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文
陆应平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史中,由于各地域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的不同,文化也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方言是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的语言基础,是地域文化的基本载体和直接表现形式,“十里不同音,五里不同俗”,体现的就是这种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同时,方言又是一个特定族群情感认同的精神纽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传达的就是这种由方言承载的对故乡、对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
桐城方言属于江淮官话洪巢片范围,有不少特殊的方言词语,都与本地特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习俗密切相关,它们是桐城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桐城的民间故事、歌谣、谚语、和地方戏曲的产生、传承与发展,桐城地域文化特色的形成和彰显,都离不开方言土语的影响。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频繁,对外交往密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使用普通话,方言也越来越边缘化。如何在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追求效率与传承传统文化之间找到平衡点,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令人欣慰的是,直到今天,桐城方言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不仅仍在一定范围内广泛使用,发挥了较好的交际功能,而且不少方言信息仍储存在老年人的记忆里,在人们的口耳相传中得到传播,并通过文化工作者的搜集整理,以文字、影像等形式记载了下来。这本由市文广新局组织编写的《桐城方言》一书,就是这项工作的最新成果。本书立足本邑及周边地区,以20世纪后半叶以来的方言词汇为主要对象,词汇量多、信息量大,既揭示了桐城地区的语言特征,又透过这些语言词汇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文化生态。因此,不仅对语言、民俗、历史、社会等学科的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同时对生活在本土和外地的桐城人系统了解、学习、传承桐城方言土语和乡土文化,必将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希望市文广新局和全市广大文化工作者以更广的视野、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不断拓展新领域,推出新成果,为人文兴市、文化强市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是为序。
年12月20日
后记
文
叶濒
我正在编纂《安庆民间文艺大典》民间艺术卷时,市文广新局周小郎科长给我打来电话,说徐明翔局长找我,并说了找我何事。原来文广新局想搞一种桐城特色文化系列书籍,见我多年来一直从事民间文学与民俗文化的搜集整理工作,手头上定有不少特色文化方面的资料,便想由我承担一部分工作任务。我与聘方有言在先,在“大典”未出版之前是不能接受任何单位约稿的,以免分心影响工作,但此刻,我的心情却不能平静了,因为出版桐城特色文化的书是我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夙愿,机会到了,我岂能不去考虑?大典工作忙,但再忙也得挤出空闲,时间是海绵里的水,看你去不去挤怎么去挤;特色文化搞起来有一定难度,但不能因为难,就望而生畏止步不前,以前的工作经验告诉我“登山不以艰险而止,则必臻乎峻岭矣”。我按捺不住火热、真诚而又坚定的心,与徐局长等局领导见了面,并达成了首出《桐城方言土语》的协议。
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翻箱倒柜,将以前所有集累的方言之类的词语资料悉数搬出。说出来让人难以相信,居然还找出两本中学时代就记录方言和谚语的本本。我在水利部门工作了十五年,大部分时间在乡下跑,接触群众,进文联工作一直到退休后的现在,几乎也是无处不到,本不离手。所以积累起来的类似方言的词语还真不少。我的老伴潘茜前些年也在大量搜集方言。她是中学教师,曾经最大的愿望就是想出一种方言、谚语之类的书,以充实、提高自己,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后来由于某些原因,一直到现在未能如愿。现在,这些方言资料聚合在一起,可作为一种“家底”,让我增添了出书的信心。
桐城是历史文化名城,是桐城派的故乡,独特的地域文化,导致方言独具特色,尤其是方言词极为丰富。我虽然有了“家底”,但凭此出一种容量大的方言书,还相差甚远。何况,整理中要筛去不少重复的词语,剔除一些杂掺,也就为数有限了。我必须以最快的时间与速度,对本邑东西南北各地进行一次全方位多层面的大搜集。一个先决的好条件,以前我跑各地,结识了诸多同仁和民间文艺爱好者,此时每跑一处重托,他们懂得搜集方言的重要性和时间紧迫性后,都二话没说满口答应。由于大家的齐心协力,我终于在不太长的时期内得到了令人满意的收获。
方言人人会讲,不论文化高低,但整理方言可就没那么轻松,如何合理分类,拟出一个展示方言全貌与特色的目录;给方言词注不注音,如何注音;方言与土语有何界定,近似方言的词、以及一些方言意味浓的谚语、常言、熟语或民俗语,归不归入方言词的体内?还有,如何给方言词注释,以及语音、语法研究等等,所有这些,均须在整理前一一搞清并拿出具体取舍措施和运作方案。我以前虽在民间文学的一些门类上多少动过脑筋,但对于方言来说还是一个门外汉,况方言学是一门很难的专行学问。我只有憋上一股劲,先行“启蒙”,接着陆续地拜访了好几位大学教授和专家学者,一面学习,一面实践,不断破关进取。
破关,谈何容易,尤其是我。就说目录与充填词条吧,此类书籍目录犹是它的骨架与脊梁,妥否直接影响着整体布局与书的质量,第一稿目录充填到二千多词条时,忽觉不能合理地反映方言的各个部分,于是重编第二稿。二稿目录填到三千多词条时,又觉好多类别不太确切,只好又重编了第三稿,就这样六易其稿才成定局。而每换一稿时,既费精力,又花时间,其中出现的难度也就可想而知。因为换时不少词条都要跟着调动和重新组合,一不小心或稍有马虎,就会乱成一锅粥。难就难点不怕,没想到超负荷工作造成的电脑蓝光剌激,眼底突然出现问题,这时真想撂挑了之。但也就在这时想起了陆市长多次过问方言,还有徐局长的一再叮嘱,市领导如此重视桐城文化,作为一名文化人,我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我给自己加鞭鼓劲,只许前进,不许后退。我赶紧到省城求医,一面治疗,一面工作。难以表述后来的一个个日日夜夜是怎么挺下来的,当然还有了老伴不遗余力地参与,终于在计划的日期内完成了整理任务。当把方言初稿送交到出版社编辑手中,压在肩上的一副担子才倍感轻松地落下。
本书主旨是抢救方言词,故立足本邑及周边地区,以20世纪后半叶以来仍在流传的方言词为主要对象,搜集整理出六千余条(不含又名),较大程度地展示了桐城地区的语言含量与特征,浓缩出此期的乡土文化,并由此观照其社会变化,因此,它对桐城方言进行系统的完整语言体系的研究,对民俗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研究,均具有重要的资料参考价值。同时,对本邑后代子孙了解家乡方言和风土人情,也将起着不可或缺的传承作用。
由于本人才疏学浅,加之篇幅所限,书中定有不少欠妥、不足或错讹、遗漏之处,恳请方家和广大读者批评点拨,以便以后有机会时充补、订正!
年冬于桐城盛景花园
新春大拜年
雪后桐城美丽文都
更多文章:
桐城人的年:温暖的乡味记忆
故乡
龙眠
古城
桐城骄子
桐城美
文化之光
科技名流
弹丸小城,桐城何以一枝独秀?
桐城文化:和融清济天地一心
为桐城增光添彩的人文之最
最桐城
「深度北京看白癜风效果最好医院白殿疯病北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ngchengzx.com/tcsmj/4010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