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驿站里的灯光

本文转自:安徽日报

灯光是温暖的指向,尤其是茫茫长夜。一个人在大山深处行走,一头撞见通明的灯火,你会不会像遇见亲人一样掀起情感的波涛?

我就遇见这样的灯光,在大山深处桐城唐湾镇西南部的蒋潭村。灯光沿着村村通水泥路蜿蜒成璀璨的夜明珠,镶在崇山峻岭间;而最明亮的灯光,源自蒋潭村党群服务中心所在地——蒋潭村就业扶贫驿站。

偌大的扶贫车间,灯火通明。茶叶杀青机“嗡嗡嗡”地匀速运转,理条机“哒哒哒”地摇摆撞击,烘干机“呼呼呼”地吹着热气。当天新采的茶叶,通过输送槽喂入杀青滚筒,经过理条机两次理条,流入篾盘,进入烘干程序。经过初烘、摊凉、复烘,放入提香机再次干燥提香,本地的名茶——桐城小花,就这样实现了凤凰涅槃。

站在热火朝天的茶叶加工车间,看着茶农和制茶工忙碌的身影和温和的笑脸,仿佛遇见了故乡的父老乡亲,自是十分亲切。制茶工是本地的茶农,隔着口罩,我依然能够感觉到他挂在嘴角的笑意。见我一脸新奇地在车间里东瞧西望,他们并不嫌碍手碍脚,反而主动向我介绍桐城小花茶加工工艺。譬如提前四五十分钟预热空炉,提前五六分钟预热杀青机,以及两次理条、两次烘干和色选分级工艺,都是通过实践摸索出来的“真经”,这样加工出来的茶叶品质更好。

蒋潭村扶贫专干叶鹏程也没把我当外人,他兴致勃勃地告诉我,这座扶贫车间有多平方米,每到茶季,茶农白天在山上采摘,晚上就到这里炒制,常常忙到下半夜,甚至一夜通宵。最忙的时候,晚上连着白天,轮流换班,连续34小时不停机,虽然辛苦,但是都高兴啊——有茶叶炒,就有钱赚;有钱赚,就一举甩掉了贫困的帽子。

叶专干的话我信。就在几个小时前,我坐在驻村扶贫工作队副队长齐汪林骑行的电瓶车后座上,沿着新修的近两公里蜿蜒折叠的水泥路,爬到山上的甲辰庵集体林场。林场在雾聚岭北麓、甲辰庵水库上游,那里有多亩集体茶园,三三两两的采茶女有说有笑地在茶垄间采摘,如入画境。齐队长介绍说,这里的旅游景点雾聚岭终年多雾,景象万千,生产的高山有机茶香气纯正,滋味鲜爽,入口绵甘,深受客户青睐。蒋潭村做大做强茶叶经济,利用村集体茶场和扶贫驿站,吸纳贫困户务工就业,村集体增收27万余元,带动全村茶叶收入万元。年,获得安徽省产业扶贫十大示范村荣誉,村集体可支配收入55万元,巩固了整村脱贫成果。

村部大院里有人喊,叶专干小跑着出去了,我跟了过去,来到扶贫驿站对面新建的综治服务中心。这里同样是灯火通明,大厅里的长桌上摆放着待包装的干茶、电子秤、塑封机、包装盒,村计生专干张玉青带领几位村姑正在为干茶称重包装。村委会主任许朝晖一边记账,一边将包装好的茶叶分拣装箱,叶专干过来打下手。扶贫车间机器轰鸣,包装室内忙忙碌碌,整个村部大院里热热闹闹。齐汪林笑着说,茶季就是山区茶农的丰收节呀!

灯火通明的党群服务中心大厅,村文书叶书传坐在工作台电脑前,记录工作日志,整理当天账目,不时解答村民的咨询。此时已是晚上8点多,服务大厅依然在开展便民服务,我感到意外。叶文书却习以为常,“每年茶季,村干部和群众一道,同吃同劳动,晚上熬到深夜甚至凌晨,也是常有的事。村干部带头,村民才会跟着加油干,越干越有劲呢!”

我听后豁然开朗。怪不得扶贫车间里那么热火朝天,一张张脸上都洋溢着浓浓笑意呢。

村部大院外有人在说笑。我走出去,看到被路灯照得雪亮的村道上,有几位村民提着装有鲜茶的竹篓,有说有笑地走来。他们是附近的村民,送茶草过来加工的。而在我看来,他们分明是来赶集的。这里的茶叶加工厂,是茶农的集市;这里的就业扶贫驿站,犹如一颗小太阳,释放不竭的能量,照得茶农心里暖暖的。

夜已深,坐在返程的车上,透过车窗和后视镜望去,蒋潭扶贫驿站的灯光越来越远,而在我的心里,那光却越来越亮……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ngchengzx.com/tcsms/40355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