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平安医院 http://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6108180.html医院订阅哦!
桐城,安徽省安庆市东南部的一个小县城,因适宜种植油桐而得名。明清时期,桐城文风昌盛,曾留下了“中国文都”的美誉。因一直慕名“桐城派”,笔者只身前往桐城采风。三日之行,这个城市给笔者留下了很特别的印象。
提起桐城,估计很少有人知道,而六尺巷的名气似乎要大许多。据说,清康熙年间,大学士(清朝不设宰相)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氏因宅界发生争执,双方互不相让。张家人驰书一封到京城,想让张英出面替自己出气。张英接到家书后释然一笑,挥笔写下“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差人将此诗寄回老家。张家人收到书信后,恍然大悟,连忙退让了三尺。吴氏见状深感惭愧,也让出三尺,六尺巷由此得名。
一条长米、宽约2米的小巷子着实不起眼,但其承载的中华民族邻里和睦相处的礼让美德却留给后人无尽的思考。巷子虽窄,心域却宽,真正印证了“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博大胸襟,也无怪乎后来有了父子双宰相(张英乃张廷玉之父)的佳话。
令人惊喜的是,桐城市人民法院创造性地把六尺巷智慧运用到审判执行工作中。在桐城法院孔城法庭,笔者看到了大力宣扬“和与让”传统美德的“六尺巷调解室”,墙上悬挂着“六尺巷调解工作法”:以借古喻今为切入点,用六尺巷典故启发人;以辨法析理为着力点,用情理法交融引导人;以化解矛盾为关键点,用和为贵理念感化人;以公平正义为根本点,用知进退境界昭示人。据介绍,孔城法庭年收案约余件,调撤率高达80%,“六尺巷调解室”已成为桐城法院的特色品牌。该品牌在促进当地乡风文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年以来,该法庭办理的案件无上诉、无上访、无执行。一个法庭能有这样的工作成绩,想必与六尺巷文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说完六尺巷,不得不说“桐城派”。“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最大的散文流派。因其创始人、集大成者都是桐城人,故而得名。
为追寻历史,笔者步行至文庙和孔城老街,实地感受了桐城浓厚的文化氛围。在文庙,笔者聆听了原桐城县志办主任潘忠荣先生给参观游客上的一堂生动的桐城历史文化课。他全面介绍了桐城历史、“桐城派”、“六尺巷”文化的发展历程。以前,笔者只知道“桐城派”,并不知晓其代表人物有哪几位,这节课不仅让笔者了解了桐城的人文历史源远流长,也让笔者牢牢记住了“桐城四祖”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几位重要代表的名字,也算是一大收获。“穷不丢书、富不丢猪”是对桐城百姓重视读书最形象的描述;而“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父子双宰相、一门三总督”让我对桐城这样一个小县城居然涌现出如此多的杰出人物感到无比惊讶。桐城,究竟用什么孕育了众多历史豪杰?夜晚,当笔者看到宾馆前台、房间床头柜上摆放的书籍时,似乎找到了答案。
除了六尺巷、桐城文化,这个城市留给笔者最深刻的印象还有地方美食。山粉团烧肉、清炒水芹、长脚河虾、蒿子粑、孔城米饺、火烘肉……都让笔者停不下筷子。为什么桐城的菜这么好吃呢,笔者想,大概它也是有“文化”的菜吧!
相关阅读:
随笔
一位女法官的“期许”
随笔
与祖国的司法事业共成长
《中国审判》杂志开始征订啦!
最精美的版式
最精彩的案例
最前沿的庭审
订一本生动权威的法制新闻半月刊相当于交了一群高品位的法官朋友
欢迎订阅年度《中国审判》杂志
下载征订单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ngchengzx.com/tcswh/4031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