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当代铜陵枞阳文明之差异及成因

铜陵市委书记宋国权在谈到枞阳区划调整时,曾明确表示:枞阳的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文化传承、环境保护都会得到高度重视。那么,为了更好的融合,我们每一个置身其中的人,都必须首先了解它们差异,笔者从个人角度,认同二者存在如下特性:

一是新型工业城市与自然生态风貌

  铜陵,建市60余年,却有六家以上的上市公司,国有资产资本运营试点城市,它的快速发展摆脱了“因矿设市、矿尽市撤”的厄运,70万铜陵人扛鼎走在资源型城市改革前列,这足以让每一个铜陵人自豪。

  而枞阳曾以水运发达而繁荣,三大水运码头――汤沟、义津、枞阳曾经商贾云集、百业兴旺。如今除县城外,汤沟、义津古埠都成为安徽省古民居遗址了。还有亿年前形成的浮山地貌胜景,历经岁月沧桑仍傲然屹立,佛教、文化、田园风光,交织沉淀俨然成一座世外桃园。

  枞阳因水路而繁荣,也因水路而闭塞。到今天为止,没有一条铁路穿境而过,仅有的高速公路也是掠县域边缘过境,不大的面积孕育了百万人口,其中20万人外出做小生意或务工,带回生活费育后人走向全国各地,留下的人多数过着自得其乐的田园生活。

二是“铜文化”与儒家传统文化思想

  什么样的文明土壤孕育什么样的人、伴生出什么样的物质文明。

  铜陵,中国古铜都、现代铜基地,千百年来为中国铜业作出了巨大贡献,铜陵人凝重、质朴、恢宏的精神,闪耀着工业文明的火花,铜陵近期的人均GTP与上海、广州相比亳不逊色、它是八百里皖江城市群中一颗璀灿的明珠。

  那么,什么是铜文化?

  当然是铜工业成果。包括铜陵城市品牌、所有铜材料制品理应都是铜文化的一部分;是铜都人的精神;是铜都人的行事风格等,比如有人戏说如今开会动员布置这些事,最基层的都有了独生子女感觉,但笔者认为它更含有“追求严丝合缝的执行力、防止变种走样”的铜文化精神。古遗址发掘、铜艺术交流、铜工业新布局,古铜都奕奕散发着铜文化光芒,它伴随铜都人的包容、开放精神,辐射区域越来越广。

  枞阳自唐宋明以来,人丁渐渐兴旺。中国过去是传统农业大国,多数年代以儒家思想治国,而“贫不丢书、富不丢猪”则是枞阳人家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古训更让枞阳籍名人辈出,随便数一数便令人生慕。

  文明基因的沉淀积累,让一批枞阳籍政治家、文学家、科学家、教育家活跃在曾经的舞台。以地域命名的“桐城散文派”,雄霸中国文坛余载,其中大多数是枞阳人,“桐城出名,枞阳出人”源出于此。昔日的辉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枞阳人。

三是工匠精神与桐城派风骨遗韵

  虽然只有几个月,但多次听身边人议论:铜陵来枞阳对接、落实工作的人――实!笔者也感同身受。比如有业务需要技术支持,他们来后会很专注、直至完成,如同运转的电机。少了我们习惯的启转承合、预热及推动等事外因素。

  还有,笔者发现某网站栏目数百条信息的标题都是“铜陵市+..."整整齐齐排列如方砖,这种严谨的形式、如铜铸般的排版,与我们原先习惯的“形散而神不散”心态落差太大,这也许就是地区文明的印记吧,正如德国人烧菜加佐料都用量杯量一样。何谓工匠精神,也许这是这样吧,严谨、一丝不苟、心无旁骛的投入才行。

  那么,枞阳人文明基因是什么呢?还是上面的几点古训:“穷不丢书,富不丢猪”,任何情况下都不忘理想精神追求、崇尚自然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即“有为和无为”。有着一种讲究传承气节,胸怀天下事,但不为庸事所役、不屈膝、不被物累的率性情怀。有着一份理想、入世精神和一种豁达、出世境界。

  而今,皖江经济带规划早就在4年就已起步,铜陵区划变更让枞阳挽起手来一起腾飞,“铜文化与儒家传统文化思想”、“工匠精神与形散而神似风格”、“工业文明与耕读文明”的融合,必将冲撞出新火花、新思维,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这种创新与改革,是取长?是补短?还是为两地双双增加新的引擎发动机?这也让我们对勇于改革实干的铜都人,多了一份新期盼。

              (责任编辑 汤文)

觉得不错,请点赞↓↓↓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发病
北京治疗白癜风技术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ngchengzx.com/tcswh/40087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