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看过很多教育文章,说不管孩子优秀与否,都不要拿他和别家孩子比较,但这位定居英国的妈妈却认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树立一个“别人家的孩子”,榜样作用会让孩子更优秀。为什么这么说?我们一起来看看。
树立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大女儿在10岁半时加入学校的netball(英式篮球)队。她并不特别擅长体育,长短跑、网球在年级里也就是中等,所以培养她对体育的兴趣和信心是第一步的。
我于是一直在寻找刺激她的机会。终于有一次,她被选为进步最快的Netball队员,获奖时从特邀嘉宾安迪穆雷手里拿到奖牌,高兴得不得了,但我却被高中部的校队长所吸引,故意在她面前大夸那女孩举止落落大方、言语风趣。
像这样树立标兵人物,对孩子来说,大有帮助,这些就在身边的人物会给她们一种动力。但要注意挖“坑”有技巧:不要让被坑者感觉任何压力。评论标兵人物时,只要多方位赞叹标杆人物哪些方面让你喜爱就够了,不要有任何一个字跟孩子有关系,才不会引起反感,也不会给予她们压力从而逆反(压力需要来自孩子们自己内心深处,而不是成人)。
这种“坑”永远不嫌多。此后只要见到这个校队长,我都要大夸一番。要知道,校队长一般只有高中最后一年的学生才有机会当,且多半是体育健将,学习一般也挺好,号召力、领导力和组织能力一样不差。在女儿面前夸得多了,她就开始反思自己,努力使自己成为更优秀的自己,向前辈们看齐。
孩子自己的事,家长不应越俎代庖有了目标,还得有实现的手段。
记得在她11岁时,第一次参加全英格兰11岁组佩剑比赛,意外拿到了女子银牌。当时只有她爹非常冷静地挖了一个大坑,说:“要有能力打金牌才算数。竞技比赛只有第一。”还批评她比赛之前都没有自己准备,全是妈妈代劳,完全没有职业范儿。
这实在是太“虎妈”了!当时我完全无法理解这种做法,小朋友嘛,玩玩就好了,那么认真做什么?后来她爸爸说,鼓励孩子进步,不能只有夸奖——这恰是英国教育的弱势,其实孩子需要学会客观看待事实,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她才会重视自己的所得。家长越位代劳是事倍功半的。
此后一年,在她所有的比赛前,我都会找到主办方的网页,把她年龄组的名单打出来,让她过目。同时还会把俱乐部其他参赛者年龄段的名单也打出来,听她分析。赛后,则把从小组赛到决赛所有结果都打出来,也听她意见,比如谁为啥得这个分,谁又遇到了哪些对手……
日积月累,现在她自己能主动找到赛前资料和赛后资料,对整个英国佩剑从11到23的男女选手都有概念,也养成了一个好习惯,每次在赛前会想自己遇到哪些对手,该如何设计出击或者防守。这种思维的训练算是一个意外收获。
挖坑,还得懂填坑光挖坑当然不够,毕竟小朋友们的成长不是一种模板,放进去就自己开花结果。学会填坑或者说帮她跳坑也是很重要的。
去年秋天,因为学校的课业越来越多,跟她商量后,把每周两次的游泳给停了。因为没有时间,她连学校的NetballTrail(试练)都没有去,体育老师来问是不是太忙,甚至说可以按照她的时间安排试练,但她还是回绝了。
回来后她说,周一二四五都有击剑,而Netball比赛的时间基本是周一和周三课后,她如果被选上,就完全没时间做作业了。当时我就同意了。
现在看来这种填坑及时而且必要。
看女儿现在的状况,除了在击剑上她表现出色,Netball和游泳并没有那种打到全国乃至欧洲的水平,而她个人的身体素质也没有专业运动员的苗头,如果都抓住不放,会造成她整个人重心不稳。有一项运动能达到多方面的目的就够了,不必要太贪心,毕竟她天赋有限。
陪孩子成长,其实就是挖坑、填坑不断交替的过程,它最大的快乐便在于需要家长从中不断学习。每次和孩子“过招”,看似斗智又斗勇,其实怡性又养神。聪明的父母乐于给孩子挖坑,更懂得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和现实情况填坑。
注:没有任何一种教育方法是适合所有小孩的,没有完美教育,只有更加努力的家长。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治疗白癜风有什么偏方皮肤病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