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文化桐城自古多廉吏

明清两代,桐城一邑不仅文风昌盛,且冠盖满天下。桐城士人除努力勤奋、坚韧不拔外,更在于他们皆能通晓大义、注重名节操守。故取得功名之后,身处庙堂之高,而一心为天下生民谋利益。一句话,桐城人为官清直之声名动天下,为时人所推重。现罗列几位先贤为官清廉的例子,以飨读者。

  何思鳌不侵公物

  明代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何如宠,位极人臣,名闻天下。其兄何如达、何如申,子何应璜、孙何亮功皆有官阶。何氏一门,名显当世。殊不知一代名臣何如宠,其父亲何思鳌原来是位廉吏,家风纯朴清正,教育子女个个为俊彦良臣。

  何思鳌在官至山东栖霞县令,古时栖霞县是贫瘠之地,老百姓逃荒在外居多。前任县令因不能如期收取额定赋税而遭到罢官,可见其地穷人窘。何思鳌以慈爱之心待人,为政决断首先想到百姓疾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穷苦至极的赤贫者送予农具耕种,蠲免人头税,与民休息。

  何思鳌任满离开栖霞县,半路上停歇时,发现行囊中装入木器一件。他发觉后,说:“此官物也”,急忙让仆人送还。

  《桐城耆旧传》记载何思鳌清寒故事更是感人。何思鳌退休时,归家行囊仅两只竹箱,一匹马驮载。临行时当地百姓哭泣相送,纷纷拿出自家的日常用品跟随,说:“怎不能让廉吏自己备粮上路吧?!”一行人相随到他家中,几月才离开。何公离去后父老乡亲仍遥望青山唏嘘不已,久久怀念这位治行卓荦、清正廉洁的好县令。

  方向投珠于海

  明成化年间,桐城人方向由进士授户部给事中,他率官上疏弹劾中官陈祖生等十数人强占湖田罪状,朝廷派员勘察,案情未上报,陈祖生与人合谋陷害方向,将他谪贬至云南多罗县任驿丞。一时朝论四起,为方向鸣不平,由此方向廉正公直之声动天下。

  方向是桐城桂林方氏家族较早进身官阶的读书人。起初,他的家境不宽裕。早年他曾写诗叹息:“相思复相思,十年九别离。扊扅炊已尽,富贵须何时?”(《杂怀·七首之一》)功名未就,亲人的长离别,生活难以为继。寒窗苦读,-朝蟾宫折桂,富贵真的来了。但是他志向是做好官、清官。眼看有的官员像陈祖生之辈,不顾民苦,占田为己有,就要拍案而起,直言指斥。公廉才能生威,方向为读书人争得了名节。

  舆论支持了方向,朝廷肯定了他的直廉。他由驿丞这样一名品小吏擢升为海南琼州知府。琼州贫瘠荒凉,瘴疬多生,方向乐于此土,他赋诗描写道:“海外风光别一家,四时杨柳四时花。寒来暑往无曾识,只看桃符记岁华。”(《海南杂咏·十一首之一》)偏处-隅,今夕是何年,只见新桃換旧符,可见天远地荒,恍如隔世。但他甘于清贫,励精图治,关心民瘼。一首《田家谣》,道出了他身处僻壤,心系民生的情怀。他咏道:“大山出云云满天,大塘积水水如川。高田种麦低田稻,不信儿孙无社钱。”劝能耕作,丰衣足食,深得当地百姓爱戴。

  琼州盛产珍珠,方向身为知府,一介不取。离开海南赴京觐见,囊中空空。当他得知仆人藏有一颗珍珠时,毅然将珍珠投于海中。他说:“毋以尔珠丧吾珠”。“尔珠”即仆人所匿之珠,“吾珠”即自己官帽上所嵌饰物,虽指官职,实喻名节。投珠于海的故事,流传了几百年,桐城人做官清廉的声名也远播四方。

  左光斗志存高远

  桐城明清两代为官,刚毅清直居多,而尤以左光斗最为卓著。这与他一生志存高远、刻苦自励是分不开的。

  左光斗参加乡试前,曾拜见主考官陈大绶,陈大绶对左光斗赞许有加,希望他成为国家栋梁,言谈中多勉励期待之语,左光斗递上“红柬”(书姓名于精美小幅红纸上以见达官,柬上书写内容无非尊崇仰慕,期望提携之类的客套话),欲拜为门生,陈大绶却退还不受,并告诫左光斗说:“今日行事俭,即异日做官清,不就此立定脚跟,后难措手。”

  左光斗科举取得了进士功名,授內阁中书。他谨记尊师教导,做官要站稳脚跟,防微杜渐。曾自撰一副对联警示自己:“俸薄俭常足,官卑清自尊。”后来,左光斗官至御史,因避阉党魏忠贤迫害,回到家乡桐城静观时局之变。他在龙眠山建茅舍数椽,名曰:“寒知阁”,将县城宅名取“啖椒堂”。可见他志存高远,襟抱远大,严持高洁不染之操守。

  张廷玉磊落胸襟

  清雍正二年,左都御史刘统勋上疏:桐城张、姚二姓在朝廷居官最多,当时名登仕籍者有张廷璐、姚孔鈵等数十员,应遵康熙时定例,廷臣中因升迁太快的,停止升转。“将张、姚两姓部册有名者亲房近支、累世密戚、现在之员开列奏闻,三年以内,除奉旨特升外,其余一概停升”(引自《熙朝新语》)。雍正准奏,交吏部议决,吏部依官册查核,桐城张、姚两姓出仕做官达二十三人,吏部以为这些官员升转应与张廷玉权威有关,或为皇上特旨简用,或因张廷玉平时提拔门生,这些蒙恩拔擢之官员又怀恩以报,再选拔张、姚两姓子弟。吏部据此酌议:将张、姚现任官员开列名单,行文在京各部院、在外各该督抚,令其察看。今后凡是张、姚两家官员如确实资历较深或优秀者,需升迁转任,奏折上应注明是张廷玉亲戚,不得存有照顾。

  张廷玉深以为所议公允。天下读书人寒窗苦读,万中选一,绝无巧取捷得之途。而自已身为朝廷重臣,门生故吏遍天下,亲戚子弟升转时确有瞻顾之情,如果不立规以戒,桐城人才具优禀,外加提携,真的是冠盖满京华了,天下寒士只得侧目以视、诟病桐城了。

  张氏一门,以厚德传家。张英之《聪训斋语》、张廷玉之《澄怀园语》,多修身持守、慎独清廉之语,子弟儿孙谨遵家训,张廷玉位高权重,官历三朝,温良恭谨、恪勤廉直是他为官做人的准则,与其父一样有古大臣之流风。现列举其严于律己、苛以待亲的一、二事例。

  清代官吏礼尚往来亦是平常事。边疆官吏进京,都顺带当地特产以赠京官,属人之常情。也不乏一二疆吏,苦于塞外萧凉,意欲讨好京城政要,疏通入京门路,贿以金玉字画的,张廷玉闻知,“归语长子晴岚阁学(若霭),异日至阁学斋中,则已悬之矣。公正色曰:‘我无介溪之才,子有东楼之好,奈何?’阁学大惧,急还之”。

  “介溪“是明代严嵩的字,“东楼”严嵩儿子的字。欲戒之,却见之,张廷玉怒不可遏,拿权奸严嵩父子比拟,可见事情的严重性。也足见张廷玉拒腐防贪的决心。

  张廷玉初以词臣分校礼闱,同事想走后门行贿巴结,他知道后,赋诗云:“帘外前月色如昼,莫作人间暮夜看。”此人见他的心志如此清朗,渐愧不已。

  父辈严谨的家风,使得张廷玉其他的兄弟、子侄做官也一如其祖、父辈,清廉公正之风一脉相承。姚永朴《旧闻随笔》记载了张廷玉的哥哥张廷璐、子张若瀛的事迹:

  “宝臣(廷璐)尝买宅,已给价矣,其人为奴仆所怂恿,诬言未给,所画押皆倚势迫为之者,将讼于官。侍郎叹曰:‘吾之德不孚于人乃至此乎!’竟如原数重付之”。

  真是君子胸襟。人诬我不信,我反思德不孚于人。名门之家不欺人,不欺世,可谓积德人家必有余庆。

  张廷玉之子张若瀛耿直不阿,因直言被左迁至边塞荒漠张掖县为令。当时“甘肃官吏瘠苦,相率伪报灾情,独先生与同邑章淮树观察不肯为”。到了乾隆四十六年,朝廷严旨命阿桂清查此案,凡参与造假虚报的大小官员都受到惩处。当时人都佩服张、章二人,称赞他们一身正气、“坚定有守”。

  张廷玉七十寿辰时,乾隆赐一联云:”潞国晚年犹矍铄,吕端大事不糊涂。”

  方苞两袖清风

  方苞是”桐城派”开山鼻祖,文重百代。“南山集案”后,方苞否极泰来,蒙恩以白衣入值南书房。身为皇上近臣,他不矜不骄,常怀忧国忧民之心。怵惕谨慎,清白做人。

  乾隆初年,全国多地遭水患旱灾。当时朝廷机构重迭,官员不务实际,赈灾行动迟缓。按照旧有惯例,上报灾情必须等到八九月之后,受灾百姓从早晨已经等不到晚上了,可官员上奏再得到救灾命令,动不动就要经历十天一个月。方苞据此实情上书说:赈济灾民应该预先有所准备。夏末秋初之时,是发大水还是干旱,已经能看到十分之八九了。请求今后遇到水灾旱灾,五六月份就按实情上报。皇上发到有关部门商议,都认为五六月份报灾不真实,最终不了了之。尽管赈灾之事未能像方苞所想得到落实,但从此件事情上体现方苞体察民情、救民于水火的心情和敢于为民请命的清直才气概。

  历朝皆有昏庸之主,忠奸好坏不分,而往往奸臣贪吏当道。据此方苞以史为鉴上书说:“皇上应当按时接见大臣,分辨忠奸好坏。那些忠诚无私的朝内九卿大臣,朝外封疆大吏,让他们各自举荐了解的人。先让那些人做事,破除照顾(亲近之人)和徇情之事,制裁贪赃枉法,对那些任职很久有好名声政绩的,赐给他黄金布帛,加官晋爵。尤其是因为六部各有职责,必须谨慎选用州县长官和副职,让他们能教导好下属,按时进退,那么普通官员都会努力勤奋的。”

  方苞一生勤政,以天下为己任,关心民生疾苦;致力于经义阐发与古文写作。到退休时,“囊无余赀”,他晚年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说自己在任时想积余三百金,始终未能凑足。现在年事已高,风烛残年,凭抱病之躯,恐怕难能遂愿了。可见晚年方苞景况萧然。方苞少贫励学,世称他德行第一,文章、经术其次。曾国藩说,他弟弟曾国荃曾拟疏请求朝廷颁谕,将方苞入祀孔庙,说方苞的“志行”与已入祀孔庙的汤斌不相伯仲,“跻至两庑无愧色”。这除了说方苞文学称于当世外,其德行也堪为后世楷模。

  方观承奉职恪勤

  清人陈其元《庸闲斋笔记·卷十·方恪敏公轶事》记叙:

  “(陈其元)先大父尝言:高祖旉南公雍正丁未(五年)会试,与仁和沈椒园先生共坐一车,每日恒见一少年步行随车后。异而问之,自言桐城方氏,将省亲塞外,乏资,故徒步耳。二公怜其孝,援令登车,而车狭不能容。于是共议,每人日轮替行三十里,俾得省六十里之劳,到京别去,不复相闻矣”。

  这位少年就是后来官至直隶总督的桐城方观承。

  桐城桂林方至方拱乾时,虽文风日盛,冠带簪璎,但受科闱案及文字狱牵绊,方氏一族株连颇深。自十三世方拱乾至十六世方式济四代受遣戍、罚罪。到十七世方观承、方观永兄弟这一辈,已是家贫不振。于是便有了方观承寄乞僧寺,徒步跋涉千里养亲的悲凉。

  方观承兄弟不愧名门子弟。少年励志,读书不倦,尤其注重农耕水利知识的学习。后以布衣之身,直入廷臣,由内阁中书,累至陕甘、直隶总督。少贫艰苦,造就了方观承坚毅勇为,老成历练处事作风,任直隶总督兼理河务二十年,政务不分大小巨细,一律用心去做,上不负朝廷,下对得起百姓黎民。仅略举其劝农治水一、二事例。

  观承抚山东时,力陈社仓与义仓之利弊。他说:义仓与社仓同为积贮,但社仓例惟借种,义仓则借与赈兼行,而尤重在赈。设仓宜在乡不宜在城,积谷宜在民不宜在官。力主建义仓以周济贫苦。

  方观承在浙巡抚任上,将海塘引水出中小亶分流。北大亶因水冲积成陆地,经他实地勘察、测量,足足有三十五万余亩田地,分给当地百姓开垦。又对中小亶分流淹没之失地农户,补给土地二万余亩耕种。以丰补欠。水患得治,又使民耕有其田,深得朝廷嘉许。

  以利生民为己任,是方观承为官-生的信条。无论是在巡抚任上,还是手握陕甘、直隶总督大权,所为皆国家大计、民生利益。清史载:“直隶北境东自热河,西至宣化,皆接蒙古界,流民出塞耕蒙古地。永定河改道冰窖之岁,土默特贝子哈木噶巴牙斯呼郎图议驱民收地。观承疏言:‘贫民无家可归,即甘受驱逐,而数万男妇,内地亦难於安置,请简大臣按治。’上遣侍郎刘纶等往勘,议仍用原定年限。”

  他在任陕、甘总督时,负责运送储备干粮以保军需。朝廷下令既确保安全又不误时机。正值隆冬,哈密至巴里坤大坂地方积雪道堵,派士兵铲雪开道。方观承体恤下情,上疏朝廷要求为土兵毎日增加口粮四两。方观承为官几十年,凡士农工商、水利农垦,兵运治边,备尝艰辛。身为大臣,能下情上达,为民请命,虽位显权重,仍不忘百姓之苦。史书说他身处京畿,政事繁重,特别是一生与水患打交道,工程大小无数,手中经过的银两从不讹错短少。“值西征师行,具营幕刍粮,未尝少乏,军兴而於民无扰。”

  方观承由布衣赐中书衔,世人大都羡其平步青云。其实,他精通《三礼》,未入仕前就著有《五礼通考》。征准噶尔凯旋以后,被荐鸿词博学,他为避嫌临考时不赴试,可见其清直之风。









































白癜风难治吗
白癜风有那些症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ngchengzx.com/tcsms/40026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