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桐城海内只今信寥落寺巷深深

?提示:点击上方"最桐城"↑   在文庙的东边有一条小巷名叫寺巷,长不过两三里,宽不过两三米,却是一条深巷。虽然没有六尺巷的名气,却也是一条藏着故事、载着传说有着文华气韵的古巷。不长的小巷,若向两边寻访并生发开去,间或有一些院落,不起眼,不显山露水,走进去却庭院深深,花影扶疏,古木苍苍,会将你引进小城古旧的历史,让你感觉到小巷幽深无边,深到在明清的史书卷页里都碰不到边,望不到头,探不到底。

  我常常就是在这样的感慨中一遍一遍走过这条小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是我占了天时地利的便利,我每每上下班抄近道正好穿过这条巷,虽说走河边环城路并不绕弯多少,却是一边红男绿女穿奔急走人来车往,一边老头老太悠闲漫步寂寞宁静。我喜欢走这条安静的路,偶尔还能感觉到它散发出来的瀚墨书香的气息,若是烟雨迷蒙中走过,雨水的笔在巷两边斑驳的老墙旧砖上任意挥洒洇润开来,感觉是走在一幅古意盎然的水墨画中。

  巷子北端连着北大街,那里曾是小城最繁花的街道之一,站在巷口往东就能看到东作门高大巍峨的门楼,穿过门楼是已有上千年历史的紫来桥,迈过条石上辙痕深深的老桥是同样有着历史厚重感的东门老街。向西走百十步就能到达左忠毅公祠和啖椒堂,左忠毅公祠是后人纪念左光斗铁骨铮铮敢于与阉党作斗争而兴建的,啖椒堂是左光斗的故居。左公的故事在初中的课本里就学习过,是方苞写的《左忠毅公逸事》。从左忠毅公祠门前走过,前面是一个近几年才建的牌坊,抬头看上面的文字:一边是七省通衢,一边是两江剧邑。穿过牌坊右拐百米即是桐中,桐中是现当代桐城人才培养的摇蓝所在,也是桐城文化传承发展的根壤所在,亦是翰墨文气的脉动所在,“后十百年人才奋兴,胚胎于此;合东西国学问精粹,陶冶而成。”多少梓梓学子怀着家国兴梦励志于此,勉成国器。

  回到巷口,我感觉在这儿有个牌坊最是恰当,也许在明清时这里就竖着一座大牌坊,牌坊凝重端庄,通体锦纹,上面匾额题字出自名家之手,一边雕刻着“凤仪里”、“桂林方”,一边书写着“廷尉第”,如果觉得“廷尉第”官气重了,那就龙飞凤舞“潇洒园”三个大字,石刻技艺一流精湛,雕刀带着岁月的沉着和锋芒,透着力和劲道,如那有着义法支撑的明清的文章,遒劲端庄力透石背。

  当我在巷口久久的站立,晃忽间就有一位英俊少年向我走来,他才思敏捷,出口成章:“海内只今信寥落,龙眠山下有狂生”,他是谁?与这条小巷何干?深究起来你才发现这条小巷里隐着被称为“中国第二大文化名门”的桐城方氏家族的兴衰荣辱和桐城“张、姚、马、左”四大姓氏排在第二位的姚氏的祖居吉地。一条小巷却与明清桐城文化波澜壮阔的流淌相关联了。

  巷口有一家小店,没什么生意,有一些老人聚在一起打牌,常有从桐中那边过来的人打听这儿的出租屋,老人们会停下手里的牌给一些指点。这条巷子破旧,一些原居民都嫌这是环境差,有点门道的都搬了新居,旧居就用来出租,却挺抢手,租房人肯定不知道,这是藏龙隐凤是给读书人留种子的地方,多半是因为这儿离桐中近,房租便宜成了一些家境不太富裕的陪读家庭的首选。倒是一茬接一茬,一些读书的身影在小巷里闪来闪去。巷子里遇上学生模样的少年,我都情不自禁站到一边,让他们先过去。他们身上我能看到过去读书人的影子,静静的潜移默化、默默的地气含养,也能看到将来傲骨铮铮的读书人。也许就是这些陪读的家庭撑住了小巷的生机,常常抬眼能看到二楼的窗台上,有一盆盛开的菊花,或者一盆仙人掌,在四季里明亮着小巷的时光。

  从巷口走入百十步,右边有个院落,应该就是方以智的故居潇洒园,我曾查了一些资料,但都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书中一般都是比较笼统的记着:方以智故居在寺巷内,具体哪一栋,什么方位,还有哪些健在的能说得上话的老房子,有哪些方氏家族的遗存,有哪些没被岁月抹去的痕迹,似乎什么也没有。院外的两边,一边不知是谁家开垦出了一小块菜园,用几根旧竹子搭着藤架,挂着一排青绿幽幽的豇豆子。另一边是一些冬青类的灌木,两边的青翠给了这里宜人的清雅,路面倒还干净,几棵高大直挺的水杉和同样高大直挺的香樟洒下一片浓荫。从一个像是六、七十年做的门楼进去,里面有几户人家,少有人走动,院内也有一些高大的古树,梧桐和香樟之类,似在向人们显示这里的年代久远。我常常站在院前发呆,发呆的时候我就看到桂林方氏的前辈后生从我面前一一走过,方氏从宋元间迁来桐城开叶散枝,到成为台湾学者高阳说的“中国第一等的诗礼之家”,横跨明清两朝,人丁兴旺,诗书传家,群星丽天,巨峰鼎立。而这一切荣耀的背后是一长串叫得响当当名字的堆积。靖难中不畏皇帝不具贺表投江明志的方法,为东林名士顾宪成、高攀龙看重以布衣身份主坛席二十余年的心学和性善学大家方学渐,兄弟进士的方大镇、方大铉,父子进士的方孔炤、方以智,文学家方苞、哲学家方东美,等等,一门名臣大吏与文人学者交相辉映,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桐城方氏学派”。如果将这里的老屋整理出来,做成方氏家族文化的展览馆,不仅解了一些文化寻根人的饥渴,也是对文化世家精神传承的褒奖与弘扬,还可以带动文化旅游发展。

  我的手头有一本陶善才先生著述的《大明才子方以智》,我读了将近一年。读得慢,主要是在读的时候常找一些其他的书籍参阅,试图对方氏源流和明清桐城文化蔚为壮观的勃兴进行一些梳理。这也是我不断穿行寺巷的原因,让一些缥缈的脚步某一天突然踏到古旧的痕迹里,踩痛它的某一处与我有一些心心相印的气息。

  从潇洒园出来往前走三五步,斜对面就是姚莹故居。经常在巷里遇到一些外地寻幽访古的文化人,他们大半是问方以智的潇洒园在何处,想看到这位风流倜傥才情冠绝的明季四公子一鳞半爪的成长痕迹,我就主动向他们推荐这里的姚莹故居。一来一个小巷里有多个名人,巷子不会寂寞;二来走的人多了也会走出小巷的阳光大道,走出小巷的名声远播,走出小巷的引人注目。明清热闹的小巷如今光芒被风尘遮蔽,身上有一丈厚的灰尘需要清理。前几天我碰到一批来自台湾的游客,我迎过去用我蹩脚的“桐普”介绍姚莹的事迹,其实百度一下比我介绍的一定更详细,但我的讲述立马使他们对这位在抗英保台中作出巨大贡献的桐城人刮目相看,对这位桐城派中兴的中坚人物产生了浓厚兴趣。许是我与姚莹有相近的口音,许是我的热情和推崇备至,他们纷纷走进有些破败的院落拍照,在院内刻有姚莹故居几个大字前留影,兴味盎然。而内院里有一树石榴开得正艳,像迎接客人的笑脸,多少给人些许的宽慰。寺巷何其深,深到站在巷中的任何一处,都能感觉站在起点,回到原处。我每次走过它都感觉没有走完没有走到头,感觉未深入到它的全部。从巷子里抬头往远处望,似又看见它在明清的时空里飞云散雾,流光溢彩,用两边粉墙青瓦的高大切割着空旷和蔚蓝,一缕神光不由地从这里斜斜地射出去,就能看到龙眠山隐隐飞动的身形,在古桐国的大地上逶迤腾跃。

更多文章:

去安徽,寻访桐城派

永远的桐城北大街

人文桐城

陈所巨:龙眠河

桐城,值得去的十一个地方

人文桐城:天下高文归一县

看桐城

活跃在大江南北的桐城骄子

第三只眼睛看桐城:文化古城的现代进程

如有任何版权问题

请及时联系tcts

.







































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在哪
北京治疗白癜风在那个医院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ngchengzx.com/tcswh/40083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