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人文资源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素有桐城派故里、黄梅戏之乡的美誉。近年来,桐城市加大文化产业发展力度,着力打造人文品牌,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截至年底,全市文化产业单位达余个,资产总计90余亿元,从业人员近5万人。文化产业总产值达80多亿元,年产值(营销额)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54家,超亿元的重点企业8家。
文脉传承主打特色牌
千古文章桐城派,和谐礼让六尺巷,宛转悠扬黄梅调……在桐城这片面积并不算大的土地上,汇集着60多处城墙遗址、老街旧巷等人文遗存,远近闻名。桐城市立足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积极打好六尺巷牌、桐城派牌、黄梅戏牌。
▲图为春晚《六尺巷》歌曲演唱现场。
一曲《六尺巷》亮相春晚舞台,引发了全国各地游客实地探访六尺巷的热潮。为进一步擦亮“六尺巷”品牌,该市积极启动六尺巷及周边区域综合性保护开发的“三街一巷”恢复与修缮工程,有意复原桐城曾经繁华的面貌,特别是六尺巷地区,将根据张家后人对宰相府的记载,按照旧的规模、旧格局、旧工艺重建宰相府和吴氏旧宅。目前,该项目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医院搬迁也已完成。该市组织编纂出版的《桐城六尺巷》已经问世,还将着手创作六尺巷题材的、戏曲、MV等,深度挖掘发掘六尺巷的文化内涵,并努力让以六尺巷为代表的桐城君子文化,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老树新枝”。
享负盛名的“桐城派”,雄霸文坛余年,是中国文学史上迄今为止时间最长、作家最多、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文化与徽文化、老庄文化并称为安徽省的三大区域文化。为进一步挖掘、保护和宣传桐城派文化,该市以省级桐城派研究会为依托,系统整理研究桐城派文化,取得了现实的研究成果。年10月,总计万字的国家清史工程文献整理项目《桐城派名家文集》历经10年时间正式出版,该书为桐城派和清代政治史、文化史、社会史和教育史等研究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此外,年1月开始启动的《桐城派大辞典》的编纂工作目前已进入修改完善阶段,即将出版发行。
▲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桐城歌
作为黄梅戏之乡,该市把文化传承和创新紧密结合起来,新创黄梅戏《桐城六尺巷》《惊天一兰》《青山鉴》等精品力作。其中《桐城六尺巷》不仅获文华奖提名奖,而且改编成数字电影在全国公映,并获华表奖提名奖。黄梅戏《惊天一兰》走进国家大剧院展演,《青山鉴》等获田汉戏剧奖。另外《桐城歌》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六尺巷等5个项目入选省级“非遗”名录。桐城文化在海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日益扩大。
文化富民渐入佳境
近年来,该市实施重大项目带动、园区带动和龙头企业带动战略,从年起,市财政每年拿出万元,设立桐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发挥其示范和带动作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强市建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桐城市文化市场主体已达余个,资产总计90余亿元,从业人员近5万人,初步形成了以包装印刷、文化旅游、工艺美术为骨干的文化产业体系。无中生有的桐城玉雕使桐城成为全国白玉小件加工重要产业基地,桐城玉雕文化产业园项目跻身省项目库;佛光公司晋升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化旅游业风生水起,发展势头强劲,嬉子湖生态湿地成为国家4A级风景区。重大文化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孔城老街、仙龙湖旅游度假区已正式投入运营,桐城派名人故居、宰相府重建工程等正在规划筹建中。文化产业已成为桐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新亮点。
文化浸润书香之城
▲图为文都讲坛现场
惠民是桐城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着力点。近年来,桐城市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全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中,加大文化投入,立体塑造城市文化品牌,紧紧依托“严凤英戏迷俱乐部”“百姓周末大舞台”和“桐城歌中老年歌友协会”三大活动品牌,深入社区、镇街进行文艺演出和展览,全年共开展大型演出与展览30场。公益性讲座以“承继文脉、传播知识、启迪知识、服务社会”为宗旨的“文都讲坛”影响深远,桐城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秀美的山水资源,吸引了《老有所依》《让爱疯狂》等剧组纷纷走进桐城拍摄取景。桐城荣膺“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文化旅游名城”。 桐城,这片桐花浪漫的大地,必将在繁荣文化事业、做大文化产业上有所作为,在“文化桐城”建设中写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编辑:李海波排版:朱晶晶
赞赏
长按北京比较好白癜风专科医院治白癜风最好的方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ngchengzx.com/tcswh/4008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