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桐城鲁肃与桐城

点击桐城网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位于桐城西北的鲁谼山、鲁王河,长期为人们所津津称道且声名远播,就是缘于一千八百年前的三国东吴大将鲁肃(—)在此屯兵抗曹,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历史遗迹和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清道光《桐城续修县志》记载:“鲁肃,字子敬,临淮人。屯兵驻桐……今邑西有指廪坊,南有鲁镇城,亦肃所筑;北有鲁谼山,一石中剖,名试剑石,相传肃曾试剑于此。又,鲁王墩、鲁王河皆因肃着名者也”。

  鲁谼山及其试剑石:自桐城城北重镇吕亭西行,地势渐高,沿河而上七、八里,奇峰错列,层林叠翠,众壑纵横,深潭碧水,前阔后深连绵数十里,即当年鲁肃屯兵之处,无名山峦便被称之为鲁谼山。鲁肃屯兵设防时,曾在一制高点上筑烽火台了望敌情,他常身先士卒,亲临高台,严密监视东北巢湖、庐江方向曹魏水陆大军之动静,以防来犯。一日鲁肃手执利剑在此教练阵法,突然飞身跃上一块巨石,朗声激励众官兵说道:“拒曹伐魏,必操胜券,此心志日月可鉴也!”刹时手起剑落,巨石被劈成两半,接着又因势利导训戒官兵:“骄兵必败,如此石不堪一击!”众官兵睹石励志练武日勤,警钟长鸣防务日严,曹兵一直不敢逾雷池半步。日后,这块从中剖开的巨石就被人们称之为试剑石,今尚存,石上有阴刻行书三行:“此石,三国吴鲁子敬试剑古迹。士人汪天孝叙。”试剑石所在的山岗也顺理成章的称为试剑岭。

  鲁肃亭:鲁肃是个集武略文韬于一身的儒将,每当军务闲暇便手不释卷。屯兵鲁谼山时曾建有读书亭,在今吕亭镇龙井村陈湾村民组。相传建亭之初,部将准备为其造一雕栏画柱玲珑剔透的八角亭,鲁肃得知后婉言说:“旷寂山野,筑一陋亭,安于研读已足矣!”于是,亲率士卒,就地取材,用粗质麻石、松木和土瓦造了一座仅可容一人、一桌、一椅的四根柱子落地的亭子。自此,边督兵习武边读书研史。后人据此撰楹联:“治世以文,勘乱以武”铭于亭柱,以表达对这位儒将的敬慕之情。

  寄母山:鲁肃幼小失父,与母相依为命,他因此既尽忠于吴主,又尽孝于老母,虽戎马倥偬也常携母在侧。屯兵驻桐时,其母亦在兵营,不久,吴、魏交锋,军务紧迫,而老母又患病在身,便将老母寄养于安全地带的一座庵堂里(今属卅铺镇梅弯村),战事毕,鲁肃前去探母,但母已辞世,遂扶柩葬于庵后山岗,此山岗后称之为寄母山,今坟冢隆然,即百姓所说的鲁母坟,乡人常往祭祀,深情怀念鲁肃尽忠尽孝之举。

  投子山及其投子寺:投子山原名凤凰山,投子寺前称胜因寺,位于桐城北二里许。相传,一次吴、魏交锋,鲁肃为诱敌而南撤,将其子投于此山,明代诗人刘与言有《投子山》诗记其事:

三雄分汉鼎,郊野战群龙。

将军偶败北,投子空山中。

  鲁肃投子后,山寺声名大噪,香火旺盛,相延不绝,且历任住持皆名僧高师,使之成为十方道场,师道远近名扬,弟子遍及海内外;山中广植树木,景色壮观,寺也屡塌屡建,年该寺又重新修葺,并置有“安徽第一钟”之誉的铜钟于寺内,游人塞道,海内外专家学者或长途奔波或飘洋过海或乘飞机横空而至,虔诚之心令人感叹。

  鲁王河:源于鲁谼山中的荒草尖,众多清涧山溪汇集向东横贯桐北,经吕亭、孔城等地后注入菜子湖。原名长河,因鲁肃率军民治水,化水患为水利,大得民众之心,百姓感其德政,遂改称为鲁王河。

  鲁肃屯兵驻桐抗曹,为东吴立下了汗马功劳,所留下的历史遗迹和传说故事,尚有鲁王墩、指廪坊、鲁镇城、望曹尖……都为桐城史册增添了令人称颂的篇章。









































北京治疗白癜风比较好医院
白癜风的治疗偏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ngchengzx.com/tcswh/40082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