史文化、教育、乡镇企业。进入21世纪以来,这三张名片的光环渐趋黯淡,主要表现为历史文化不断割裂,教育名校名声渐弱,乡镇企业后劲不足以致县域发展退出全省十强。近期,重文兴教、重返十强氛围渐浓。笔者对其中的“文化”一题若有所思,略陈浅见如下。

一、打造权威平台,挖掘整理桐城文化资源

振兴桐城文化,平台很重要。我所认为的“平台”,就是要有一个好的研究整理、宣传推介桐城文化的机构。

目前桐城也有这方面的组织,比如官方的“桐城派研究”会、民间的“桐城文化促进会”等等。桐城派研究会规格比较高,研究成果丰富,经常开展有关活动,对于推介桐城派,宣传桐城派,功不可没。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桐城文化进入了很多专家学者的视野,长期以来,有关桐城文化的文章和书籍也不断问世。但就整个桐城文化而言,桐城派也只是桐城文化的一部分。除了桐城派文化,还有其它许多方面的文化,比如六尺巷文化、名人故居文化、民俗文化、黄梅戏文化、君子文化、杏坛文化等等,我认为目前整个桐城文化的挖掘真理、研究推广,游击力量有余,集团力量不足。

如何把桐城文化这些散落的一颗颗珍珠用一根金丝线穿连起来,使它系统化、规模化、规范化,形成桐城文化研究推介的集团力量、拳头力量,这就要求我们有一个系统的高标准的策划,不仅仅是一个桐城派研究会,应该还有一个综合的、权威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机构,比如成立“桐城文化研究会、“桐城文化研究中心”、“桐城文化研究院”等。浙江绍兴因为王羲之《兰亭序》,当地就以此为基础组建了“兰亭研究院”、“兰亭博物馆”,上升到兰亭文化的高度,把兰亭文化推向全国,影响到海外,成效显著。所以说研究推广平台很重要,我们要有一个桐城文化研究机构,高规格、高质量、高成效,系统策划,重拳出击,这样才能把桐城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推介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二、实施历史文化再现工程,推进桐城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桐城籍学者舒芜说过“桐城县城不大,有关桐城文化遗迹和纪念地,几乎每走一步都可能遇到”。事实也确实是这样。桐城老城区古城周长3公里,城区面积0.8平方公里,街道布局,以南门外的南北走向的南大街、城内大街为主街道,以“推车举壁”为连接点,连接西大街、北大街和东廓外的东大街,形成南北向的“T”字形街道,建筑有七拐、八阁、九弄、十三巷之说,仅这城区,地面文物就十分丰富,很著名的就有桐城文庙、“告春及轩”、方以智故居、左光斗故居、姚鼐银杏树、姚莹故居、半山阁、二野渡江指挥部、朱光潜故居、宰相府、勺圆、姚元之旧馆、方氏家庙、九间楼、凌寒亭、吴越故居、紫来桥、南园等等。

这些文物古迹,保存完好的不多。过去我接待陪同过许多外地新闻记者来桐城采访,但介绍的多,记载的多,能看到的少,常常有“言之无物”之痛,感觉到古迹恢复与开发远远不够。大约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一位副所长来桐城寻访戴名世墓和戴名世故居的“鬼塘”,没有路标,我们在高桥一带转了几个圈才找到了,起码说明我们的桐城文化“展示”观念不够。我们桐城有文都之誉,说桐城是“文都”,这饱含着命名者的情怀,难免有点溢美之嫌,但桐城毕竟是个文化之邦,要让人进入桐城,便有进入了文化世界的感觉才好。

其实,文物古迹的保护与恢复,受经济基础的制约很大,也不是说说就能恢复的。但是现在很多地方连影视城都能建造起来,创造出历史文化,我们这里有许多真实的历史文化,有现成的“原材料”,应该得到更好地利用。广开渠道,让一处处文物“活”起来、“亮起来”,变“言之无物”为“言之有物”,让外来者睹物、思人、怀古,到桐城有不虚此行之感。

三、树立“大桐城文化”理念,大手笔弘扬桐城文化

历史上,桐城行政区划多次变迁,但元朝以后,桐城县城就没有变过,而桐城文化的繁荣主要是明清以后。建国后,枞阳、杨桥、罗岭先后从桐城析出,而这些地方都是桐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罗岭过去是“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之地,是黄梅戏大家严凤英的故乡。桐城县于年分桐城为桐城、桐庐二县,后改桐庐县为湖东县,年5月改湖东县为枞阳县。在桐城文化最鼎盛的清朝时期,只有一个桐城县,所以对桐城历史名人的记载都以桐城籍为准。由于钱澄之、刘大櫆、吴汝纶等人都出生于现在的枞阳县境内。所以枞阳有人大肆鼓吹“桐城出名,枞阳出人”之说。现在的铜陵市也在谋划利用桐城派文化资源。如果单纯地就现在桐城地域来说桐城文化,那么,桐城文化的含金量就得大打折扣。所以,振兴桐城文化,我们要立足“大桐城”进行思考。诚如研究徽州文化不能撇开婺源一样,所以不管行政区域如何变化,文化研究要尊重历史事实。

四、建造“桐城名人馆”,营造名人效应

近年来,名人馆在全国旅游胜地渐次增多。名人馆以形象化展现地方名人为己任,集名人介绍、名人形象展现、景点旅游、地方特色展示为一身,立体感强,形象化明显,人物生动,栩栩如生,观众入脑快,印象深。桐城一隅,人文荟萃,名流继出,名人众多,名见经传者就达二千余人,有著述传世者七百余家。较早见于史册的有项羽谋士范增、大司农朱邑,唐以后有诗人曹松、画家李公麟,明清以后更是名家辈出,数不胜数,驰誉海内外。建立“桐城名人馆”可以让众多的历代桐城名人“活”起来,让他们更好地“穿越”时空,和当代游客“零距离”接触,让他们的卓越贡献、历史足迹在游客面前鲜活起来,可以更好地起到宣传、带动作用,成为展示桐城文化的“窗口”、推介桐城文化的“名片”。

建立“桐城名人馆”,可以依托现有的文化博物馆房舍,也可以依托城区公园,或者择地另辟馆舍,高标准设计,高档次建设,结合声光电等现代高科技手段,遴选桐城历代名人,汇众多大家于一馆,形成名人效应。

五、做好地方志工作,发挥文化载体功能

在我国,地方志已有多年历史。过去,地方志是朝廷和官员了解、掌握地情的重要渠道。现在,地方志是了解、认识、研究地方文化的重要途径。桐城历史文化知识,很多就来源于地方志。所以,我们努力通过编史修志为弘扬桐城文化尽绵薄之力。迄今为止,桐城已十次修志。年建国后新编《桐城县志》出版,年,建国后二轮《桐城市志》出版。现在我们正在整理桐城历代旧志,明弘治三年《桐城县志》、清道光七年《续修桐城县志》、民国二十五年《桐城县志略》,共计万字,已完成点校工作,目前正在出版过程之中。这也将更好地丰富桐城文化的内容。

同时,我们也在努力做好方志馆建设。方志馆是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集收集、保管、阅览、编纂、研究、咨询、展示、交流于一体,具有开放式、服务性、公众化特征,由于目前县级方志馆还不是刚性要求,我们只能挂个牌子,收藏了少量业务书籍,谈不上规模和规范。我们参观过发达地区的方志馆,地情资料丰富,地方文化特色彰显,声光电现代展示手段壮观。最近,国家出台了《方志馆建设标准》,安徽省方志馆已在建,以后可能会延伸到市县,目前发达地区已有许多县市区有了高标准的方志馆,桐城是文化之邦,应该有一个能体现地方文化的方志馆。

?精华推荐?

开篇:新春联里的故事

传统家族文化里的那些事儿

如何让桐城故事成为“幸福的闪电”?

大力振兴桐城文化需要“倚天长剑”!

赞赏

长按







































怎样控制白癜风
北京看白癜风好点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ngchengzx.com/tcsmj/40086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