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安徽编制三大区域城镇体系规划明确

促进芜湖、马鞍山两市一体化发展,皖北远期发展形成“两群两区三带”,推动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12月13日,在安徽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上,安徽省住房和建设厅厅长侯淅珉,就《芜马城市群组城镇体系规划(—年)》《皖北城镇体系规划(—年)》《合肥都市圈城镇体系规划(一年)》(送审稿)编制情况作了说明。

侯淅珉在说明中介绍,为贯彻落实《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一年)》以及《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安徽总体方案》,推动省域城镇化重点地区协调发展,住建厅会同有关市政府,分别于年3月、年1月、年5月启动了三个规划的编制工作。年9月13日,省政府第8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3个规划。目前,3个规划已履行专家审查、社会公示、征求有关市意见、省城乡规划委员会审查、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等法定程序,并根据省政府第82次常务会议审议意见修改完善,形成送审稿,提请审议。

芜马城市群将打造11个小城市

《芜马城市群组城镇体系规划(-年)》在编制目的中称,“促进芜湖、马鞍山两市的一体化发展,引导芜马城市群组提升综合竞争力和区域服务职能。”

发展目标与战略,规划提出将芜马城市组群(规划范围包括芜湖、马鞍山市的全部行政辖区)打造成“国家民族企业创新平台、长江经济带新兴城镇集群、生态宜居型滨江都市区”。

城镇化水平和城镇规模,规划至年,芜马城市组群常住人口规模为万人,城镇化率为78%,城镇人口规模为万人。

为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规划提出江北产业集中区建设用地规模为90平方公里,马鞍山郑蒲港现代产业园建设用地规模为50平方公里,芜、马两市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区建设用地规模分别为15平方公里。

城乡空间布局,提出了区域整合、跨江联动、城乡一体、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城乡空间发展策略,推动形成沿江、沿路和跨江发展的城镇空间格局。

城镇规模等级与职能结构,提出了建设芜湖、马鞍山2个大城市,11个小城市,31个小城镇。

综合交通体系,提出“区域交通提级、组群一体化发展、跨江联动发展、多式联运发展与公交优先发展”的交通发展策略。规划对接长三角综合交通网络,建设与控制“两纵三横”五条综合交通走廊,其中“两纵”为江南、江北沿江交通走廊,“三横”为合芜宣、合马宁、合铜宣交通走廊,同时预留了跨江通道。

区域协调与共同行动规划,明确了芜马城市组群与合肥的一体化发展要求,提出了与南京等周边地区的规划协调要点。

皖北将形成两大城市组群

《皖北城镇体系规划(-年)》在发展目标与战略中,提出将皖北地区(规划范围包括蚌埠、淮南、淮北、阜阳、毫州、宿州市的全部行政辖区),建设成为“全国传统农业地区城镇化健康发展的试验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中部地区生态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区、安徽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地区”。

对于城镇化水平和人口规模,规划在对皖北水资源进行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按照“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原则,提出至年,皖北地区常住人口规模为2万人,城镇化率为68%,城镇人口规模为万人。

规划提出,阜阳合肥现代产业园、毫州芜湖现代产业园、宿州马鞍山现代产业园建设用地规模分别为25—30平方公里,蚌埠铜陵现代产园、濉溪芜湖现代产业园、临泉庐阳现代产业园、泗县当涂现代产业园建设用地规模分别为15平方公里,安徽(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安徽淮北临涣工业园建设用地规模分别为25—30平方公里。

城乡空间结构与功能体系,规划皖北地区远期发展形成“两群两区三带”的空间结构,其中“两群”为蚌淮(南)城市组群、宿准(北)城市组群,“两区”为阜阳都市区、毫州都市区,“三带”为沿淮城镇带、合蚌淮(北)城镇带、淮(南)阜毫城镇带。

综合交通体系规划,规划建设京沪、京九、商杭、沿准、徐阜五条交通走廊,明确跨淮河通道的预留控制和建设时序。

资源环境保护与节约利用规划,提出集约使用土地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的方针,将淮河岸线资源划分为生产岸线、生活岸线、港口岸线和生态岸线,实施生态建设和修复工程。

对于皖北地区与周边地区协调,提出了皖北与苏北、豫东、合肥都市圈、沿江城市带等周边地区的规划协调要点。

合肥都市圈人口将超万

《合肥都市圈城镇体系规划(—年)发展目标与战略,提出将合肥都市圈(规划范围包括合肥、淮南、六安、滁州市和桐城市的全部行政辖区),打造成为“长三角重要增长极、安徽省核心增长极,国家重要的自主创新基地、现代产业基地,国家综合交通枢纽”。

城乡空间结构与功能体系,规划至年,合肥都市圈常住人口规模为万人,城镇化率为75%,城镇人口规模为万人。

规划提出,苏滁现代产业园建设用地规模为36平方公里,安徽定远盐化工业园建设用地规模为20平方公里,合肥、六安、滁州三市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区建设用地规模分别为15平方公里,金寨现代产业园、寿县蜀山现代产业园、凤阳宁国现代产业园建设用地规模分别为15平方公里。

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建设京沪、沿江、合芜蚌、沪陕、合安、商景、沿淮七条复合运输通道,强化与长江经济带的交通联系。

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突出高端发展和集约发展理念,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资源环境保护与利用,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区域基础设施规划,按照共建共享的原则,明确了供水、供电、污水垃圾处理等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要求。

对于区域协调与一体化行动计划,规划提出了合肥都市圈与长三角城市群等协调发展策略,明确合肥与芜湖、马鞍山一体化发展的要求。

来源:人民网,编辑:吴万蓉,作者:韩震震,转自新华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规划师》11期文章推荐

移民城市的基本特征与规划应对

住房、社区与“乡-城”移民的社会融入—基于四大城市群流动人口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

南京市进城务工人员的居住空间融入问题及规划应对

城市人口空间重构及规划响应:武汉案例跟踪研究

共同城市:深圳移民城市的空间转型与城市治理探索

欠发达地区城乡统筹规划探析——以安徽省明光市为例

杭州余杭区多层次规划一张图与数据更新的实践

城市开发边界“六步走”划定方法

南宁五象新区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规划

城市绿色低碳产业多维约束的规划方法—以南宁市五象新区绿色低碳产业规划为例

基于区域分析方法的淄博高铁站地区空间发展规划探索

识别图中







































北京什么时候治疗白癜风比较好
北京医院治疗白癜风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ngchengzx.com/tcswh/40075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