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桐城市 >> 桐城市美食 >> 桐城的中医往事

桐城的中医往事

中医是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原始的中医应起源于上古的原始社会,而基本理论的形成,以《内经》的问世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在与疾病斗争中逐步把中医理论从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自然辩证法相结合,并在长期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起来。中医是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的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除了使用中药内服和外用来治疗疾病外,还采用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达到阴阳调和而使病体康复。然而在近代,对于中医是否科学,出现过不同见解,特别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西医的进入,这种思潮更为强烈。直到民国政府颁发《中医条例》后,才从法律上把中医的存在给确定下来。近年来,中医事业的继承与研究,以及人才的培养等也有不很理想的地方。桐城历史悠久,文风昌盛,文化的范围广泛,有文派、诗派、学派、艺术、教育文化、民间文化、民俗文化等,但在杏林文化的中医中药方面,没有见到什么传世著作,从亊中医的人才也较为匮乏,更没有中医人才的专门培训机构,从明清到民国时期,百姓患病没有公办的医疗机构,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前后,桐城人求医主要是靠民间的习医者和中药店善医的从业人员来承担。四十年代末,桐城的中医及百姓防治疾病的状况,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01以医促药医药並举这是当时城关最多见的一种形式。南门内上街有一家姚姓开办的杏林春药店,店主是一位从医的姚老医生(名字不详)、他是地地道道挂牌行医的正统老中医,专治内科疑难杂症,原本以行医治病为主,因慕名求医者众多,为方便病家购药,才开了杏林春药店;南薰门口叶静斋医生,也是以行医为主的,为了增添家庭经济收入,开了一家专供他诊治的病家方便购药的小药店,店名同庆春,既为人诊病,又卖中药。陶长春药店祖上是金陵溧水人,因避战乱,落户桐城,店主陶家庆继承了先祖医药之长,(据家谱记载,溧水拓塘陶姓,土著者多事桑农,而旅外者多事医药)。为升华医药知识,又在芜湖张恒春药店(表姑母家)学艺,学成后在张恒春药店资助下返桐开店售药,在经营上又效法老姑奶家(汉口叶开泰药店)以医促药方便病人的做法,每天都有懂医之人坐堂行医。我的父亲陶茂林及三叔陶维信,四叔陶维敏,都受到祖传医术的潜移默化,自幼习研医书,掌握了中医治病的法则。所以对来店求医者,免费为患者诊病开方。家父因从业时间长,又得到祖父陶家庆的言传身教,由于长期的工作实践与积累,更善于洞察病机,病人入店他一眼就能判断出病人症候所在。他总结出"病人捂腹弯腰面显悽楚,症在中焦;弯腰侧卧,乃畏寒之症;仰卧于床手足伸张,定为发热实症等等病机。”由于他能一语道破病人的症候所在,故深得病家信任。他还对中医的二十八种脉象,归纳成“浮、沉、迟、数,有力无力”精辟的八字诀,并依此诊断出病人的寒、热、虚、实,结合病人所诉,拟方用药。我的三叔陶维信,悉心钻研前人医学专著,又把易经和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结合起来,他认为阴阳不是一成不变的,以一天十二个时辰为例,日为阳夜为阴,所以病人夜晚病情较白天为重;他对虚实也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久病则虚,急症为实。所以他对久病不愈的病人,除治其病源外,还加以固本之药,如黄芪、党参等补其元气。按现在的理论,是提髙免疫力。他还善于把中医的古方加以灵活运用,以中药治本,以西药成药的退热镇痛功效治病之标,做到标本兼治,因此他在日常治疗常见病多发病时,都能收到立竿见影之效。陶长春百年老店公私合营后,他专门行医,特别是擅长小儿科和慢性病,深受病家好评。四叔陶维敏,在多年中药经营生涯中,掌握了陶家老药店多年积累的单方验方,晚年退休后,常用单方、秘方为上门求医者治愈过许多如腹痛、腹泻,癫痫等疑难杂症。陶长春药店这一代人都能医善药,虽未挂牌行医,但以医促药为民治病不计其数。陶长春百年药店长盛不衰,与以医促药的做法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在农村凡是有集镇的地方,多数都有既做中医又卖中药的,像吕亭驿药店的萧尔昌老医生,承志铺的詹启舫医生,金神的吴海涛老医生等等,都是一边行药一边卖药。而吴海涛医生开的药店,更是只卖自家开方的用药,其他中药一样不卖,他每月来我家进货,品种繁多,每样重量不足四两半斤,有的仅一两甚至几钱,如其说他开的是卖药的店,不如说是为病人代购中药的代销点。02祖传中医以师带徒在旧社会人们的保守意识是比较隆厚的,人们为了生存,家传的独门技艺是不会外传的,连在自己家族中都是只传男(含媳妇)不传女(女儿),中医也是如此。较为典型的是回民中的马济生堂的马医生,丁回春堂的丁医生,以及人称曾回子的曾医生,他们都是承袭了本民族和自己家族中防病治病的技艺与验方。如马济生堂的马医生擅长普治内外各科疾病,上门求医者络绎不绝,他家在东门外大街上开设的马济生堂大药房,生意特别红火。丁回春堂与曾回子家,是以治疗伤骨科和无名肿毒等小外科疾病为擅长,而且多以外治为主,如疔疮、搭背、疖子(痈肿)的开刀排脓,药品都是自家秘制的丸散膏丹,而且只限于自家诊室应用。上述几位医者都是遵循家传的做法,不轻意带徒,要带也是本民族的子弟,基本上是子承父业。真正是投师学医者,当属南门外徐文祥医生,他是抗战期间在重庆投师学医的,(据说在国民党的部队里行过医)一九四五年返回桐城,在南门外开了诊室挂牌行医。他算得上正规学医的。徐文祥医生诊病小心谨慎,用药稳妥,他为病人治病首次只开一帖药,而且剂量偏小,在笫二天复诊时如用药有效,才加大剂量开出一方三剂或多剂。如首剂用药无效和效果不佳,他会另选良方。他这种(试水的做法)稳中求好的治病方法,能让求医者放心,所以在当时求他治病者也委实不少,是那段时间最有声望的中医。环城马路上,靠东作门那边的董静斋医生,城关人称董郎中,他是祖传的中医小儿科,他治小儿疾病又有其独家经验。据我父亲(陶茂林)从他多年治病所开出的药方的脉案中,总结岀他治疗小儿疾病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小儿发热即外感风寒,他认为发热要辨急与缓,虚与实。热盛致小儿抽搐而发痉厥(惊风),治法从热、痰、风三方面入手。发热以清邪为主,用药为急惊丸;热至痉厥法当镇惊,用药为抱龙丸;而痰迷心窍,手足抽搐,狂燥不安,(桐城人称抽筋谵语)症轻者用小儿回春丹,重症者用牛黄抱龙丸。发热病久,久病则虚,又改用琥珀抱龙丸补益脾气。董郎中临床上经验多,辨症准,而且都是采用陶长春药店出售的芜湖张恒春、汉口叶开泰制作的中成药腊丸,因为药效好,所以疗效更为显著。其二是他治疗小儿常见病时,善于观其形、察其因,因为小儿生病除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外,而内因多为食不节(过量)食不净(不干净)而致。除发执症状外,多半有腹胀、消瘦、睡后磨牙等。他的治法都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以山楂、麦芽、鸡内金、神粬、陈皮、五谷虫等,治小儿消化不良及少腹胀满;二是以使君子为主驱虫辅以助消化、补脾行气的白术、陈皮、焦楂、二芽等,既能治小儿疳疾又能治寄生虫(蛔虫)引起的消瘦等症状。综观董郎中治小儿疾病的诊法和治疗用药,还真是辨症施治,有的放矢,收效神速。所以当时城关老百姓都把董郎中称为小儿疾病的保护神。03先儒后医久病成医桐城民间历来就有穷不丢书的传统,因此城乡读书的文化人比比皆是。文化人都有博览群书的习惯,大都有读过中医方面的专著如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更多的人欢喜杂学,看些实用治病的方剂如千金方,和济局方以及汤头歌诀等。据传明万历年间进士方孔炤就读过医学专著精通医理,清代方姚等大户人家博览医书悉知医理的人更多。文化素养好的人,自我保健意识强,加上大户人家经济条件好,有冬至进补的习俗,男人冬天喜钦参茸泡酒,女人冬至进九后吃黄酒炖阿胶、平时有喜吃冰糖炖燕窝和银耳粥。有些小毛病都是自己对症买点霍香正气丸,黄连上清丸,六神丸等,一吃就好。为了补身体(增加免疫力、抵抗力)好多人家常备十全大补丸,六味地黄丸,乌鸡白凤丸等,适时服用。外感风寒或头疼脑热,轻微咳嗽,都参照古典方剂开上桑叶、菊花或是连翘、双花,加减川贝、桔梗、杏仁、半夏、胖大海,吃个几帖汤药病就治愈了。因为有大量古方流传于世(汉代医圣张仲景著作的伤寒论载方;金匮要略载方;唐代药王孙思邈著千金要方计五千三百多方,加上宋代以后的和济局方等共两万多方流传于世),所以有句俗话说得好,"熟悉药方千百首,不是郎中也开方"。南门外有位光绪末年出生的老先生名叫吴培和,他本是个饱读诗书的人,年轻时体弱多病,起初是到处求医,后来自己参照医书自己开方抓药吃,多年下来终于把自已的病治好了,后来他真的在门上挂出“吴培和医寓”,为当地百姓治病,居然成了一名良医;桐城西乡有位李炳蔚老医生,还有叶树槐的二哥叶树梧,他们原本都是书箱子弟,因为熟读医书,常为当地老百姓治病,都成了桐城西乡自学成才的名医,行医挂车河、陶冲驿、老梅、小棚一带。先儒后医者,其他乡镇也大有人在。04劳动人民智慧单方气死名医

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无时不在与疾病作斗争,从不断认识,不断总结,到识别和掌握、积累和蕴藏许多成功的治疗疾病的物质和办法。人们发现吃过的石榴剥下的皮壳熬水喝,可以止拉肚子;竹匠饱下的竹茹加两片生姜煎水喝,可以止怀孕妇女的呕吐;桔子皮可以顺气,杏子的内核和枇杷叶都可以治疗咳嗽等等。人们还从食物中发现桂元、红枣煮着吃可以补血安神,冰糖炖雪梨能化痰止咳。脚蹩筋了,在山上寻点黄栀压碎炒热加少许盐、鸡子清和面粉,做成小并子敷在伤处,用布包扎,可以散血化瘀。

桐城西北乡多大山,药源丰富,乡民中采集中草药的人多,采药人都熟知药的用途,这些釆药人在乡里也常为亲朋好友治点力能所及的小毛病,用现在的话说都是些“草根医生”,特别是外科的疔疮、搭背,外伤方面的挫伤、扭伤等,寻几副草药(土牛夕、两面针、过山龙等)敷敷就好;用天南星治疗无名肿毒效果显著。

更有农村会武术的人,像东乡周潭一带,平时练功难免发生伤痛,这些人都从师傅那里学会些治疗脱臼、骨折和治疗跌打损伤的本领,既为自己防身,也能帮助乡民解除这方面的疾苦。南门外有位李凤翔医生(人称李大头)和方海舟医生,他们都是从生活实践中学会看跌打,然后走上街市挂牌行医。由于他们见得多,治得多,熟练地掌握了人身各部位的骨骼和关节,能在没有X光的情况下,完全靠手感把断骨接好,再用杉树皮包扎,不用现在西医的打石膏,脱位复位对他们来说更是小菜一碟,算得上妙手回春。李凤翔医生后来还在南门外开了李同济中药店。

早年桐城西乡还有一种蛊胀病,人称水鼓胀。中医治疗多用"五皮饮、五苓散"消气利水,但都只能改善症状,根治不了。民间流传一种单方用“针砂、皂凡”两样药,也不知是吃还是外敷。这办法被一位民间医生叫包审斋掌握了,他用这个方法专治水鼓胀。后来在东门环城马路上挂牌行医,有人戏称他是“鼓胀专家”。他在治疗这类病人时,还用针刺放腹水,刚放掉腹水的病人感觉是舒服多了,但时隔不久,肚子还是重新胀起来,有的病人放掉腹水后,人一天天消瘦,过不久就死掉了。后来有人调侃这位医生不叫“包审斋”,叫做“包送终”。(解放后查明,这种病是血吸虫病,需要注射专治这种病的锑剂才能治好)。所以说,单方能够治病,但也不是万能的。

05寺庙古刹求神佑懂医僧尼救众生

桐城自古是佛教道教兴盛的地方,境内遍布寺庙与道观,特别是尼庵,几乎稍大一些的乡镇都有一座尼庵,像净土莲舍、如意庵、仁寿庵、积余庵、大洪庵、一苙庵等(据说有近百座庵堂古庙)。

佛门中人,晨钟暮鼓,黄卷青灯,没有一点文化怎能背诵经文呢?所以有不少僧尼都识文断字,她们在学习佛家文化时难免不兼学一些杏林文化。一代宗师方以智大师出家前就精通医学,流落两广时也行过医卖过药。

桐城老百姓信佛的人居多,所以家中有人生病时就虔诚地去求菩萨保佑。其实老百姓心里知道世上并没有仙丹圣水,到庙里烧香拜佛也只是一种良好愿望;而寺庙的僧尼就需要世人对寺庙心存信仰,这样才能使寺庙香火兴旺。所以僧尼都有懂医识药的善心,适应了求神拜佛病家的愿望。城关白衣庵有位师太人称金小师娘,她原出身一个大户人家,出家前就是一位有文化的少奶奶,半路出家,她心地善良,略通医道,在庙里修行时对来庵中拜佛求医的人都有求必应,他大病不治,只看些力能所及的常见病,尽力为病家提供些单方。如头痛发热用"一把艾叶泡水洗脚",伤风咳嗽"苏叶薄荷加饴糖(糖粑)煎水喝",害红眼"人的乳汁泡黄连用来点眼"等,这些验方真能帮助病家解除些痛苦。

孔城街上有个痘娘庵,当地老百姓的小孩岀麻疹或发疹子都去庵中拜痘娘,据说庵里师太常对拜过痘娘的患儿家长说:到孙仁寿药店去买点"元荽菜、西河柳煎水喝“。这本来就是两味发表透疹的中药,对麻疹初起确有透疹解热作用。所以痘娘庵在孔城街上香火旺盛得很。

龙眠山里还有个叫黑嵒的地方,有位老道士名唤陈靖康,他年轻时云游国内各地名山大川,遍寻名师求仙问道,兼学了不少济世救人的医方草药。

六十岁返回龙眠深山腹地修炼,喜与当地药农为友,熟知多种中草药如杜仲、桔梗、柴胡、金银花、还魂草等中草药的性能,他除了诵经打坐外,也常攀爬悬崖绝壁,采集名贵稀有药材。他八十四岁髙龄时仙逝,在龙眠山中二十多年里,自制各种消暑解毒,清热凉血,祛火消肿的药丸单方,不收报酬为山里父老乡亲治病疗伤。因此老道在龙眠山,深受老百姓爱戴,被称为陈半仙。

据传黑嵒老道当年在江西云游时,有一户人家三代单传的子嗣身患恶疾,遍寻名医医治无效,危在旦夕。恰逢老道云游至此,经老道悉心治疗,神奇地使患者起死回生。后来,江西百姓为了感恩老道,五百多人从江西前来龙眠山中感恩还愿。

一些知名的寺庙,都有僧尼为周边百姓治病疗伤的事,有的寺庙还把常见病的中草药单方、验方抄录成册,供求医者对症传抄。

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到四十代末,期间还经历了八年抗日战争,这段时间桐城没有为医院,西医只是在抗战胜利后才开设了两家私人诊所(桐城西乡人程亦鸣在南门内开了一家程亦鸣诊所,曹国华和程亦鸣弟弟程菊鸣合伙开了一家国华诊所)。就是这两家私人诊所,让桐城城关人开始接触了生病吃药片和打针的办法治病。还有杨鸿年、吴茂昭等好多家西医诊所,但都是专治眼疾的。

抗日战争胜利后,消除关山阻隔和交通封锁,才使货畅其流,广东、上海等外地的西药成药才大量涌入桐城,经医家和药店的推荐,西医西药才被桐城人接受,当时民间有过“头痛发烧,阿司比林买一包,多喝开水,少吃辣椒”,就是老百姓当时信奉西药治病的写照。因为西药成药都有功效、服法的详细说明书,老百姓生病都学会了去药房对症购药的本领,小儿发烧买包小儿安,肚子里有蛔虫,买包鹧鸪菜和几粒宝塔糖,打摆子(疟疾)吃唐拾义和奎零丸、阿的平,发烧买退热的柠檬精和黄宝善退热散,蚊虫叮咬擦万金油,夏天发痧中暑喝十滴水、吃龙虎人丹、八卦丹,生了眼疾点沃古林眼药水,疼痛时买止痛丹或天字头痛粉,关节痛吃凡拉蒙等。后来磺胺类的SD、Sn、SG问世,这些磺胺类的药,可治疗脑膜炎、肺炎、痢疾、腹泻等疾病,连化脓的疮口都用上消治龙药膏和磺胺结晶粉,跌破皮、割破手擦擦红汞、碘酒,紫药水。西医西药从而极大地为老百姓解除了缺医少药的痛苦。

近代以来,直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桐城老百姓生病主要靠这些私人挂牌和不挂牌的中医,懂医的售药人,民间草根医生以及老百姓自行采用单方草药,相互补充和配合,组成了庞大的治病网络,中西结合,土洋并举,共同承担着疾病医治,造福乡里,保护了桐城一方百姓的安宁。

?精华推荐?

城关里的小河湾

北大街轶事

念起我儿时的“冷”

百年老店陶长春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ngchengzx.com/tcsms/40328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