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历史文化名城被定义为那些“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这些名城由国务院进行确定并公布。截至年0月25日,已有42座城市荣获这一殊荣。
桐城,这座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长江北岸、大别山东麓的城市,面积广阔,拥有平方公里。它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春秋时期,那时便因适宜种植油桐而被称为桐国。自唐至德二年(公元年)正式建县以来,桐城的历史文化底蕴逐渐深厚,历经余年风雨。
桐城不仅是江淮文化圈的发祥地和集中地,更涌现出众多杰出人才。唐宋时期的曹松和李公麟,一位以诗名世,一位以画闻名。明末的方以智,被誉为“十七世纪罕与伦比的百科全书式”大学者。而张英、张廷玉“父子宰相”的勤政事迹,更是名垂青史。此外,以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在清代文坛上雄霸了余年。
走进桐城,你会被其古朴典雅的城区风貌所吸引。古城坐北朝南,背靠三山,旁依二水,建造风格独特,曲折蜿蜒,有“七拐、八角、九弄、十三巷”之称。漫步城中,随处可见名人遗存,如方学渐的“讲学园”、方以智故居“潇洒园”等,每一处都透露出古城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魅力。
桐城风光桐城文庙文庙,又被称为“圣庙”,是桐城地方为祭祀供奉孔子而兴建的礼制性建筑群。它始建于元代延祐年间,旧址位于东门外,但不幸在元末毁于战火。后来,在明洪武初年,文庙被迁至现址,并经过9次修葺,逐渐形成了如今所见的规模。文庙建筑群以大成殿为核心,沿着南北中心线对称布局。这里的主要建筑包括门楼、宫墙、泮池、泮桥(又称状元桥)、大门、崇圣祠、土神祠以及东西长庑等。门楼上的“文庙”二字鎏金闪耀,由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亲笔题写,为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增添了更多的文化底蕴。
六尺巷六尺巷,坐落于桐城县城西后街,见证了一段深厚的邻里情谊。巷南是清康熙文华殿大学士张英的府邸,而巷北则是吴氏的居所。这条巷子全长00米,宽2米,虽然狭窄,却承载着一段流传千古的故事。在清康熙年间,张氏家族与吴氏因宅旁空地而引发纷争,张氏家人甚至向都城寻求帮助。张英得知后,以一首诗作为回应,诗中写道:“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氏家人被张英的宽容所感动,决定退让三尺,而吴氏也被这份情谊所打动,同样让出了三尺。最终,这条巷子便成了六尺宽的六尺巷,象征着双方的和谐与谅解。
左忠毅公祠左忠毅公祠,坐落于桐城市北大街,简称为左公祠。这座祠堂现存前后两进,均以青砖小瓦和木构架精心构建。左忠毅,这位桐城人士,曾是明万历进士,并在天启四年(年)担任左佥都御史。他以不畏权势、敢于抗击阉党的精神著称,曾参与杨涟弹劾魏忠贤的事件,并亲自上书列举魏忠贤的三十二项罪状。然而,他与杨涟均因遭诬陷而死于狱中,乡人深感其忠诚,因此特地建立祠堂以示纪念。
半山阁半山阁,这座坐落于桐城中学校园内的古雅建筑,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它曾是桐城派后期重要作家、晚清教育家吴汝纶创办的桐城中学堂的藏书楼,见证了无数学子的求学之路。该建筑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年),由曾在桐城中学学堂任教的日本教师早川东明参与设计,巧妙融合了东西方的建筑艺术。如今,半山阁依旧屹立在校园之中,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感受其独特的魅力。当代古建筑专家单士元、罗哲文、郑孝燮更是对其设计形式和建筑艺术赞不绝口,称之为“凝固的音乐”。桐城派,被誉为“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的文学巨擘,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末清初。该派别因方苞、刘大櫆、姚鼐三位桐城籍大家而声名远扬,他们不仅在古文创作上独树一帜,更在理论体系上建立了完备的文论体系,使得桐城派成为清代文坛上影响深远的散文流派。其作品流传之广、影响之深,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