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桐城这个名字大家最先想到的一定是“桐城派”它让桐城名声大噪、享誉海外然而对于这座孕育“桐城派”的城市我们又了解多少呢?‖山水桐城地处安徽中部偏西南位于安庆市东北部它背靠巍巍大别山,南滨滔滔长江“抵天柱而枕龙眠,牵大江而引纵川”面积有平方公里人口有76万▼桐城位置图,制图
上骑艺林/安徽人文地理桐城地形可分为三个阶梯山地、丘陵以及平原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桐城地形图,制图上骑艺林/安徽人文地理第一阶梯的山地属于大别山的余脉这里重峦叠嶂、山高壑深海拔大部分在-之间米以上的高峰基本分布于桐城与舒城交界的西北部▼龙眠山,摄影师
吴章主体山脉自潜山天柱山始至三芝庵后分为南北两支北支沿桐城舒城边界走向东北止于桐庐边界处的红头岭南支沿桐城潜山边界走向正南止于青草镇虎壁尖沿主干山脉东侧又派生了11条短脉构成七个山脉小系▼桐城主体山脉示意,制图上骑艺林/安徽人文地理七个小系中以龙眠山系最高龙眠山系自花岩山大徽尖派生呈人字形向东南倾降▼龙眠山脉图,制图上骑艺林/安徽人文地理龙眠山脉是大别山东麓主要山脉《安庆府志》载:“桐城龙眠山,擅江北名山之秀”▼龙眠山,制图上骑艺林/安徽人文地理龙眠山主峰为花岩山和大徽尖花岩山属舒城,海拔米为龙眠山最高峰▼龙眠山主峰示意,制图上骑艺林/安徽人文地理大徽尖位于桐舒交界处是龙眠山次峰,与花岩山一脉相连海拔有米为桐城市第一高峰▼龙眠山大徽尖,图片源自网络龙眠山脉起伏较低这里安装许多风力发电的风车在这里可一览桐舒大地▼龙眠山脉,图片源自网络龙眠山的地貌、土壤、水质、气候非常适合种植茶叶桐城小花就是在这里生长的它与桐城老酒、桐城水芹并称为“同城三宝”桐城小花外形舒展、色泽翠绿、形似兰花其独特的品质特征是“色翠汤清、兰香甜韵”▼桐城小花茶场,图片源自桐城政府网▼采茶忙,摄影师吴章第二阶梯是丘陵地形由西北山根向东南湖区倾降以低岗地为主海拔在20米至30米之间东北部的丘陵面积最大▼丘陵地带,摄影师
吴章▼岗地上的牛群,摄影师吴章第三阶梯是平原地带桐城的平原主要是河积平原东南湖边有部分湖积平原和河口平原▼平原风光,摄影师
吴章水系河积平原主要由四大水系冲积而成这四大水系分别是龙眠河、孔城河、挂车河以及大沙河
大沙河为桐城境内最大的河流发源于岳西松毛尖在桐城境内分为南北两支南支称为人形河北支称为柏年河大沙河全长90.8公里桐城境内为74.79公里▼大沙河,摄影师
桐城网大胡挂车河是桐城重要的河流从牯牛背水库汇集流出▼牯牛背水库,摄影师
吴章龙眠河被誉为桐城的母亲河它穿桐城市区而过▼龙眠河,摄影师
吴章龙眠河从境主庙水库水库汇集流出是桐城主要的饮用水源之一▼境主庙水库,摄影师吴章孔城河是桐城东部的一条大河因流经著名的孔城古镇而得名孔城河曾经是繁忙的航运水道是桐城的一条水运大动脉四大水系向东南汇入嬉子湖和白兔湖白兔湖、嬉子湖、菜子湖水体相连构成统一的菜子湖水系全流域面积平方公里湖泊总面积平方公里▼嬉子湖风光,摄影师
桐城网大胡‖历史文明依水而生桐城是一个因水而繁荣的城市水让桐城变得有灵性和活力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这里就有一个古国桐国桐国因盛产油桐树而得名油桐树榨出的油不仅是重要的生活资料也是军事上不可或缺的桐油是一种优良的干性油干燥快、有光泽、耐碱、防水、防腐、防锈也正是因为桐油的珍贵和稀缺桐国成为吴越楚等国的争夺目标这里自然是烽烟不断▼桐城出土的青铜戈,据考证来自于陕西桐国是小国只能依附于大国以求自保先后依附楚、吴、越三国秦统一六国后桐属于九江郡舒县到隋朝开皇十八年改枞阳县为同安县到了唐至德二年(年)唐肃宗因痛恨安禄山叛唐下令将郡县中带安字全部改名同安县更名为桐城县至此桐城作为县名正式载入史册自此之后从未更改
桐城古城桐城自古就有城然而今天桐城几乎看不到城墙只有一座年在原址重建的东作门那么桐城的城墙城门哪去了呢?▼东作门,摄影师
吴章在隋朝时期桐城有土夯城而且颇具规模据《皖志述略》《桐城县志》载宋元县治两徙,历代迭遭战火,土城顷圯明朝万历四年知县陈于阶筹银两将桐城土城改建为砖城历三月竣工城围六华里、高三丈六尺、设城门六座这样高大坚固的城池堪称“江淮之首”▼桐城古城城门示意,制图上骑艺林/安徽人文地理桐城这座圆形古城堪称罕见要知道中国古代崇尚的是天圆地方大多数的城池都是方正的而桐城古城似乎有点特立独行中国著名古代建筑史学者张驭寰先生在《中国城池史》中说道“桐城古城是我国唯一的一座正圆形城池”▼桐城古城复原图古城的布局其实并非建筑者的初愿桐城古城所处的地理位置较为特殊其西边是山,东边是蜿蜒的龙眠河古城建设也就只能依从地理环境▼古城位置图,制图上骑艺林/安徽人文地理桐城古城圆形轮廓如龟身六座城门如龟首、尾和四肢城中的道路如龟甲的裂纹这种寓意美好的布局叫着“金龟永寿”▼金龟永寿“金龟永寿”的桐城亦有“铁打桐城”之称这要源于明末张献忠的农民起义话说当年张献忠起义军所向披靡明崇祯八年正月张献忠农民起义军数万人不用半天就攻克了凤阳中都城过了庐州之后,直逼桐城然而张献忠义军用尽办法不管是炮轰还是火攻都没有让桐城屈服八年间张献忠六次围攻桐城始终攻城不下,只能遗憾而去这才有了“铁打桐城”之说这里面除了守军的英勇抵抗自然少不了桐城城墙之坚固古城消失“铁打桐城”虽然坚固但面对飞机大炮还是很脆弱的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为了摧毁中国主要战略城市利用轰炸机疯狂的轰炸桐城重要的战略位置和醒目的城墙自然是日本轰炸对象年因避日寇空袭县长罗成钧下令拆城桐城古城墙消失了留下的只有几张旧照和埋入地下的城墙基底▼东作门▼南熏门▼西成门城墙的位置如今是文城路我想其意是“文都桐城之路”吧!这座古城运载了桐城太多的记忆马路也许是城墙另一种形式的重生吧!▼桐城古城范围示意,制图
上骑艺林古迹虽然古城墙城门消失了然而城中却有许多的古迹遗址古城内是县的政治、文化中心有学堂、教堂、园林以及官宦世族的庭院古宅、宗祠庙宇等这里面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六尺巷和文庙了
六尺巷六尺巷南原为清康熙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府巷北为吴氏宅▼六尺巷,全长米,宽2米,鹅卵石路面,摄影
上骑艺林六尺巷之名源自一个典故清康熙年间张氏家人与吴氏因地界发生纠纷张英给家中写诗劝阻诗曰: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存,不见当年秦始皇。▼石刻诗文,摄影师吴章张家人于是拆让三尺吴氏感其义,亦退后三尺这就是六尺巷的由来巷虽为六尺其蕴含的意义却无法丈量▼六尺巷的故事桐城文庙文庙也称“圣庙”始建于元代延祐年间原址在东门外,毁于元末明洪武初年移建于今址文革时期损坏严重年仿明清图式重修▼文庙大门,摄影师
吴章文庙以南北成中轴线,对称布局前院有门楼、棂星门、泮池、泮桥、厢房▼棂星门,汉白玉石建筑,四柱三开间冲天石坊,宽8.2米,中柱高5.3米,边柱5米。正中横梁上镌楷书阳文“棂星门”三字,摄影上骑艺林后院有大成门、东西庑、月台、大成殿▼大成殿,摄影师吴章大成殿内供奉着一圣四贤十二哲的坐像上端的“万世师表”是康熙御书匾▼孔子像,摄影上骑艺林文庙是儒教徒活动的场所它是中华多民族文化的象征文庙的修建说明了桐城对于文化的重视内学外商桐城古城外与城内景象截然不同城内文化气息浓郁而城外却是商业繁华、热闹非凡这就是古城“内学外商”的特色东作门外的紫来桥便是连接城内和城外是纽带▼紫来桥,取“紫气东来”之意,摄影师
吴章紫来桥初称“桐溪桥”历经数次被洪水冲毁现石桥为同治三年知县薛元启募资所建民国时期和建国后都进行过加固修缮▼紫来桥,摄影师吴章紫来桥桥面由石条铺成桥面宽有4.5米▼紫来桥,摄影上骑艺林紫来桥东边的东大街便是城外最为繁华的地带了它是水陆两路交汇处曾经是安庆府通往京师的驿道经过处是交通便利的城市关厢因此这里店铺林立商业十分的兴旺▼县城东大街古建筑群,制图上骑艺林,底图Google地图▼东大街,摄影上骑艺林桐城自古河埠陆驿发达东大街往东连接便是桐城重要码头孔城明清时期孔城老街因水运而日益繁荣它是连接巢湖地区和长江地区的重要水运码头▼桐城水陆线路图,制图
上骑艺林,底图Google地图孔城老街长度将近3公里宽度也有3米左右路面全部用石条所铺老街分为十甲拥有古建筑幢,临街商铺间店铺房舍皆为青砖灰瓦多具飞檐翘角,木镂花窗▼孔城老街,摄影上骑艺林孔城古镇曾经为桐庐舒六等地的货物中转地一时间商贾云集、百业兴旺古镇也迅速的发展起来客栈、粮行、绸缎、瓷器、山货水产等一应俱全▼孔城老街,摄影师吴章据统计在清末民国初年孔城中小商铺余家手工业、运输业多家茶庄酒店等服务业多家可以想象这里当年是何等的繁华▼孔城老街,摄影师吴章孔城老街是江北地区保存完整、体量大、原汁原味的一条老街基本保持徽派皖系建筑特征▼孔城老街冬景,摄影师吴章古城、东大街、孔城古镇
三者内外相融
构成了桐城的文化经济体系
经济和文化相辅相成
这就是人文
人文“穷不丢书,富不丢猪”是桐城人传承百年的古训桐城为什么会被称为“文都”与桐城人对于文化的重视密不可分从古自今,从不改变▼投子寺,摄影师
吴章早在唐代桐城人曹松率先进入文学史册有《曹梦征诗集》传世
在北宋时期又有世称“宋画第一”的李公麟他博取众家之所长独创“白描”画法有《五马图》、《临韦偃牧放图》、《龙眠山庄图》等作品其中《龙眠山庄图》让原本默默无闻的龙眠山名声大噪▼龙眠山庄图局部
明清时期桐城文风久盛不衰作家众多、卷轶浩繁其中崛起于康熙年间的桐城文派可谓是风靡全国,享誉海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丰碑明末清初方以智、钱澄之等人致力于古文振兴开创了桐城派先河清康乾时期是桐城派的初创时期其代表人物有戴名世、方苞、刘大櫆▼桐城派三祖,摄影
上骑艺林乾隆年间到鸦片战争之前是桐城派的兴盛时期代表人物是姚鼐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人物是他正式打出了桐城派的旗号此后桐城派之名逐显于世鸦片战争后到五四运动时期期间是桐城派的末流时期这一时期桐城派的威望已经远不及乾隆嘉庆时期但是流行区域广、人数多更有曾国藩这样的中兴之士曾国藩和他的曾门四大弟子让桐城派又重新显赫一时继“曾门四大弟子”之后声誉最高是马其昶有桐城派“殿军”之称但面对前进的时代潮流也只是回光返照辞赋大师潘承祥先生评价道:“桐城古文运动,是唐宋古文运动的继续、发展、终结。”桐城派对唐宋清以来古文运动作出了新的诠释在桐城文学史上具有积极意义▼马其昶,图片源自
网络在戏曲方面桐城也是大家频出在清朝时期有京剧表演艺术家杨隆寿其外甥就是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
在黄梅戏方面有一代宗师严凤英她出生于安徽省桐城罗岭(年罗岭划归安庆宜秀区)严凤英是中国黄梅戏的发展缔造者之一年黄梅戏电影《天仙配》上映让严凤英扬名全国▼天仙配剧照,图片源自
网络桐城浓郁的文风使得桐城名人层出特别是在明清时期
桐城涌现出许多的名门望族
这其中以张英、张廷玉父子为代表的
张氏家族最有名
张氏家族的六代人中
有张英、张廷玉父子“两代宰相”
还有12位翰林,24位进士
其他有功名、做高官的数不胜数
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积极罕见的
新中国桐城又先后诞生了
近0名博士、近20名两院院士因此桐城被誉为“院士之乡”成为中国重要的人才输出地▼桐城风光,摄影师吴章文风孕育人才而人才又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改革开放后桐城经济快速发展经济跃升安徽前列年就撤县设市开启了桐城新的纪元▼桐城市区,摄影师
吴章沪蓉高速、合九铁路、国道纵贯全境合安九高铁、引江济淮等重大工程正在建设德上高速桐城段、岳武高速东延以及通用机场建设正在推进桐城即将迈入“高铁时代”▼新建中的合安九高铁,摄影师吴章桐城人有“四千四万”的拼搏精神跑遍千山万水、走进千家万户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这种精神让桐城人闯出了一条“两头在外、全靠脑袋”的特色发展之路创造了民营经济的辉煌这也许就是“铁打桐城”在新时代的体现吧!1.《桐城县志》年版,2.桐城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