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圣地,智造名城安徽桐城市国土空间总

1.桐城市简介

桐城市下辖3个街道、12个镇,行政辖区面积.75平方公里。人口(第七次人口普查)。呈现“五分山水四分田,一分城镇和庄园”自然地理特征。

城镇常住人口:39.84万人,市域常住人口:59.36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67.12%。年GDP.11亿元,全省县域经济总量排名16位。

桐城自然地理特征

桐城县行政区划图

3.战略目标3.1目标与战略

城市愿景:人文胜地,智造名城。

战略引领:以人为本,五化协同;强心引领,内聚外联;多产融合,创新赋能;文都魅力,特色彰显;低碳精致,品质共享。

3.2城市性质

全国具有影响力文教名城;全国新兴科技创新示范县;合肥都市圈南部副中心、安庆市域次中心;全省县域经济十强县。

3.3区域协同

“内聚外联,区域一体化发展”:

衔接区域生态格局:落实区域生态定位,积极构建“长江生态安全网络与皖西大别山生态屏障”

融入区域交通体系:主动对接区域交通网络,构建“航空+高铁+高速+港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提速桐城融入合肥都市圈“1小时通勤”;

参与区域产业协同:强化区域产业合作,积极参与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建设,鼓励企业共同组建产业联盟、企业联盟;

4.国土空间格局

总体格局:“一核两屏四区多廊”。

一核:以中心城区为综合发展核。

两屏:西部龙眠山生态屏障和东部嬉子湖生态屏障。

四区:南部优质粮油生产区、北部生态养殖集中区、西部茶叶特色优势区、东部农文旅融合示范区。

多廊:包括引江济淮、孔城河、龙眠河、挂车河、大沙河等重要河流以及重要国省道沿线的生态发展廊道。

总体格局

4.2统筹划定落实三区三线

优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严格保护自然保护地、生态功能重要区域,除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外,仅允许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有限人为活动。

严格保护永久基本农田: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永久基本农田一经划定,必须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和《安徽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严控建设占用永久基本农田。

合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按照集约适度、绿色发展原则,统筹城市发展需求,综合考虑一定比例的弹性发展区、特别用途区,合理确定城镇开发边界。

4.3锚固生态安全格局

保护“两心五廊多点”的生态本底,加强自然保护地和生态红线保护,推进国土生态修复。

两心:保护修复大别山余脉龙眠山和东部嬉子湖两大生态核心。

五廊:保护修复孔城河、龙眠河、挂车河、大沙河、引江济淮生态廊道。

多点:保护修复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市级(含)以上公园、重要水源地等生态绿点。

4.4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

构建以自然保护区为主,自然公园为补充且具有地域特色的桐城自然保护地体系。根据各类自然保护地功能定位和分区,制定差别化管制规则和准入清单。

安徽桐城嬉子湖国家湿地自然公园;安徽省江豚自然保护区;安庆沿江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安徽龙眠山省级森林自然公园。

自然保护地体系

4.5实施生态修复

目标任务:规划期内,全市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明显提升,结构稳定、功能突出的生态系统基本形成,河湖和湿地保护修复取得成效。

三大修复分区:西部龙眠山生态修复区、东部湖泊湿地生态修复区、中部流域生态系统修复区。

生态修复

5.农业空间发展与保护格局5.1农业空间格局

构建“四大片区、十大基地”的农业空间格局,实现农业安全、绿色发展。

四大片区:

东部农文旅融合示范区:建设一批集文化休闲、创意农业和农事体验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南部优质粮油生产区:保障两区建设,巩固提升优质水稻、油菜、绿色蔬菜供给。

西部茶叶特色优势区:布局有机稻米、茶叶、食用菌、中药材及茶旅结合产业,适度发展林下经济。

北部生态养殖集中区:重点布局生猪、蛋鸭、桑蚕、羽绒等特色产业,合理布局循环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

十大基地:沿河富锌大米基地、沿湖圩区双低油菜基地、龙眠山区优质油茶基地、城郊设施蔬菜基地、范岗双港特色水生蔬菜基地、双港金神孔城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大关畜禽循环化养殖基地、唐湾黄甲桐城小花基地、孔城苗木花卉基地、范岗智慧农业产业基地。

农业空间格局

5.2推动国土综合整治

农用地整治:积极拓宽补充耕地方式,开展农用地整理和宜耕后备土地开发。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盘活利用散乱、闲置、低效农村建设用地,对土地进行有序复垦和整治。

城镇建设用地整理:对闲置空废、批而未供、未建的城镇建设用地及时清退和战略收储。

国土综合整治

6.城乡发展格局6.1构建协调发展的城镇空间结构

构建“一主一副一带多点”的城镇空间结构。

一主:中心城区。

一副:南部新城(双港、新渡、双新产业园),区域次中心

一带:依托现状国道、沪汉蓉高速形成城镇主要发展带,连接市域内的主要镇。

多点:依托范岗、青草、金神、吕亭、大关、唐湾、黄甲、鲟鱼镇中心打造市域城乡一体化发展增长极。

城镇空城镇空间结构

6.2分类谋划村庄发展与乡村振兴

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积极发展乡村特色文化;建设生态宜居魅力乡村;保障改善农村民生服务。

集聚提升类:引导人口和零散村落集聚,完善和提升公共基础设施倡导集中统一安置。

城郊融合类:按照城镇集中统一管理,加大存量低效土地盘活力度,鼓励货币化安置。

特色保护类:保护村庄完整性,引导原拆原建,发展乡村特色旅游。

拆迁撤并类:逐步引导生态保护红线内、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村庄异地搬迁,严控新建、扩建。

7.城市空间格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ngchengzx.com/tcswh/40352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