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旅游归来,我惊讶于日本的天蓝、水清、地净。无论北海道的山间溪流,富士山下的忍野八海,还是东京湾的海水,大阪市中心的运河。水面上,不见一片垃圾,却见白云、远山、高楼的倒影,令人心醉。
?我生活在江南水乡,河汊纵横。可如今,放眼望去,有几条河流没被污染呢?有人总结了我国河流的水质变化:“60年代淘米洗菜,70年代抽水灌溉,80年代水质变坏,90年代鱼虾绝代。”真是心碎!
?庆幸的是,我的故乡在汪河,那里也有一条河。从村庄外围流过,不知多少年,如今依然清澈见底。我拍照片发到朋友圈,引起众多点赞。遗憾的是,故乡的小河在桐城地图上都见不着。因为它很小,小到无名。邻村也有一条河,村民为了区分,根据河床宽度,邻村的叫大河,我村的叫小河。两河在村东南方汇合,是流向牯牛背水库的两条重要支流。但不知为啥,故乡本有名:吴咀。但其他村村民遇见或介绍我村村民时,都说是小河的。
?故乡的小河是我年少时的欢乐谷。夏天中午或傍晚,男孩子瞒着父母,赤条条地钻进水里,一个猛子,像条鱼,转眼不见踪影;女孩子可不敢,只好趴在水中间的大岩石上,用双脚使劲地拍打着水,感受水的清凉;或者几个人相约打水战,你浇我泼,搞得浑身湿漉漉的。我们大声地叫着,笑着,水面卷起快乐的漩涡。更多时候,男孩子都不清楚父母何时悄悄收起岸边的裤衩,回家难免一顿暴打。
冬天,河面上结着厚厚的冰,那是玩冰的好时候。冬晨寒冷,御寒衣物短缺,有的小伙伴没袜子穿,有的甚至趿拉着一双没有后跟的破布鞋。即使这样,小伙伴们没觉得苦。中午放学,小伙伴们奔跑到河边,拿石头抛向冰面。若冰厚,冰面只砸出小缝;若冰薄,冰面会砸出个洞,水冒出来。跑在最前头的小伙伴,赶紧在破损的冰沿上扳下一块,塞进嘴里吃,冷得直哆嗦,但忍不住又来一口。有时碰巧冰块上有个小洞,小伙伴们用稻草扭绳穿过去,将冰吊起来,小心翼翼地走。可是,后边不知啥时会冲出个人,一拳挥来,冰块掉在地上,碎成一片。愣愣地没反应过来,那个小伙伴已吹着口哨,或打个响指,一溜烟跑得老远。
?最喜欢的是撬起一大块冰,砸在厚厚的冰面上,冰块肆意地散开,像千万只离弦的箭。滑冰必须大冷三天,河面冻得严实,小伙伴们先派个体重较轻的试探,然后纷纷踏上冰面,比谁滑得快,滑得远。天寒地冻,大地萧条,小伙伴们却满头大汗,快乐无比。就连初中生都趁中午休息,瞒着老师来到河边滑冰。由于冰面厚薄难以测量,滑冰有风险。汪河初中的班主任想出惩罚绝招:不到河边抓人,只等学生回教室,点名出列,到教室外靠墙站一排,命令脱掉衣服,仅剩内衣内裤,冻上十几分钟。这一冻,怕冷的学生再也不敢去滑冰了。
?故乡的小河更是农家菜桌上的聚宝盆。20世纪90年代之前,小河里住满了鱼虾。每年桃花汛后,傍晚时分,乡亲们或用鱼篓放置小河上游的水坝下,早晨去收,定是满满的喜悦;或用两指网眼的尼龙网下到水流平缓的地方,半个小时后去收网,那尽是尖头仓子、红嘎儿、弯勾丁(鱼的种类)。
◆记得83年春夏之交,外公带我兄妹两人去河东岸割油菜。正好前两天下过中雨,河水有点浑。哥哥顺带一副鱼网,下油菜田前,把网下到河里。五月份,天气有些热,割油菜是很累的,哪有水中沾鱼快活呢?趁外公割到前头,哥哥一溜烟跳进河里,看沾到鱼没?没料到那网眼上的鱼,怎一个多字了得?哥哥喊我快拿个提量子来(洗脚的木桶),声音激动地都跑了调。不顾外公训斥,我狂奔回家,拿个提量子返回河边。河床上尽是跳跃的鱼儿,那是哥哥等不及扔在岸上的。手忙脚乱地收拾好,我又赶快帮忙摘鱼。每隔三五网眼,就有一条鱼,哥哥干脆将摘下的鱼用牙叼住。我拿桶来到身边,他牙一松,几条鱼同时掉进桶中。等网收尽,大半提量子鱼。那一刻,我好像明白了一个词:浑水摸鱼。
◆暑假,捉鱼捕虾的最佳时机。暴雨后两三天,水量丰富,水流动性好。这时,拿个筲箕(淘米器具)或粪落子(装土工具)来到河里,既可以选择流动的活水处,将筲箕插入水中,再在筲箕两旁,用小石子筑起两道坝,小河豚会顺着流水,向上游去。争先恐后,越来越多,不大一会儿,就趴满了。瞅准机会,迅疾端起筲箕,激动人心的时刻:小河豚黑压压地,在筲箕里乱跳。或选择水草密集处逮虾,将筲箕轻放水中,以两小腿抵住,双手伸进草从,惊动静候多时的小虾,吓得小虾昏头转向,一不小心就钻进筲箕。眼疾手快,筲箕起水,透明的对虾欢蹦乱跳。贫穷年代,鱼虾可是村民餐桌上不可缺的荤菜。
◆故乡的小河也有发怒的时候,那是梅雨季节。暴雨倾盆而下,山间众多小溪汇集至河,河水猛涨,洪水咆哮而来,似蛟龙入海。洪水中,有冲断的树枝,也有冲翻的大石头,还有来不及逃离的小动物。小河是村民外出必经之路,暴雨毫无征兆,可苦了上学的孩子们。怎么办?久居水边,乡亲们制作鱼盆与洪水抗争。鱼盆狭小,仅容一人乘坐,遇上技艺高的可带个小孩。平时,借助鱼盆到深水处捕鱼;洪水时,可选择水流较为平缓地带,划鱼盆过河给孩子们送饭;放学时,还可用鱼盆将孩子们载回村。鱼盆太小,遇上湍急的洪水,掌握不好平衡,容易翻船。
?故乡的小河,留给我最痛楚的回忆,是小学毕业那年夏天。当时有毕业考,考试那天早上,雨下得紧,小河水暴涨,眼看就要淹没大堤,此时鱼盆无用武之地。毕业考是乡统考,小河东岸四个村庄有二三十个学生。怎么办?汪河初中的老师(我们永远记得他的名字——孙其新),自荐从对岸带根绳索游过来,利用绳索将试卷荡到对岸,让学生及时开考。他水性好,曾遨游过长江,众人期待他成功。万万没想到,刚下水,他游得稳而快,河中间,一个大浪打来,转瞬间,不见他的身影。等雨稍小些,乡亲们驾着渔船,搜遍牯牛背水库的角角落落。三天后,找到孙老师的遗体。追悼会那天,十几个村的村民们闻讯赶来,为孙老师送行,不少学生泣不成声。大家敬重孙老师,说他待生如子,书教得好。痛心的是,小河洪水夺走了他年仅38岁的生命,他永远离开了热爱他的学生。
◆小河成为故乡交通的障碍。在乡政府争取下,国家财政拨款,20世纪80年代末、21世纪初,先后在小河上建起两座桥。(第一次建桥较低,水库蓄水易淹没,桥墩耐受力弱被废。)春夏时分,孩子们上学再也不怕洪水打扰;还有冬天,孩子们不必担心石头步子上的冰滑。(没桥时,河中间用大石头做成踏脚石,一脚踏一个地过。冬日傍晚,河中担水不小心弄湿石头,早上结冰石头特滑,曾有小伙伴滑倒,落入冰冷的水中。)小河桥成了故乡新成员,静静地迎接着每个过桥的人。
?90年代中期,暑假回故乡探亲。清晨,我总爱挎篮衣服去小河边洗,两脚放入水中,浑身每个毛孔透着清凉。微微不安的是,我发现小鱼儿不来咬脚,更不见了小虾的身影。父亲说这几年,有人晚上偷偷地将药投到河里,还有人用电瓶来电鱼,如此一来,别说鱼子,鱼孙都给网走了。曾为我们提供美味的小河,就这样失去往日的活力。好在村民不断向乡政府反映,乱捕现象得到一定遏制。如今河里又可见数量不多的鱼兵虾将,但这距我儿时记忆,还差得远。
汪河,有这样一条河,她的名字叫小河。因为地处山区,交通不便,无任何工业,所以清澈至今。我很庆幸,但我更期望电瓶捕鱼的外村人,不要利欲熏心,放手吧!小河养育了我们,我们不应伤害她。
?熊培云在《一个村庄里的中国》中写到:“有故乡的人回故乡,没故乡的人去远方。”如今,随着城市发展,中国大地上,每天有几十个乡村在消失。幸运的是,我的故乡还在。面对故乡的小河,我许下愿望:愿你容颜不改,鱼孙满堂。
\
?精华推荐?
有进展!看高铁修到枞阳家门口,设枞阳站、横埠站!
那些年,我们在牯牛背水库坐过的船
桐城往事:我的婶娘——村子里最美的女人
白癜风医院呼和浩特哪家好中药白癜风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