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派古文之传,自方苞以文章称海内,同乡刘大櫆继之益振,传至姚鼐则集大成,有“桐城家法,至此乃立,流风作韵,南极湘桂,北被燕赵”之说
而面对此次划归铜陵,上述枞阳籍人士却也已经分不清楚,桐城派文化对他们来说究竟是历史的财富还是融合的障碍?
方苞治学尊崇宋儒程朱之说,治经求其义理于空曲交会之中他将道统和文统结合起来,首创“义法”说,为桐城派散文理论奠定了基础其著作总名《方望溪全集》,其中《左忠毅公逸事》《狱中杂记》《辕马说》《田间先生墓表》等都是传世之作
日本考察结束后,吴汝纶返归原籍,借安徽巡抚衙门南院,筹建桐城学堂,即今桐城中学之前身,自认堂长其亲笔题写的&l安徽省桐城市房价dquo;勉成国器”和“后十百年人才奋兴,胚胎于此;合东西国学问精粹,陶冶而成”的楹联,此后一直是桐城中学的校训
桐城中学1958年被确定为安徽省首批重点中学,1999年被命名为安徽省示范高中学校现有高中教学班58个,在职教职工180人,在校学生4000余人
姚鼐(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安徽省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40余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40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
方苞(1668—1749),字凤九,一字桐城市规划局灵皋,号望溪,桐城人,清代著名文学家,桐城派散文创始人
桐城三祖文坛成派,天下高文归于一县
刘大櫆著有《海峰先生文集》10卷、《海峰先生诗集》6卷、《论文偶记》1卷、编《古文约选》48卷、《历朝诗约选》93卷,纂修《歙县志》20卷等代表作有《答吴殿麟书》及《论文偶记》等篇章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虽然“天下高文归一县”的辉煌于桐城和枞阳而言已成过去,但百年根脉犹在,传承至现当代的桐城派也并没有完全沉寂
刘大櫆修干美髯,性格豪放,纵声读古诗文,韵调铿锵,喜饮酒,好吟诗雍正四年(1726),刘大櫆初至京师,年富才盛,文动京师方苞得其文,赞他是韩愈、欧阳修一流人物,一时名噪京城,士大夫多愿与其结交
姚鼐的开馆授徒在很大程度上桐城市第六中学源自其师刘大櫆的启示刘大櫆最终未能在官场争得一官半职,但却教授出一大批高足弟子他的弟子在全国各地为官,也就将其文风文脉播洒至四面八方,桐城派的影响逐渐坐大刘大櫆80大寿时,各地弟子纷纷来贺,一时间冠盖云集,雅士满座,其情其景堪与战国时期的邹鲁稷下学宫相媲美
该文声言:“为文章者,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维盛清治迈逾前古千百,独士能为占文者未广昔有方侍郎,今有刘先生,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鼐曰:夫黄、舒之间,天下奇山水也,郁千余年,一方无数十人名于史传者独浮屠之俊雄,自梁陈以来,不出二三百里,肩背交而声相应和也其徒遍天下,奉之为宗岂山州奇杰之气,有蕴而属之邪?夫释氏衰歇,则儒士兴,今殆其桐城市人民政府文件时矣”
刘大櫆(1698—1780),清桐城人早年抱“明经致用”之志,但屡试不中,遂“退而强学栖迟山陇间”刘大櫆好工文辞,以才气著称其文学活动主要在乾隆时期,创作了大量诗歌、散文他的文章既少歌功颂德、妆点“盛世”,也不多指斥时政、揭露现实黑暗,代表着下层正统知识分子的一般思想状况
方苞之后,刘大櫆继之成为桐城派中坚人物
有清一代,桐城派雄霸文坛200余载,拥有作家1200余人,传世作品2000余种,影响力跨越桐城江南,遍及全国,连晚清一代重臣、学界领袖曾国藩也“膺服于”桐城,其余声至今仍回响不绝
1.长按(三秒以上)二维码图片
【温馨提示】手机用户如何安徽省桐城市卫生局扫描“合肥网”二维码:
姚鼐幼即嗜学,伯父姚范授以经文,又从刘大櫆学习古文刘大櫆对姚鼐特别器重,称其“时甫冠带,已具垂天翼”,“后来居上待子耳”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授庶吉士
百年根脉当代犹在,区划变更影响传承
桐城派发展到乾嘉时期,刘大櫆门生姚鼐学冠群贤,学界视其为桐城派的“集大成者”
目前学术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桐城派古文运动滥觞于雍正朝内阁学士、乾隆朝礼部侍郎方苞
3.用“扫一扫”功能,点击手机右上角,选择“从相册选择二维码”即可
也是在此次寿筵上,姚鼐所作《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成为宣告桐城成“派”的点睛之笔
因区划调整,上述桐城市教育局电话人士中多人原籍地今属枞阳,如黄镇、章伯钧、朱光潜等
嘉庆十五年(1815)九月十三日(公历10月15日),85岁的姚鼐卒于南京钟山书院,后归葬桐城杨树湾
因与同乡戴名世交往甚密,又曾为《南山集偶钞》作序,方苞被株连下狱,定为死罪,后经康熙重臣李光地多方营救,方免死出狱康熙六十一年(1722)充武英殿修书总裁雍正九年(1731)授左中允,次年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后升内阁学士,充《一统志》总裁乾隆时授礼部侍郎,先后为《皇清文颖》《三礼义疏》副总裁,“经史馆”总裁75岁告老还乡
吴汝纶(1840—1903),字挚甫,桐城(今属枞阳县)人桐城派后期重要作家,中国近代功不可没的教育家严复曾撰联吊唁吴汝纶曰:“平生风义兼师友,天下英雄惟使君”桐城市人民政府论坛
2.会出现“保存到手机”提示
方苞幼聪颖,六岁即能背诵诸经,24岁至北京入国子监,以文会友,声誉鹊起,被称为“江东第一”,大学士李光地称赞他的文章是“韩欧复出”32岁举乡试第一,39岁中贡士,以母病告归,未应殿试
乾隆六年(1741),刘大櫆由方苞举荐应博学鸿词科,却被大学士张廷玉压制落选张后知刘大櫆为同邑,深为惋惜乾隆十五年,张廷玉举其参试经学,又未被录取60岁后为安徽黟县教谕,数年后告归,居枞阳江滨不再出游,以文学教授生徒,默抑以终
乾隆三十八年(1773),清廷开四库全书馆,姚鼐被荐入馆充纂修官《四库全书》成,44岁的姚鼐乞养归里,不入仕途大学士于敏中、梁国治先后动以高官厚禄,均被辞却
事实上,近现代桐城市人民政府论坛以来,桐城和枞阳依然走出了在各领域有重大影响的代表人物
合肥市庐阳区桐城路上的“桐城派历史人文之光”照壁浮雕墙该浮雕由国家一级美术师、雕塑家徐晓虹创作,围绕“桐城四祖”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及曾国藩、吴汝纶等桐城派名人为主要塑造对象
吴汝纶大力提倡学习西方科学文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深入探求西方的科学和哲学他竭力支持严复的翻译工作,并为其翻译的《天演论》作序他博学多才,著有《易说》2卷、《校定尚书》1卷、《尚书故》3卷、《夏小正私笺》1卷、《文集》4卷、《诗集》1卷、《尺牍》7卷、《深州风土记》22卷、《东游丛录》4卷
多位枞阳籍人士向澎湃新闻桐城市人民政府电话指出,随着时代发展,行政区划调整有其必要性,但也不能仅从经济角度考虑,“区划调整对文化传承的负面影响应受到足够重视”
前一页 [1] [2] [3]
【“无线合肥”app下载有礼,一等奖价值三万元金钥匙!扫描以下二维码可直接下载或关注“无线合肥free"微信号(或直接搜索:wisehf54)】
培养这些人物的一个重要平台,就是桐城派晚期大师吴汝纶于1902年创办的安徽省桐城中学
划归铜陵之前,枞阳和桐城就已在名人归属方面展开了竞争:桐城中学立有黄镇纪念碑,而枞阳县城也建有黄镇图书馆
吴汝纶为清同治四年(1865)进士,授内阁中书曾国藩重其才,留佐幕府,为“曾门四大弟子”青岛市物价局之一吴汝纶与李鸿章关系亦密切,先后在曾、李幕府任事,曾、李奏议,多出自他的手笔在先后出任深州(今河北深县)、冀州(今河北冀县)知州后,吴汝纶弃官从教,任保定莲池书院山长
也许是因为物至极则必反,在先贤们付出血泪乃至生命的代价后,桐城文士迎来了学术发展的黄金时期:桐城成派,并涌现出方苞、刘大櫆和姚鼐三祖大家
-->
更多精彩资讯、优惠活动,请扫描合肥网官方微信(微信号:ahwehefei):
建校百年来,桐城中学的杰出校友主要包括:原中顾委常委、文化部原部长黄镇,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农工民主党首任主席章伯钧,北平市首任市长何其巩,当代美学宗师朱光潜,两院院士孙德和、慈云桂、陆大道、程和平、吴曼青、杨善林,哲学家方东美桐城市天气,古文论家马茂元,著名作家方令孺、叶丁易、舒芜,中共十七届中央委员、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原书记储波,解放军少将曹新国、张国威、程尚武等
光绪二十八年(1902),在被清廷任命为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后,吴汝纶自请赴日本考察学制,编成《东游丛录》一书,为中国最早介绍日本的专著
乾隆四十二年起,姚鼐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致力于教育,其弟子门生遍及南方诸省其中声名显赫者如本邑方东树、刘开、李宗传、方绩、姚莹,上元梅宗亮、管同,宜兴吴德旋,阳湖李兆洛,娄县姚椿等这些门生多笃守师说,遵桐城家法,对桐城派的传播作用甚大
以朱光潜为代表的8位海内外院士校友,是桐城中学杰出人才的典型代表沈阳白癜风治疗哪里最好石家庄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地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ngchengzx.com/tcsmj/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