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桐城市 >> 桐城市文化 >> 浅谈桐城方言

浅谈桐城方言

  桐城地处皖西大别山地区,皖、赣、鄂三省交界,山丘河湖众多,地形多变,同时桐城又是桐城派的发源地,黄梅戏的故乡,交通和军事重镇,自古文化发达,与外界的经济交流、战争较多。

  桐城地区大抵处在江淮官话区和赣语非官话区,独特的地理区位和风土人情使得桐城方言与安庆其他地区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时又自成系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桐城方言的特点主要有:

(一).发音错误较多,乃是普通话的重灾区

  a.平翘不分、边音鼻音不分,前后鼻音不分

  桐城人平舌翘舌一般难以分辨,如zh、sh与z、s这两对。桐城人的平翘舌毛病主要集中在sh和s之间,例如“似(shi)的”常读为“似(si)的”,“是(shi)不是”读为“是(si)不是”。其次在于zh与z之间,例如“暂(zan)时”常读为“暂(zhan)时”。不过令人诧异的是,桐城人对于ch与c的平翘舌音却可以分辨。

  桐城人的边音鼻音比较严重,n和l基本上都发一种音——鼻音。例如桐城人对于“六(liu)”和“牛(niu)”这两种不同的发音基本上难以区分,统一发鼻音,即“六(niu)”。

  桐城人的前后鼻音也难以明辨,如ang、eng、ong与an、en、on这三者。桐城人发前后鼻音的时候习惯性的发前鼻音,例如“方(fang)向”读为“方(fan)向”,“疯(feng)子”读为“疯(fen)子”,“洞(dong)穴”读为“洞(don)穴”。

  b.其他发音问题更加不胜枚举

  例如eng和ong,桐城人常读成后者。“风(feng)儿”变成“风(fong)儿”,“缝(feng)纫机”变成“缝(fong)纫机”。

  例如u和o,桐城人常读成后者。“仿佛(fu)”变成“仿佛(fo)”,“模(mu)样”变成“模(mo)样”。

  例如ong和un,桐城人常读成后者。“用(yong)处”变成“用(yun)处”,“勇(yong)敢”变成“勇(yun)敢”。

  例如eng和ueng,桐城人读“老翁(weng)”的eng在读的时候不会发成“老翁(weng)”的ueng。

  例如v和u不分,基本上所有的v都读成后者。“律(lv)师”常会念成“律(nu)师”(双重错误!)。“女(nv)人”变成“女(nu)人”。

  例如u和i与q结合的时候,桐城人常读成后者,也就是将qu读成qi。“回去(qu)”变成“回去(qi)”,“取(qu)钱”变成“取(qi)钱”。

  例如jia常读成ga。“夹(jia)着书本”变成“夹(ga)着书本”,“家(jia)里”变成“家(ga)里”。

  例如chi和qi,在表达吃饭意思时,桐城人常读成后者。“吃(chi)饭”变成“吃(qi)饭”。

  例如y和r,桐城人常读成后者。“运(yun)动”变成了“运(rong)动”。

(二)方言中独特的用词

  独特的地理区位和人文环境使得桐城方言中独特的用词比比皆是,举一个比较经典的例子:“那老几叼不叼的,老子早就有着他了,没叼港头。”如果不是地道的桐城人,这句土方言是外地人无论如何也难以理解的。

  “炆蛋、丰糕、汤滚子、倒头蛋”这些词汇如桐城名点有关,“火球(煤球)、手炉子、水捂子、火钵子”,这些跟桐城冬天取暖的方式有关,“城关、双港、新渡、练塘、范岗”等这些地名明显跟桐城的一些地形有关。总之,桐城的方言词汇与桐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是分不开的。

  桐城方言独特用词表现在:

  a.独特的人称代词

  例:桐城人叫爸爸,常用“大大”;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时,常用“爹(die)爹”、“奶(nia)奶”、“家(ga)公”、“家(ga)母”(或者姥爷姥姥)来称呼;妻子一般用“烧锅的”来称呼;孩子常用“伢(en-ai)”来称呼。“我的”常用“我(en-o)的”(类似于陕西话),你们、我们、他们可以用“恩节”、“噢节”、“他节”代替。“哪个人”常用“落(nuo)个”来称呼。

  桐城人对于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的称呼与安庆、巢湖等其他地区有所类似,但是芜湖地区的“姥姥”也可以用来称呼“姑姑”,其他地区祖父祖母也可以是父亲母亲,总之不足而一。

  b.独特的名词

  例:生理器官上,桐城人称“眼(yan)睛”为“俺(an)睛”“鼻(bi)子”为“撇(pie)子”;“嘴(zui)巴”为“挤(ji)巴”;“脚趾甲”为“脚拇壳(he发轻声)”。

  在动植物和器物上,桐城人称“辣椒”为“大椒”,“玉米”为“六谷子”,“哨子”为“叫子”,“口袋”为“荷(hu)包”。

  C.独特的形容词

  例:桐城人形容一个人比较傻,脑袋不好常用以下词汇形容:“痴不楞东地”、“傻不拉几地”、“呆的八西地”、“孬儿八昏地”、“孬不心混地”、“混墩子”。招人讨厌可以用“得人岑(cen)”,突然可以用“从猛猛子地”来形容。形容别人穿着打扮比较邋遢可以用“拉里拉瓜”。

  D.独特的动词量词

  例:努力奋斗可以用“发狠”;自杀,不想活了可以用:“请死”、“作死”;下雨可以用“落雨”、“哈(ha)雨”取代。

  很多,许多可以用“一大地”、“搓大一伙猛子”可以用来表达许久、好长时间的意思。

(三).受文化传统影响的发音声调

  桐城是桐城派的发源地,桐城派的骈文等书面语影响了桐城方言。桐城的桐城歌也是全国比较有名的地方民歌,同时桐城也是黄梅戏的故乡,尤其是双港练塘罗岭(桐城东南部)那边,深受黄梅调的影响,以至于桐城方言的发音有戏剧腔的影子。

  受这三者的共同影响,桐城人说话声调调值偏高,较为尖锐。桐城人的发音声调主要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入声五种,主要特点为:

  (1)有入声,入声并有高低之分,多发轻声。如“去不去”,桐城人常读为“去(qi)不去”,轻声。(2)古全浊上声字今音归去声,去声不分阴阳。(3)声母浊变清的规律,平声读送气清声母,仄声读不送气的清声母。(4)不分尖团音,“酒”与“九”等类字读音同为团音。

(四)区域内部语言也有差异

  受制于桐城的独特的地形、文化区域差异和受教育水平,桐城方言即使在地区内部也有比较大的差异。

  例如桐城的东南部地区对于“你、我、他”的读法与北部地区完全不同。北部地区读为“恩(en)、噢(o)、他”,东南部地区读为“恩(en)、噢(o)、何(hei)”。再如东南部地区吃肉这个词读为“吃(qi)肉(ru-ei)”,北部地区还是读为“吃(qi)肉(rou)”。

  桐城的城镇与农村,有些发音也有所不同,例如下雨这个词,城镇里的人大多读为“落雨”,农村里至现在还是读为“哈雨”。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
北京中科医院亲身经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ngchengzx.com/tcswh/40082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